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某国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乞讨袋,被人们称为“胡佛村”“胡佛袋”。“某国”是指(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2.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群“倒爷”,他们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货物进行牟利。其产生是由于当时( )
A.存在市场与计划的双轨制
B.出现了市场经济的弊病
C.缺乏打击投机倒把的手段
D.民众生活物资非常丰裕
4.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某法律规定: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这一法律的颁布( )
A.提高了商品对外竞争力
B.刺激了就业消费和生产
C.促进了美国失业率下降
D.有利于防止盲目竞争
5.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A.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B.实行封闭的贸易壁垒政策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弱化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6.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其共同之处体现在( )
A.生产高度集中 B.国家干预经济
C.政府权力加强 D.受经济危机冲击
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下列经济体制中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最高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人民公社化体制
8.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二战后( )
A.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联系密切
C.大国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各国加强了在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协调
9.下表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进程,反映了中国( )
1978~1991年 1992~2001年 2001年至今
减少国家对外贸的直接控制,放宽外贸经营权;实行一系列鼓励出口措施 进行了三次大的关税削减;建立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非关税措施大幅度削减或废止;在服务业开放上,涉及WTO服务贸易总协定12大部门中的9个服务业部门
A.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B.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C.经济改革机制朝激进化方向发展
D.有效应对发达国家经济保护主义
10.1947年,美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5%,1952年上升为26.8%。1969年突破了30%大关。政府财政赤字由20世纪50年代的0.2%上升到20世纪60年代的2%以上。这表明,这一时期美国( )
A.军备扩张军费激增 B.福利国家初步建立
C.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D.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11.1964年进行的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新增“贸易与发展”条款,规定了对发展中缔约方的特殊优惠待遇,明确发达缔约方不应期望发展中缔约方作出对等的减让承诺。该条款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西方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动摇
C.发展中国家受到一定照顾
D.世贸组织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12.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一内在矛盾说明( )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削弱
B.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
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D.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裂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济贫法并非仅指某一部法律,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从17世纪上半叶《伊丽莎白济贫法》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是英国济贫法制度上的旧济贫法时期,全社会都认为贫困是个人懒惰或者道德问题造成的,于是劳动救济成为英国济贫的主要内容,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到济贫院进行强制劳动,济贫无异于惩贫。19世纪末,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一些工业家意识到济贫乃至教育和卫生服务不是一种危险而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保护工人免受贫穷从经济上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霍尔豪斯认为“国家行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应对由失业所导致的贫困问题,报告形成了明显的区分:多数派坚持济贫法应该继续存在,需要的只是改进,他们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它的起源与特点更多的是道德方面,政府本身无法消除;少数派则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者本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多数派与少数派的观点实际上也代表当时社会上对于贫困的两种不同认识,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现代交际》2016年12月总第446期《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予以合理的历史解释。
(2)英国“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举例说明。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某国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乞讨袋,被人们称为“胡佛村”“胡佛袋”。“某国”是指(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答案】D
2.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
【答案】C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群“倒爷”,他们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货物进行牟利。其产生是由于当时( )
A.存在市场与计划的双轨制
B.出现了市场经济的弊病
C.缺乏打击投机倒把的手段
D.民众生活物资非常丰裕
【答案】A
4.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某法律规定: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这一法律的颁布( )
A.提高了商品对外竞争力
B.刺激了就业消费和生产
C.促进了美国失业率下降
D.有利于防止盲目竞争
【答案】D
5.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A.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B.实行封闭的贸易壁垒政策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弱化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答案】C
6.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其共同之处体现在( )
A.生产高度集中 B.国家干预经济
C.政府权力加强 D.受经济危机冲击
【答案】B
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下列经济体制中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最高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人民公社化体制
【答案】B
8.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二战后( )
A.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联系密切
C.大国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各国加强了在经济领域中的国际协调
【答案】D
9.下表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进程,反映了中国( )
1978~1991年 1992~2001年 2001年至今
减少国家对外贸的直接控制,放宽外贸经营权;实行一系列鼓励出口措施 进行了三次大的关税削减;建立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非关税措施大幅度削减或废止;在服务业开放上,涉及WTO服务贸易总协定12大部门中的9个服务业部门
A.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B.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C.经济改革机制朝激进化方向发展
D.有效应对发达国家经济保护主义
【答案】B
10.1947年,美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5%,1952年上升为26.8%。1969年突破了30%大关。政府财政赤字由20世纪50年代的0.2%上升到20世纪60年代的2%以上。这表明,这一时期美国( )
A.军备扩张军费激增 B.福利国家初步建立
C.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D.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C
11.1964年进行的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新增“贸易与发展”条款,规定了对发展中缔约方的特殊优惠待遇,明确发达缔约方不应期望发展中缔约方作出对等的减让承诺。该条款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西方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动摇
C.发展中国家受到一定照顾
D.世贸组织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答案】C
12.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一内在矛盾说明( )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削弱
B.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
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D.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裂痕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济贫法并非仅指某一部法律,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从17世纪上半叶《伊丽莎白济贫法》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是英国济贫法制度上的旧济贫法时期,全社会都认为贫困是个人懒惰或者道德问题造成的,于是劳动救济成为英国济贫的主要内容,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到济贫院进行强制劳动,济贫无异于惩贫。19世纪末,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一些工业家意识到济贫乃至教育和卫生服务不是一种危险而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保护工人免受贫穷从经济上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霍尔豪斯认为“国家行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应对由失业所导致的贫困问题,报告形成了明显的区分:多数派坚持济贫法应该继续存在,需要的只是改进,他们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它的起源与特点更多的是道德方面,政府本身无法消除;少数派则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者本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多数派与少数派的观点实际上也代表当时社会上对于贫困的两种不同认识,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现代交际》2016年12月总第446期《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予以合理的历史解释。
(2)英国“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案:(1)观点一:多数派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政府本身无法消除。
历史解释: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鼓励工人勤奋劳动,救济丧失劳动力的人,对于那些因懒惰而致贫的人群予以严惩;加之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多数派的观点与旧济贫法两者相辅相成,支配着工业革命早期的济贫思想,造成了阶级矛盾激化。
观点二:少数派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历史解释: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济贫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新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少数派则代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萌芽,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
(2)结果: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例:英国建立起了福利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