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高一历史 2024.0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承租者即使颗粒无收,也要按懈怠管理论处,同样要缴
纳租金,租金额度参考周边土地的收成计算。承租者无视警告依然懈怠耕作,租赁者可
以收回土地使用权。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A.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B.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C.是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运用法律确保土地有效使用
2.某学者指出,“在奉行人人平等原则的民主政体下,身为多数的平民掌握了国家政权,
任何一个平民,‘只要愿意,他便可以站出来为他本人及其群体利益发言’,最终导致,
雅典政权的整个建构和雅典政府的所有决策都是为雅典平民服务的。……富人出资,穷
人享受。这种制度只能使‘富人变得越来越穷’”。该学者认为雅典
A.平民权力至上
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民主实践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
D.直接民主导致了舞弊现象的出现
3.阿拉伯帝国建立后,统治者组织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驿道
上设有驿站、旅店、招待所和给水站。驿站上配有驿马、骡马和骆驼,并且帝国境内的
驿道基本上都与境外商道相连。帝国驿道的修建
A.旨在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
B.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交融
C.开辟了连接东西方的新商路
D.推动了全国商业活动的发展
高一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7 页
{#{QQABDYYkAwgggiAQAkJIJbAACQAh4CKQUQWuaCQAGiQQkIkMAiGJWCCgsagUOCxFNAKAMQALgAIBFgAABFIA=B}A#A} =}#}
4.考古发现,印加人的外科手术特别是穿颅术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印加人测得地
球运行周期是 365天零 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有研究者认为,印加音乐可与
欧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为高超。据此可知,印加帝国
A.同周边城邦战争频繁 B.创立了领先世界的历法
C.广泛吸纳了异域文化 D.创造出高度繁荣的文明
5.14 世纪以后,法国国王除了在中央设置内阁和首辅,还在地方设置省长并派遣法官、
财政官,设置军管区。法国的这一举措
A.统一了全国商品市场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消除了地区发展的差异性
D.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6.下图为学者对欧洲某一时期某地 600 名社会菁英的职业类别及其家庭背景的分析。这
种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画家与雕塑家 工匠或店主的孩子
作家和人文学者 贵族的孩子
科学家 商人或专职者的孩子
音乐家 农民或园林工人的孩子
A.公元前 4世纪的亚历山大 B.11 世纪的拜占庭
C.15世纪的意大利 D.19世纪的德意志
7.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不断发展,技术分工更加精细,操作分成各种细节,从而使专
门工作日益精巧、熟练。这可用于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分工扩大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8.1886 年 5 月 1 日,美国 2 万多个企业近 35 万工人涌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当时
在罢工工人中流行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
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这反映了
A.美国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到美国
C.工人阶级斗争水平大幅提高
D.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高一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7 页
{#{QQABDYYkAwgggiAQAkJIJbAACQAh4CKQQUWuaCQAGiQQkIkMAiGJWCCgsagUOCxFNAKAMQALgAIBFgAABFIA=B}A#A} =}#}
9.1848 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同创办了《新莱茵报》,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
国的要求》: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新
莱茵报》逐渐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这表明《新莱茵
报》的创办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顺应了欧洲革命的斗争需要
C.指导了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
D.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10.下图为 1922年 8月 29 日英国《星报》刊登的漫画《凡尔赛之锁》。作者意在说明
英国:“嗨,
先生,您能
抽空进来
德语:救命 做下裁判
吗?”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A.巴黎和会未达成共识
B.欧洲各国势力的衰退
C.战胜国和战败国矛盾不可调和
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11.墨西哥在 1937 年成立联邦电力委员会对外国电力公司实行监督。1938年,修改关
税保护法,禁止进口与本国产品相类似的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食品等。1938 年,
把 17 家美国、英国和荷兰石油公司收归国有。这些举措旨在
A.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
B.铲除封建经济的残余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12.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发出了加速造就新技术干部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和掌
握科学技术、开展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此举旨在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B.凸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C.缓解经济大危机的破坏
D.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高一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7 页
{#{QQABDYYkAwgggiAQAkJIJbAACQAh4CKQQUWuaCQAGiQQkIkMAiGJWCCgsagUOCxFNAKAMQALgAIBFgAABFIA=B}A#A} =}#}
13.下图为德国某时期局势图。该时期为
A.普法战争时期 B.一战期间 C.二战之前 D.冷战时期
14.下图为英、法、美、德四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其中甲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5.1960 年 2月,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 11国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同年
12 月,危地马拉等 5国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1982 年 1 月,萨尔瓦多等 3国建立了
中美洲民主共同体。1986 年,墨西哥、秘鲁、阿根廷等 8国建立了一个有广泛代表性
的高级磋商协调机构。这反映了
A.拉美地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B.世界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7 页
{#{QQABDYYAkwgggiAQAkJIJbAACQAh4CKQQUWuaCQAGiQQkIkMAiGJWCCgsagUOCxFNAKAMQALgAIBFgAABFIA=B}A#A} =}#}
第Ⅱ卷(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题,共 55分。
16.(14 分)
中世纪的庄园与农民
材料一
11 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影响很大,农民要向领主缴纳货币地租,数目越
来越多,有时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使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
但并未减轻甚至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西欧大陆上的有些地区,农民组成公社进行斗争,
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农民负担数额的证书。
落后的庄园经济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不能扩大生产能力,逐渐走向瓦解。庄园
经济转化为租佃制度,封建主从身份性地主向非身份性的经济型地主转向,小农阶层取代
备受束缚的农奴阶层,而成为农民的主体,无地少地的雇工阶层也出现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3 世纪末叶,庄园中富裕农民兴起,成为“头面人物”,也称“庄头”,他们在村庄
中担任各种公职的……没有他们的合作,领主就难以进行管理。在法庭上,庄头及其他庄
园的执事人员常常作为起诉人,对那些侵犯领主特权的人进行指控;佃户包括农奴佃户则
根据惯例据理力争。法庭由庄园全体成员组成,出席法庭和参与判决是庄民的义务,也是
他们的权利……庄头常常起到“召集人”、“中间人”的角色。
——摘编[英]马修 黑尔《英格兰普通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庄园经济的发展趋势。(6分)
(2)西欧中世纪“头面人物”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并分析其作用。(8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7 页
{#{QQABDYYAkwgggiAQAkJIJbAACQAh4CKQUQWuaCQAGiQQkIkMAiGJWCCgsagUOCxFNAKAMQALgAIBFgAABFIA=B}A#A} =}#}
17.(12分)大事年表,把以往发生过的较大事件根据某一主题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
参考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 世界大事
17—18 世纪 启蒙运动
1640 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4 年 马斯顿荒原战役,英国议会军战胜王党军队
1688 年 英国“光荣革命”
1689 年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75 年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776 年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1787 年 美国制定宪法
1789 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表中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之间的关系。(12分)
18.(14 分)构建时间轴,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构建
的时间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合材料,以“世界大战 国际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 分)(要求:表
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高一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7 页
{#{QQABDYYAkwgggiAQAkJIJbAACQAh4CKQQUWuaCQAGiQQkIkMAiGJWCCgsagUOCxFNAKAMQALgAIBFgAABFIA=B}A#A} =}#}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昔日的强国德、意、日被彻底击溃,英法两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降为
“二等”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苏联所追求的国家利益的
最基本内容是维护苏联安全,而建立苏联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战后的欧洲和世界政治格
局中的优势地位,则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美国则希望在全世界扩张其影响和势力,
主导国际政治舞台。当时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根本对立的,苏联极力伸张共产主义,建
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则极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完整性,推广美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赵茜《美苏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
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人物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二战以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
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
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格局出现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中漫画的创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3分)
(3)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6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7 页
{#{QQABDYYkAwgggiAQAkJIJbAACQAh4CKQQUWuaCQAGiQQkIkMAiGJWCCgsagUOCxFNAKAMQALgAIBFgAABFIA=B}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