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检测(含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检测(含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20:3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  )
A.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B.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
C.适应兼并战争现实的需要
D.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
2.孔子对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
A.开启了官方修史的传统
B.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D.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3.春秋末期,孔子曾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荀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这折射出先秦儒学(  )
A.主张兼蓄其他学派思想
B.多方面阐述了礼乐文明
C.蕴含着朴素的人文精神
D.致力于改善民众的生计
4.李贽认为,追求和占有财富的势利之心是人们努力从事生产等经济活动的原动力,破除封建礼教施加的掩饰和扭曲,使人率性而为、自由发展,自然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思想(  )
A.推动了儒学向基层渗透
B.冲击了程朱理学主流地位
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反映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5.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五经博士专门研究和教授儒家经典,“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五经博士的设立(  )
A.适应了尊崇儒学的统治需要
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了汉朝思想解放和创新
D.有利于百家争鸣的深入发展
6.《史记 儒林外传》,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汉书 儒林传》,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著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主流思想的演变 B.区域之间交流增强
C.齐鲁经济实力的衰退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7.在谈到国家关系中的义利观问题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出自《礼记 大学》),强调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由此可知,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始终把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8.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B.包容性
C.独特性D.凝聚性
9.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等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飘逸的风格。宽衣博业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这种服饰装则必备(  )
A.是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体现
B.反映出佛道老庄思想的盛行
C.表明儒学统治地位逐步崩塌
D.说明名士能够引领时代习俗
10.周公曾说“上帝关怀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的这些话,也被编入《左传》和《孟子》等书中。这说明(  )
A.周公的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B.儒家思想影响了西周的施政
C.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
D.西周开始利用神权维护统治
11.《易 贲卦 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观(  )
A.注重精神自由和物质追求
B.注重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
C.注重天人感应和以民为本
D.注重君权神授和修身齐家
12.西周初年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周公旦在代表王室封其弟康叔于卫时说:“天畏(威)棐(非)忱(诚、信),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安)。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周公的主张体现了(  )
A.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
B.选贤任能的传统美德
C.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
D.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  )
A.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B.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
C.适应兼并战争现实的需要
D.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
【答案】A
2.孔子对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
A.开启了官方修史的传统
B.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D.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答案】C
3.春秋末期,孔子曾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荀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这折射出先秦儒学(  )
A.主张兼蓄其他学派思想
B.多方面阐述了礼乐文明
C.蕴含着朴素的人文精神
D.致力于改善民众的生计
【答案】C
4.李贽认为,追求和占有财富的势利之心是人们努力从事生产等经济活动的原动力,破除封建礼教施加的掩饰和扭曲,使人率性而为、自由发展,自然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思想(  )
A.推动了儒学向基层渗透
B.冲击了程朱理学主流地位
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反映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答案】B
5.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五经博士专门研究和教授儒家经典,“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五经博士的设立(  )
A.适应了尊崇儒学的统治需要
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了汉朝思想解放和创新
D.有利于百家争鸣的深入发展
【答案】A
6.《史记 儒林外传》,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汉书 儒林传》,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著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主流思想的演变 B.区域之间交流增强
C.齐鲁经济实力的衰退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A
7.在谈到国家关系中的义利观问题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出自《礼记 大学》),强调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由此可知,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始终把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答案】A
8.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B.包容性
C.独特性D.凝聚性
【答案】D
9.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等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飘逸的风格。宽衣博业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这种服饰装则必备(  )
A.是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体现
B.反映出佛道老庄思想的盛行
C.表明儒学统治地位逐步崩塌
D.说明名士能够引领时代习俗
【答案】B
10.周公曾说“上帝关怀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的这些话,也被编入《左传》和《孟子》等书中。这说明(  )
A.周公的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B.儒家思想影响了西周的施政
C.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
D.西周开始利用神权维护统治
【答案】C
11.《易 贲卦 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观(  )
A.注重精神自由和物质追求
B.注重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
C.注重天人感应和以民为本
D.注重君权神授和修身齐家
【答案】B
12.西周初年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周公旦在代表王室封其弟康叔于卫时说:“天畏(威)棐(非)忱(诚、信),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安)。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周公的主张体现了(  )
A.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
B.选贤任能的传统美德
C.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
D.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