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方剂名称;明代医学家发展出了气化论和体用论等中医理论。这些都反映出古代中医( )
A.医德水平长期领先世界
B.重视临床经验的积累
C.受到主流思想影响明显
D.重道德轻技术的弊病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练习者利用肢体、攀悬、跳跃并结合人体呼吸运动,有些甚至模仿动物做出姿态各异的动作用来医疗和保健身体。医疗体操的出现( )
A.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B.见证了中华先民对卫生保健的重视
C.证明了中医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有效地避免了大型疫病的广泛传播
3.在唐代某医学名著中,卷一为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二以后分门别类论述诸科疾病之辨证施治,以及备急诸术、食治并养性、脉诊、针灸,计二百三十三门,方论五千三百余首。该医学名著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唐本草》
4.晋代医学家葛洪青年时修习道教经典,中年时游历行医,收集民间药方,整理为《肘后备急方》,又著有《抱朴子》,包含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与时政得失,晚年时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的经历可以反映出( )
A.道教经典是医学研究的基础
B.宗教活动与行医济民相互影响
C.中医中药的探索具有偶然性
D.迷信风俗对传统医学损害巨大
5.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以防出现偏差。唐玄宗此举旨在( )
A.增强百姓疫病自救能力
B.规范民间医学发展
C.加强对地方的道德教化
D.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6.近人留存日记载,“光绪二十年……今日请杜寿山先生到余家为珦儿种牛痘。种法:将痘痂捣烂,和人乳少许,用小刃刀刺臂微见血,涂抹痘痂,凡三穴,一名清冷渊穴,一名夹白穴,一名消烁穴,左右皆同。”下列关于牛痘接种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实为用针灸术防治天花的重大发明
B.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传入欧洲
C.为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的伟大发现
D.和麻醉术一样属于西医成就引入中国
7.殷商甲骨文中有卜问枣水治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此类史料甚多。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辨证施治原则初步确立
8.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培养海军医生,于1893年设立北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官立西医学校。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一些人士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这些医学堂设立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医疗卫生近代化有所发展
B.中医与西医在碰撞中融合
C.洋务运动激发了变革热情
D.医学西方化已成社会共识
9.《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认为气是世界的原初物质,阴阳二气交互作用而生成宇宙万物;强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说明《黄帝内经》( )
A.强调生命活动的物质性
B.助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
C.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已科学认识人体的形神关系
10.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序》中解释医书名称由来时强调人的生命,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由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 )
A.仁术济世的医德精神 B.乐学践仁的医学理念
C.生命至重的医学思想 D.以人为本的医家风范
11.某医学史著作将医学发展史分为信仰与传统、科学医学的兴起、工业时代的医学、现代医学等阶段。其中,科学医学的兴起(900﹣1820年)一章的内容可以包括( )
①青霉素的发现
②哈维和血液循环
③列文虎克与显微镜
④“麻沸散”及“五禽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药圣”李时珍用毕生心血,历经近30年,参考历代医药图书925种,于1590年完成了一部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的著作。这部著作( )
①附录了玉米图
②“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
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④记载了康熙得天花的疫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本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
《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西式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丁福保所译述的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 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摘编自张晓丽
《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谈谈你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方剂名称;明代医学家发展出了气化论和体用论等中医理论。这些都反映出古代中医( )
A.医德水平长期领先世界
B.重视临床经验的积累
C.受到主流思想影响明显
D.重道德轻技术的弊病
【答案】C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练习者利用肢体、攀悬、跳跃并结合人体呼吸运动,有些甚至模仿动物做出姿态各异的动作用来医疗和保健身体。医疗体操的出现( )
A.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B.见证了中华先民对卫生保健的重视
C.证明了中医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有效地避免了大型疫病的广泛传播
【答案】B
3.在唐代某医学名著中,卷一为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二以后分门别类论述诸科疾病之辨证施治,以及备急诸术、食治并养性、脉诊、针灸,计二百三十三门,方论五千三百余首。该医学名著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唐本草》
【答案】C
4.晋代医学家葛洪青年时修习道教经典,中年时游历行医,收集民间药方,整理为《肘后备急方》,又著有《抱朴子》,包含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与时政得失,晚年时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的经历可以反映出( )
A.道教经典是医学研究的基础
B.宗教活动与行医济民相互影响
C.中医中药的探索具有偶然性
D.迷信风俗对传统医学损害巨大
【答案】B
5.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以防出现偏差。唐玄宗此举旨在( )
A.增强百姓疫病自救能力
B.规范民间医学发展
C.加强对地方的道德教化
D.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答案】A
6.近人留存日记载,“光绪二十年……今日请杜寿山先生到余家为珦儿种牛痘。种法:将痘痂捣烂,和人乳少许,用小刃刀刺臂微见血,涂抹痘痂,凡三穴,一名清冷渊穴,一名夹白穴,一名消烁穴,左右皆同。”下列关于牛痘接种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实为用针灸术防治天花的重大发明
B.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传入欧洲
C.为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的伟大发现
D.和麻醉术一样属于西医成就引入中国
【答案】C
7.殷商甲骨文中有卜问枣水治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此类史料甚多。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辨证施治原则初步确立
【答案】B
8.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培养海军医生,于1893年设立北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官立西医学校。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一些人士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这些医学堂设立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医疗卫生近代化有所发展
B.中医与西医在碰撞中融合
C.洋务运动激发了变革热情
D.医学西方化已成社会共识
【答案】A
9.《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认为气是世界的原初物质,阴阳二气交互作用而生成宇宙万物;强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说明《黄帝内经》( )
A.强调生命活动的物质性
B.助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
C.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已科学认识人体的形神关系
【答案】C
10.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序》中解释医书名称由来时强调人的生命,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由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 )
A.仁术济世的医德精神 B.乐学践仁的医学理念
C.生命至重的医学思想 D.以人为本的医家风范
【答案】C
11.某医学史著作将医学发展史分为信仰与传统、科学医学的兴起、工业时代的医学、现代医学等阶段。其中,科学医学的兴起(900﹣1820年)一章的内容可以包括( )
①青霉素的发现
②哈维和血液循环
③列文虎克与显微镜
④“麻沸散”及“五禽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12.“药圣”李时珍用毕生心血,历经近30年,参考历代医药图书925种,于1590年完成了一部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的著作。这部著作( )
①附录了玉米图
②“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
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④记载了康熙得天花的疫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本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
《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西式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丁福保所译述的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 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摘编自张晓丽
《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谈谈你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1)特点:传播方式多样,以翻译出版为主;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理论和技术。意义:提高了欧洲的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了中医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西方了解中国。
(2)变化:传播者由西方人变为中国的医家和名医;西医逐渐普及,为更多国人所接受;中西医出现融合汇通的趋势。认识:中西医的交流互鉴是近代以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表现,反映了世界整体性的发展特点;中西医在交流中得到发展进步,说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