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后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后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20:2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匈奴适逢旱蝗,“人畜饥疫,死耗太半”。这表明当时疫病流行(  )
A.造成人口巨大损耗 B.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C.影响经济正常发展 D.推动王朝政权更替
2.20世纪初爆发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在约6个月内夺去全世界2500万到4000万人的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这折射出(  )
A.瘟疫流行改变了世界大战进程
B.西班牙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
C.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D.欧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3.1892年德国爆发霍乱,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的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594人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
A.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
C.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
D.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
4.1910﹣1911年间,鼠疫波及华北之时,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一做法(  )
A.利于增强人们公共卫生意识
B.标志着近代防疫体系的健全
C.使媒体成为抗疫的主力
D.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5.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该过程体现的原则是(  )
A.天人感应 B.药食同源 C.辨证施治 D.望闻问切
6.南朝齐所建慈善机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当时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任职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  )
A.最早设置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的意识
C.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疫病经验
D.疫情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
7.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是(  )
A.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对青蒿药效的记载
B.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C.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有关青蒿的药方
D.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关于药物性能功用的介绍
8.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后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中药学的发展 (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9.1843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城区开设诊所,施医传教,向当地居民出售西药,并在当中开展传教活动。玛高温还在宁波月湖书院讲授西方医学,培养医学学生。1847年,诊所新建病房,增设床位20张,改名为“大美浸礼会医院”。1880年医院受到宁波各界士绅赞助,开设女病房,设置10张床位。1883年,改名为华美医院。由此可知,当时华美医院(  )
A.形成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
B.主要由社会力量主持兴办
C.客观上促进了西医的传播
D.普及了民众公共卫生知识
10.考古发现,敦煌石窟中保存的《殷人罐火防疫图》,使用火燎的方法来杀虫防疫;公元前3世纪的《秦律》中就已规定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配挂法是中医独特的防疫手段之一,唐代《千金方》认为用太乙流金散“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可以防治传染病。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
A.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
B.防疫的策略具有多样性
C.疫病流传形势异常严峻
D.中医是抗疫的主要手段
11.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培养海军医生,于1893年设立北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官立西医学校。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一些人士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这些医学堂设立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医疗卫生近代化有所发展
B.中医与西医在碰撞中融合
C.洋务运动激发了变革热情
D.医学西方化已成社会共识
12.王世贞称赞《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这句话主要是指 (  )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前代医药学著作存在许多错讹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值得珍藏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本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
《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西式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丁福保所译述的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 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摘编自张晓丽
《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谈谈你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匈奴适逢旱蝗,“人畜饥疫,死耗太半”。这表明当时疫病流行(  )
A.造成人口巨大损耗 B.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C.影响经济正常发展 D.推动王朝政权更替
【答案】A
2.20世纪初爆发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在约6个月内夺去全世界2500万到4000万人的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这折射出(  )
A.瘟疫流行改变了世界大战进程
B.西班牙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
C.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D.欧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答案】C
3.1892年德国爆发霍乱,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的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594人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
A.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
C.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
D.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
【答案】A
4.1910﹣1911年间,鼠疫波及华北之时,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一做法(  )
A.利于增强人们公共卫生意识
B.标志着近代防疫体系的健全
C.使媒体成为抗疫的主力
D.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答案】A
5.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该过程体现的原则是(  )
A.天人感应 B.药食同源 C.辨证施治 D.望闻问切
【答案】C
6.南朝齐所建慈善机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当时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任职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  )
A.最早设置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的意识
C.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疫病经验
D.疫情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
【答案】B
7.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是(  )
A.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对青蒿药效的记载
B.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C.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有关青蒿的药方
D.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关于药物性能功用的介绍
【答案】B
8.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后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中药学的发展 (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9.1843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城区开设诊所,施医传教,向当地居民出售西药,并在当中开展传教活动。玛高温还在宁波月湖书院讲授西方医学,培养医学学生。1847年,诊所新建病房,增设床位20张,改名为“大美浸礼会医院”。1880年医院受到宁波各界士绅赞助,开设女病房,设置10张床位。1883年,改名为华美医院。由此可知,当时华美医院(  )
A.形成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
B.主要由社会力量主持兴办
C.客观上促进了西医的传播
D.普及了民众公共卫生知识
【答案】C
10.考古发现,敦煌石窟中保存的《殷人罐火防疫图》,使用火燎的方法来杀虫防疫;公元前3世纪的《秦律》中就已规定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配挂法是中医独特的防疫手段之一,唐代《千金方》认为用太乙流金散“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可以防治传染病。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
A.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
B.防疫的策略具有多样性
C.疫病流传形势异常严峻
D.中医是抗疫的主要手段
【答案】B
11.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培养海军医生,于1893年设立北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官立西医学校。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一些人士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这些医学堂设立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医疗卫生近代化有所发展
B.中医与西医在碰撞中融合
C.洋务运动激发了变革热情
D.医学西方化已成社会共识
【答案】A
12.王世贞称赞《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这句话主要是指 (  )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前代医药学著作存在许多错讹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值得珍藏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本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
《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西式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丁福保所译述的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 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摘编自张晓丽
《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谈谈你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1)特点:传播方式多样,以翻译出版为主;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理论和技术。意义:提高了欧洲的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了中医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西方了解中国。
(2)变化:传播者由西方人变为中国的医家和名医;西医逐渐普及,为更多国人所接受;中西医出现融合汇通的趋势。认识:中西医的交流互鉴是近代以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表现,反映了世界整体性的发展特点;中西医在交流中得到发展进步,说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