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选择题
1.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于1715年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作运用了长卷样式,透视是散点式的构成,却又有静态瞬间的焦点透视深度;山、树、草的勾勒大体是中国式的笔法和线条,但体积晕染和阴影的处理无处不在。这表明( )
A.皇帝个人好恶决定着西洋画的传入
B.西洋画的传播仅在宫廷范围
C.西学东渐以“文化传教”的形式为主
D.绘画创作融中西技法于一体
2.如图是明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利玛窦被誉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他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童真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这表明明朝时期( )
A.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传教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C.儒学地位再次受到了严重削弱
D.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
3.如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 (清)张宗法《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A.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
B.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
D.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4.观察如图16世纪关于马尼拉大帆船的版画。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能证明葡萄牙是当时航海贸易强国
B.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海外贸易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题材
D.可用于研究近代太平洋贸易的发展
5.如图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某贸易航线图。据此判断,甲乙航线跨越的是( )
A.地中海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西欧人不再被扩张中的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相反,他们已通过赢得对印度洋的控制,从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而俄罗斯人则已通过征服西伯利亚,从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现在一个能以全球规模而不仅仅是以欧亚大陆规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C.引发了宗教战争
D.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7.1662年《大地图集》出版,其作者约翰 布劳是荷兰制图师。《大地图集》的买家大多是可以帮助荷兰进行政治和商业扩张的人——国王、政治家、外交家、商人等。如图为其中收录的一幅地图《全新极准世界地图》。
——摘编自杰里 布罗顿《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注:①古希腊罗马诸神。正中是阿波罗,代表太阳,周边是其他诸神,代表行星
②托勒密(约90—168年),主张地心说
③哥白尼(1473—1543年),提出日心说
④精确标注了中国、日本、朝鲜多个城镇的经纬度(参考了明代《广舆图》)
该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有( )
①反映狂热的殖民扩张
②反映了时人世界观的渐变
③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④反映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的盛行
⑤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正式形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
8.观察下表,从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来看,明朝太仓银库岁入激增的原因是明朝太仓银库岁入表(部分)( )
年代 岁入银(两)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2200000(+)
隆庆元年(1567年) 2014200(+)
隆庆三年(1569年) 2300000(+)
隆庆五年(1571年) 3100000(+)
万历五年(1577年) 4359400(+)
A.郑和下西洋
B.开征“金花银”
C.沿海倭患平定
D.“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
9.1962年,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代表阿尔及利亚民族利益的本 贝拉和布迈丁政权在外交政策中多次强调继续保持和发展与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关系。法国可以在阿保留优先开矿、续租基地等权益。阿尔及利亚的外交政策( )
A.违背了不结盟运动宗旨
B.体现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C.并未真正实现独立自主
D.说明非洲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10.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11.观察下图,可以推知( )
A.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国际组织成立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加剧
12.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特许状,开始以合资方式启动它的首航,之后又出现了几家贸易公司并存竞争的局面。到1709年,统一的“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终于成立了,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确立了每位股东,无论性别、信仰、种族如何,只要购买了公司股份,都拥有投票权和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还设立了明确的法规,强化了股东大会的重要性,并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而由董事长来主持股东大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象牙、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
——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积极从事以贩卖奴隶为主要手段的“三角贸易”。英国从利物浦、伦敦等城市用船载运棉麻织品、玻璃、陶瓷器皿、各种装饰品等,驶往非洲交换黑奴;并用船把黑奴运往西印度和南美殖民地的种植场,卖给农奴主,然后买进殖民地的糖、烟草、棉花返回英国,并将其作为原料卖给工厂主。公元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使英国获得贩卖奴隶的垄断权,不仅为英国的贩奴商人带来了神话般的利润,而且加强了英国在那些需要供应黑奴来经营种植场的殖民地里的地位。——摘自鲁中石《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起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开展三角贸易的国内条件,并概述三角贸易客观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选择题
1.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于1715年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作运用了长卷样式,透视是散点式的构成,却又有静态瞬间的焦点透视深度;山、树、草的勾勒大体是中国式的笔法和线条,但体积晕染和阴影的处理无处不在。这表明( )
A.皇帝个人好恶决定着西洋画的传入
B.西洋画的传播仅在宫廷范围
C.西学东渐以“文化传教”的形式为主
D.绘画创作融中西技法于一体
【答案】D
2.如图是明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利玛窦被誉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他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童真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这表明明朝时期( )
A.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传教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C.儒学地位再次受到了严重削弱
D.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
【答案】D
3.如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 (清)张宗法《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A.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
B.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
D.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答案】D
4.观察如图16世纪关于马尼拉大帆船的版画。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能证明葡萄牙是当时航海贸易强国
B.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海外贸易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题材
D.可用于研究近代太平洋贸易的发展
【答案】D
5.如图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某贸易航线图。据此判断,甲乙航线跨越的是( )
A.地中海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答案】D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西欧人不再被扩张中的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相反,他们已通过赢得对印度洋的控制,从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而俄罗斯人则已通过征服西伯利亚,从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现在一个能以全球规模而不仅仅是以欧亚大陆规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C.引发了宗教战争
D.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7.1662年《大地图集》出版,其作者约翰 布劳是荷兰制图师。《大地图集》的买家大多是可以帮助荷兰进行政治和商业扩张的人——国王、政治家、外交家、商人等。如图为其中收录的一幅地图《全新极准世界地图》。
——摘编自杰里 布罗顿《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注:①古希腊罗马诸神。正中是阿波罗,代表太阳,周边是其他诸神,代表行星
②托勒密(约90—168年),主张地心说
③哥白尼(1473—1543年),提出日心说
④精确标注了中国、日本、朝鲜多个城镇的经纬度(参考了明代《广舆图》)
该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有( )
①反映狂热的殖民扩张
②反映了时人世界观的渐变
③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④反映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的盛行
⑤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正式形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8.观察下表,从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来看,明朝太仓银库岁入激增的原因是明朝太仓银库岁入表(部分)( )
年代 岁入银(两)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2200000(+)
隆庆元年(1567年) 2014200(+)
隆庆三年(1569年) 2300000(+)
隆庆五年(1571年) 3100000(+)
万历五年(1577年) 4359400(+)
A.郑和下西洋
B.开征“金花银”
C.沿海倭患平定
D.“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
【答案】D
9.1962年,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代表阿尔及利亚民族利益的本 贝拉和布迈丁政权在外交政策中多次强调继续保持和发展与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关系。法国可以在阿保留优先开矿、续租基地等权益。阿尔及利亚的外交政策( )
A.违背了不结盟运动宗旨
B.体现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C.并未真正实现独立自主
D.说明非洲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答案】B
10.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答案】C
11.观察下图,可以推知( )
A.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国际组织成立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加剧
【答案】C
12.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特许状,开始以合资方式启动它的首航,之后又出现了几家贸易公司并存竞争的局面。到1709年,统一的“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终于成立了,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确立了每位股东,无论性别、信仰、种族如何,只要购买了公司股份,都拥有投票权和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还设立了明确的法规,强化了股东大会的重要性,并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而由董事长来主持股东大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象牙、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
——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积极从事以贩卖奴隶为主要手段的“三角贸易”。英国从利物浦、伦敦等城市用船载运棉麻织品、玻璃、陶瓷器皿、各种装饰品等,驶往非洲交换黑奴;并用船把黑奴运往西印度和南美殖民地的种植场,卖给农奴主,然后买进殖民地的糖、烟草、棉花返回英国,并将其作为原料卖给工厂主。公元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使英国获得贩卖奴隶的垄断权,不仅为英国的贩奴商人带来了神话般的利润,而且加强了英国在那些需要供应黑奴来经营种植场的殖民地里的地位。——摘自鲁中石《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起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开展三角贸易的国内条件,并概述三角贸易客观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背景: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海上竞争;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点:在政府或国王的支持下建立;整合并垄断了英国在东亚的贸易;以从事商品收购和贩卖为主(或以商业资本为主);建立起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贸易范围遍及欧亚沿海地区。
(2)条件: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支持。影响:加强世界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解析:(1)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要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及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进行说明,东印度公司兴起的特点,从材料中“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特许状,”可以看出是在政府或国王的支持下建立;从“之后又出现了几家贸易公司并存竞争的局面……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终于成立了”可以看出联合并垄断了英国在东亚的贸易;“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确立了每位股东,无论性别、信仰、种族如何,只要购买了公司股份,都拥有投票权和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还设立了明确的法规,强化了股东大会的重要性,并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而由董事长来主持股东大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象牙、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可以看出是从事商品收购和贩卖为主而且建立了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长期获得高利润,贸易范围遍及欧亚沿海地区。(2)英国在18世纪开展三角贸易的国内条件,要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来看,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支持和殖民霸权的确立,经济上英国手工工厂的发展是重要的原因。三角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加强了世界经济联系,使得世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