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检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检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20: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 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4.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7.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回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格致汇编》“互相回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9.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10.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11.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
12.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3.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 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
4.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答案】A
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7.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答案】B
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回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格致汇编》“互相回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9.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10.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11.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
【答案】A
12.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任三点)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任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