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如图1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图2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导致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差异的因素有( )
①经济形态不同
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③自然环境不同
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图1为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尔德湖畔的村落。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由此可知,该村落( )
A.为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
B.房屋布局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
C.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
D.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
3.毡房是草原民族的民居,俗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以木条为骨架,外面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它是一种方便拆合的住宅。这反映出草原民居的特点是( )
A.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B.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
C.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样式
D.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4.人类的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图为部分古代民居,选项中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图一代表的文明文学艺术代表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梨俱吠陀》等
B.图二代表的文明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
C.图三代表的文明主要位于尤卡坦半岛,修筑金字塔庙宇,知道零的概念
D.三图代表的文明位于不同的大洲,但独立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多元一体特征
5.徽州古村落村口或村中通常都有一块空地,多植有大树,成为村民纳凉、交流的地方。祁门桃源村的水口园林,在满足风水要求的同时,考虑村民游憩小聚的需要,开创了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材料中体现出( )
A.充满了人文关怀 B.典型的斗拱风格
C.否定了重商主义 D.浪漫与理性交织
6.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城市完成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革命性”的转轨。“坊”曾是专门的居民区,“但大约从北宋后期开始及南宋前期,‘坊’已只是街、巷的雅称、别名”。唐宋城市的变化( )
A.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混乱
B.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D.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
7.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
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
8.村落是人类定居和聚居的产物,世界各古代文明地区都存有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村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建筑技术的进步
C.安全防卫的需要 D.族群繁衍的要求
9.西汉长安城有24.6万居民,王公贵族多住城内,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集贸市场在固定位置,城内道路有专员进行打扫、还设立公共厕所,有专职机构在道路民宅旁植树,不得随意砍伐。据此可知,汉代( )
A.城市规划与发展注重地理环境
B.城市建设与管理遵从儒家礼制
C.城市规划与卫生环境有所改善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繁荣
10.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
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
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11.中国古代四合院严格遵循“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序列。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这说明中国古代四合院( )
A.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
B.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
C.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
D.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影响
12.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 )
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
C.封建骑士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
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
《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 原因。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如图1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图2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导致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差异的因素有( )
①经济形态不同
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③自然环境不同
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2.图1为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尔德湖畔的村落。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由此可知,该村落( )
A.为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
B.房屋布局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
C.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
D.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
【答案】C
3.毡房是草原民族的民居,俗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以木条为骨架,外面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它是一种方便拆合的住宅。这反映出草原民居的特点是( )
A.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B.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
C.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样式
D.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答案】A
4.人类的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图为部分古代民居,选项中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图一代表的文明文学艺术代表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梨俱吠陀》等
B.图二代表的文明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
C.图三代表的文明主要位于尤卡坦半岛,修筑金字塔庙宇,知道零的概念
D.三图代表的文明位于不同的大洲,但独立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C
5.徽州古村落村口或村中通常都有一块空地,多植有大树,成为村民纳凉、交流的地方。祁门桃源村的水口园林,在满足风水要求的同时,考虑村民游憩小聚的需要,开创了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材料中体现出( )
A.充满了人文关怀 B.典型的斗拱风格
C.否定了重商主义 D.浪漫与理性交织
【答案】A
6.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城市完成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革命性”的转轨。“坊”曾是专门的居民区,“但大约从北宋后期开始及南宋前期,‘坊’已只是街、巷的雅称、别名”。唐宋城市的变化( )
A.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混乱
B.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D.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
【答案】C
7.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
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
【答案】D
8.村落是人类定居和聚居的产物,世界各古代文明地区都存有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村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建筑技术的进步
C.安全防卫的需要 D.族群繁衍的要求
【答案】A
9.西汉长安城有24.6万居民,王公贵族多住城内,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集贸市场在固定位置,城内道路有专员进行打扫、还设立公共厕所,有专职机构在道路民宅旁植树,不得随意砍伐。据此可知,汉代( )
A.城市规划与发展注重地理环境
B.城市建设与管理遵从儒家礼制
C.城市规划与卫生环境有所改善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繁荣
【答案】C
10.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
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
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C
11.中国古代四合院严格遵循“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序列。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这说明中国古代四合院( )
A.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
B.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
C.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
D.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影响
【答案】D
12.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 )
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
C.封建骑士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
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
《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 原因。
答案:(1)图一是北美大平原地区印第安人的帐篷,图二是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公共居所。
(2)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商业发达,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
(3)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