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21: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对综合性大学的文、理、工科院系进行剥离、合并,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文学院划拨给北大,清华大学成为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拆分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等。这些调整主要是为了(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思想文化改革的需要
C.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
A.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B.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C.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3.1977年8月4日,邓小平提议召开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即向大家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这说明(  )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
C.“左”倾错误仍在文化领域延续
D.加快了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
4.1957 年全国高校有 229所,而仅在 1958 年全国新增高校达562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2017年评选出 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创办于1958年。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成果显著
B.“教育大跃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C.在教育领域仍取得部分突破
D.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5.如表为1949年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关于表中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时间 高考参考生人数(万人) 高中毕业生人数(万人) 高校招生人数(万人) 录取比例(%) 招生方式 备注
1958年 21.9 26.5 121.0 统一高考 高二学生亦可参考
1962年 44.1 10.7 24.3 统一高考 有文化科考试,但只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 15.3 推荐制
1977年 573 27 4.7 统一高考
(注:空白项表示数据暂缺)
A.1958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一五”计划的需要
B.1962年录取率较低说明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走向混乱
C.1973年招生方式变化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D.1977年参考生人数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结果
6.下表表明(  )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学 学 校 痒 序
私学 精舍→书馆
A.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B.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被打破
7.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兴学会、办报刊的同时,积极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这体现出“书藏”的重要作用是(  )
A.保存文化遗产 B.传递科学情报
C.开展社会教育 D.开发智力资源
8.根据图中的数据信息,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我国已实现普及高等教育
B.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C.高等教育类型呈现多样化
D.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9.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据此分析,表明蔡元培推行军国民教育的目的是(  )
A.倡导军国主义 B.维护军人政权
C.鼓吹军人革命 D.外收主权,内抑独裁
10.随着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考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回顾高考路是研究高考改革的重要素材之一,如图便是其中的某一曲线图材料。从该图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高考改革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必将提升高考录取率
C.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高考的改革
D.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加快了高考改革
11.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及160多位国内外院士,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 其最大的贡献是(  )
A.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B.传承了中国教育的命脉
C.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D.鼓舞了全国的抗战精神
12.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超前性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改进,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搜集藏书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地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638种。自1978年以来,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
——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大英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一阁建立并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对综合性大学的文、理、工科院系进行剥离、合并,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文学院划拨给北大,清华大学成为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拆分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等。这些调整主要是为了(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思想文化改革的需要
C.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2.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
A.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B.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C.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答案】B
3.1977年8月4日,邓小平提议召开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即向大家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这说明(  )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
C.“左”倾错误仍在文化领域延续
D.加快了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
【答案】B
4.1957 年全国高校有 229所,而仅在 1958 年全国新增高校达562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2017年评选出 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创办于1958年。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成果显著
B.“教育大跃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C.在教育领域仍取得部分突破
D.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答案】C
5.如表为1949年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关于表中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时间 高考参考生人数(万人) 高中毕业生人数(万人) 高校招生人数(万人) 录取比例(%) 招生方式 备注
1958年 21.9 26.5 121.0 统一高考 高二学生亦可参考
1962年 44.1 10.7 24.3 统一高考 有文化科考试,但只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 15.3 推荐制
1977年 573 27 4.7 统一高考
(注:空白项表示数据暂缺)
A.1958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一五”计划的需要
B.1962年录取率较低说明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走向混乱
C.1973年招生方式变化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D.1977年参考生人数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结果
【答案】C
6.下表表明(  )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学 学 校 痒 序
私学 精舍→书馆
A.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B.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被打破
【答案】B
7.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兴学会、办报刊的同时,积极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这体现出“书藏”的重要作用是(  )
A.保存文化遗产 B.传递科学情报
C.开展社会教育 D.开发智力资源
【答案】C
8.根据图中的数据信息,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我国已实现普及高等教育
B.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C.高等教育类型呈现多样化
D.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答案】B
9.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据此分析,表明蔡元培推行军国民教育的目的是(  )
A.倡导军国主义 B.维护军人政权
C.鼓吹军人革命 D.外收主权,内抑独裁
【答案】D
10.随着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考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回顾高考路是研究高考改革的重要素材之一,如图便是其中的某一曲线图材料。从该图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高考改革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必将提升高考录取率
C.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高考的改革
D.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加快了高考改革
【答案】A
11.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及160多位国内外院士,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 其最大的贡献是(  )
A.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B.传承了中国教育的命脉
C.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D.鼓舞了全国的抗战精神
【答案】B
12.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超前性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改进,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搜集藏书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地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638种。自1978年以来,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
——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大英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一阁建立并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条件: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造纸业、印刷业的发展;学校的兴办;科举制的推行;读书、藏书成为社会风尚;范钦的个人经历和贡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保护、保管措施。
(2)作用:保护、传承、传播古籍和传统文化遗产;为先进思想的产生奠定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