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7 21:5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1.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根据《红楼梦》第七十回选编的《红楼春趣》。
2.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教学建议:
(1)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之一。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这是本单元的又一语文素养。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建议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或自己读过的其他名著进行选材和命题。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4.草船借箭 1.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2.明确文题,理解“借箭”。 3.了解人物特点。 4.学习阅读古典名著。 2 自主、合作、探究。 感情朗读。
5.景阳冈 1.理解课文,了解打虎经过。 2.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3.感情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4.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 课前阅读。 自读自悟。 感知人物。
6.猴王出世 1.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2.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3.了解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1 1.放手自学,理解课文,了解内容。 2.充分朗读,感受语言丰富优美。 3.理解词语,积累方法。
7.红楼春趣 1.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1 自读感悟 教师引导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1.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感受中国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放手学生选文、改编、排练、表演。 重视评议,鼓励为主,恰当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叙述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
习作:写读后感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文体,明确要求,掌握写法。 2.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3.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2 阅读提示及例文,了解读后感及写其作用。 出示范文,自主阅读,掌握写法。 引导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主题文章写读后感。 引导学生自改互评。
语文园地二 1.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同的语言的方法。 2.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理解《鸟鸣涧》,积累古诗。 2 自主、合作、探究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中华古典名著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中华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景阳冈》;有选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选自古典爱情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回的《红楼春趣》。口语交际是“怎么表演课本剧”,将课本剧搬上舞台,重现课文中精彩的情节和难忘的对话。习作以“读后感”为主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读书后的感想。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快乐读书吧旨在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品读精彩故事,感悟百味人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3.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4.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名著的魅力。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②语言运用: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③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名著的魅力。
5.草船借箭
课题 5.草船借箭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利用草船 向曹操借箭的故事。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展现了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教材分析:
1. 课文的重点:借箭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作者通过丰富的想 象和生动的描写,详细描述了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指挥草船靠近曹 军水寨,迫使曹军箭支射出的情节。
2. 课文的难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古代人们迷信思想观念中, 借箭的经过表现了诸葛亮的超群智慧和通晓天文、地理、人性的博学 多才,这是课文的难点。
3. 人物形象: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心理活动等 方面,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懂人性、识地理、 娴熟水性等多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文章的 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草船借箭》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提 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词语。 ②语言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③思维能力: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练习导入,揭示课题 环节二: 初读课文, 学会字词。 环节三: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环节四: 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课件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补充歇后语。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课题的意思。 3.组织学生简介背景,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 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3.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4.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 习,提出探究问题。 2.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并和同学交流。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指导学生填写学生活动卡。 3.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并归纳总结。 1.观看多媒体课件,补充 歇后语。 诸葛亮焚香弹琴——(临危不乱);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2.齐读课题,明确“草船借箭”指的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自学字词。 2.同桌互助熟读词语,相互正音。 3.分段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容易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4.全班交流,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故事。 1.理清课文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在组内按照自学要求交流体会,尝试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每一部分的内容。然后请学生在组内选代表汇报分段情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做好准备。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草船借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按时交箭。 1.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 句子或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 2.阅读课文思 考,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经过是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是诸葛亮按期交箭。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卡。 小组推荐学生代表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故事。集体评议哪些同学表现突出。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5.草船借箭
课题 5.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趣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词语。 ②语言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③思维能力: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复习导入, 学习新课 环节二: 精读课文, 感悟体会 环节三: 思维扩展, 深化认识 环节四: 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课件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填空。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诸葛亮特点的词语。 1.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明确故事的起因,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2.引导学生积累喜欢的词句。 3.组织学生学习第4、5自然段。 (1)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向鲁肃借船?鲁肃为什么没告诉周瑜?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默读第6~9自然段,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5.组织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6.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组织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2.引导学生讨论: “草 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分组练习表演故事。 1.引导学生交流学完本 课后的感受。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进行阅读 1.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诸葛亮特点的词语——“神机妙算”,意思是指十分高明、巧妙的计谋。 1.学习第2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 (2)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自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3)读后评价:是不是把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特点读出来了?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学习第4、5自然段,了解“草船借箭”的准备工作,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交流、汇报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1)抓住“这时候……看不清”等句子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文。 5.观看视频资料,尝试着复述课文。 6.根据板书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用四字词语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借”字的巧妙用法。 3.自由分组练习表演故事。优秀小组全班汇报表演,集体评议表演情况。 1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交流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课后选《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阅读。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6.景阳冈
课题 6.景阳冈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选自明朝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讲述了武松在景阳冈打死猛虎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展示了武松勇敢、智慧和无畏的品格
本课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武松在酒店喝醉酒,店小二劝他不要去景阳冈。第二部分讲述了武松不听劝告,执意前往景阳冈,并在冈上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第三部分描绘了武松与老虎展开激烈斗争,最终打死老虎的过程。
本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特别是对武松打虎的描写,更是精彩刺激。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水浒传》这部名著的内容,还可以学习到武松勇敢、无畏的品格。同时,本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此外,本课文还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武松与老虎斗争的场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文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插图,更好地感受到武松的勇敢和智慧。
总的来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景阳冈》是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课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名著《水浒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品格。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认识“倚、箸”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绰、呵、泊”,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半夜三更、寻思”等词语。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难读、难懂的词句,并理解意思。 ③思维能力:用速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④审美创造:抓住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句。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环节二: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环节三: 再读感知,理清层次 环节四: 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简介景阳冈的资料及武松的相关故事。 3.引导交流《水浒传》和作者施耐庵的资料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交流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3.指导写字,强调书写要点。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除了打虎,课文还记叙了什么? 3.快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具体描写武松喝酒与打虎的段落。 4.汇报交流: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尝试用最精练的文字,为每部分分别拟合适的小标题。 1.武松“喝酒”与众不同。一般人喝酒喝多少?武松喝了多少? 2.十八碗酒,武松是怎样喝的? 3.品读武松与店家的对话。 (课件出示武松与店家的对话) 4.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并进行评价。 5.通过对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1.齐读课题,正音。 2.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掌 握的景阳冈的相关资料,了解武松的相关故事。 3.讨论交流《水浒传》和作者施耐庵的相关资料。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1)疏通字词,遇到不 太明白的语句,能够大致猜出意思即可。 (2)读准多音字“呵”的读音。 3.交流书写要点,写好“碟、斤、兼、截”等难写的字。 浏览课文,交流课文的 主要内容: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 小组合作找出具体描写喝酒和打虎的相关段落。 3.默读具体描写武松喝酒和打虎的相关段落,在合适的地方做好批注。 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即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1.抓住“十八碗、一饮而尽”等词语,体会武松的酒量大、豪爽。 2.(1)边读课文边画出相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理解。(2)同桌练习读、指名读、表演读,相互评价,提建议。 3.同桌两个人一个读武松的话,一个读店家的话,用适当的语气读。 4.与老师或小组成员一起配合表演。 5.交流明确:豪爽、争强好胜、固执、酒量大……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6.景阳冈
课题 6.景阳冈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认识“倚、箸”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绰、呵、泊”,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半夜三更、寻思”等词语。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难读、难懂的词句,并理解意思。 ③思维能力:用速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④审美创造:抓住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句。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回顾内容, 导入新课 环节二: 品读心理,感悟形象 环节三: 揣摩动作, 感悟形象。 环节四: 拓展延伸, 激发读兴。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导入新课。 1.出示榜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榜文表达的意思。 2.默读课文,体会武松的想法。 3.出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4.引导学生思考: 既然武松是英雄好汉,为什么作者还是对武松进行了这样一番心理描写? 1.出示写大虫进攻的片段,圈画出表示大虫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来看,大虫的进攻怎么样? 2.武松是如何反应的? 3.指名读打虎的片段,读出场面的惊险。 4.引导学生圈画出武松进攻时的重点动作,谈从这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武松呢?课文是如何将武松的形象写精彩的? 2.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写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喝酒、上冈、下冈。 3.拓展延伸: 1.快速读文,说出课文大意。 2.齐读课题。 读懂榜文表达的意思——山上有虎,单身莫行。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3.(1)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配合读,体会武松当时的心理。 (2)读句子,自由表达,体会这些句子表现了武松害怕、犹豫、好面子的心理。 4.感受心理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让人物更加真实、立体。 1.圈画大虫的招数(扑、掀、剪),体会大虫进攻的凶、猛、快。 2.师生合作表演大虫的进攻过程。 3.师生合作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圈画出武松的动作 (轮、劈、跳、丢、揪、按、踢、按、提、打),交流中体会武松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武松的神勇,读出打虎的精彩、刺激。 依据教师板书评价武松。 2.联系上下文,明确喝酒、上冈、下冈不仅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使重点内容更加精彩,人物的形象更真实、丰满。 3.课后阅读《水浒传》原著的相关章节。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7*猴王出世
课题 7*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古代小说《西游记》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石猴出世,敢于探险、自告奋勇,最终成为猴群的“美猴王”的故事。本篇故事情节简单、篇幅适中,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来刻画石猴的形象,将动物的本性与人的特点融为一体,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抓住主要故事情节,体会石猴机智勇敢的特点和童话色彩。
2.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感受优美的语言,积累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课文中感受到的石猴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人性,并学习运用“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的方法。
2.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完成对故事结尾的续写。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孙悟空敢做敢当、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激发起阅读整部《西游记》的兴趣。同时,课文中所使用的优美、简练的语言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并尝试运用这些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②语言运用:了解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过程,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③思维能力: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④审美创造: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启发交流, 导入新课 环节二: 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 环节三: 细读课文, 深入理解 环节四: 深入体会,拓展延伸 环节五: 课外延伸, 鼓励阅读 1.出示《西游记》中的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照 图片说出人物的名字。 2.引导学生说出对孙悟空的印象。 3.组织学生简介《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读不懂的词句。 2.检测、巩固生字的掌握情况。强调“遂、迸、挈、劣”等字的读音。 指导学习多音字“呵”。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半文半白的词句。 4.指导学生朗读部分难读的语句,评议读文情况。 5.组织学生为课文分段,引导学生为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1.指导学生读课前导语,引导学生明确导语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石猴的特点。 3.引导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4.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总结、归纳石猴的特点。 1.出示《猴王出世》的视 频资料,请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孙悟空的故事。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 喜欢的句子,指导积累。 2.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西游记》原著中的其他故事,为《西游记》故事会作准备 1.对照图片,说出人物的 名字。 2.畅谈孙悟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读不懂的词语、句子。 2.(1)同桌检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完成相关的字词练习,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3.采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句。 4.练习朗读,达到读通顺的程度,集体纠正容易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5.交流明确: 课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发现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石猴称王 读课前导语,归纳阅读要求: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画出相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2)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 3.朗读第3、4自然段,讨论交流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 4.总结归纳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并用四字词语概括石猴的特点。 1.欣赏《猴王出世》的视频资料。 2.交流补充:如“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 精”“三借芭蕉扇”等。 1.把本课中最喜欢的语句抄写到“采集本”上,并背诵。 2.课后阅读《西游记》原著,选择喜欢的章节练习讲故事。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8*《红楼春趣》
课题 8*《红楼春趣》
教材分析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童年”主题选编的,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并阅读名家名篇,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红楼春趣》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贾府的园子里放风筝时发生的故事。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与伙伴们放风筝的快乐过程,同时展现了贾府中的人情世态和生活场景。课文的主题与学生的童年生活有很强的关联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结构上来看,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者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包括作者看到风筝的美丽、想到放风筝的乐趣,以及准备放风筝的场景。第二部分是课文的主体,详细描述了作者和伙伴们放风筝的过程,包括如何制作风筝、如何选择场地、如何放飞风筝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童真童趣。第三部分是写作者在放风筝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包括放风筝的快乐、对生活的感悟等。
在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时,我们需要关注几个方面。首先,课文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需要仔细品味,尤其是孩子们在放风筝过程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其次,课文中涉及到的放风筝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也需要加以强调,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最后,课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也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综上所述,《红楼春趣》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过程。课文结构清晰,重点和难点也相对容易把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掌握放风筝技巧和感悟生活哲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屉、嫣”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语言运用:能够大致读懂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的特点。 ③思维能力: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进 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能够大致读懂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歌曲导入,引入新课 环节二: 解决字词,相机导读 环节三: 问题导学,重点赏析 环节四: 阅读链接,升华迁移 1.播放歌曲《三月三》,导思: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放风筝。 3.看到放风筝,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4.板书课题:红楼春趣。 5.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质疑: (1)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 (2)关于《红楼梦》,你都知道什么?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读不通和读不懂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交流。并在印象最深的人物旁写写批注。 2.指导学生汇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对宝玉的描写,并交流其性格特点。 2.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对宝玉进行了哪些描写?读读相关句子并谈感受。 (2)指导重点句,学习方法。 3.指导学生运用描写方法品析其他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读读阅读链接,看看读过 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悟。想好后和同学交流。 2.结合重点句段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1.听歌曲,说想法。 2.朗读词语。 3.在教师指导下交流自己想到的诗句。 4.齐读课题。 5.(1)汇报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汇报《红楼梦》 的内容及作者。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读句子,注意生字读音(“喇”是多音字,在本课读lā)。 朗读句子。 观看图片,理解窗屉子的意思并开火车朗读词语。 (3)汇报 “众人”都是谁。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2.在教师指导下汇报交流。 (1)朗读描写宝玉的句段,汇报其性格特点,其他学生补充。 (2)结合对宝玉的描写学习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结合语句学习宝玉的性格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描写方法品析其他人物形象。 1.读读阅读链接的文章,交流感悟。 2.在教师指导下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课题 第二单元 口语交际 怎么样表演课本剧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②语言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思维能力: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④审美创造: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组进行剧本的交流和讨论,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谈话激趣, 导入课题。 环节二:明确交际要求。 环节三:欣赏范例《皇帝的新装》。 环节四:自选编写,表演评价,升华形象。 环节五: 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1】视频:课本剧《滥竽充数》 2 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3你认为演出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板书: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1.读教材35页,小组讨论:怎样准备课本剧活动?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3.提出问题: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剧本素材,你会选择哪一篇 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 4指名总结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的特点 指导学生排练。 1.播放《皇帝的新装》课件。 2.我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的课本剧剧本,在这个剧本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3.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 4.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也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改编课本剧,演演课本剧,通过表演让课文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1.指导学生自选课文。 2.深入课文,编写剧本。 3.指导学生小组试演,修稿。 4.引导学生展示成果。 1.小结: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倾情演绎,真是生动逼真。不仅是大家对人物的理解到位,而且体现出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价值,这也正是我们口语交际的魅力所在。 2.拓展延伸 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1.学生认真观看,看后互相交流: 2.思考讨论: 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3思考讨论:演出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4.齐读课题。 1.小组讨论:怎样准备课本剧活动?(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讨论思考: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剧本素材,你会选择哪一篇 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 4.总结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的特点 5.学生积极排练 1.观看《皇帝的新装》课件。 2.思考:在这个剧本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3.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 4.学生倾听 1.自选课文。 2.深入课文,编写剧本。 3.小组试演,独自修稿。 4.展示成果。 1.学生认真倾听,积累创作经验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编写戏剧、小品。 2.成立班级话剧团。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是一个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为主题的教学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乐趣,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单元内容通常包括经典的名著介绍、阅读策略的指导、阅读活动的设计以及与阅读相关的文化知识普及。教材中可能会提供一些经典的中国古典名著节选,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快乐读书吧》的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了解名著故事,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通过阅读和交流,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和道理。同时,教师也会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故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单元教学还可能会包括一些写作和表达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是一个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教学单元。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了解耳熟能详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②语言运用: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了解名著故事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及道理。 ③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故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④审美创造: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名著故事,体会蕴含在名著故事中的情感;明白名著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阅读名著故事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读或听名著故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环节二: 回顾交流,深入了解名著故事。 环节三:品读欣赏《西游记》。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名著中的与典型人物有关的事件图片。 2.谈话引导:你认识图片上的哪个人物?你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吗? 3.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快乐读书吧中出现了哪些名著故事,交流我们了解的名著故事。 1..小组交流:古典名著有哪些主要特征? 2.把你读过的名著故事进行分类,看一下可以分成哪些主要类别。 3.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名著故事《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你读后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4.认识好处:你认为小学生读名著有哪些好处呢? 谈话激趣:漫漫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有刀山火海,也有师徒四人坚定的背影和永不停歇的脚步。 2.播放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同样变幻多端的牛魔王斗法的精彩情形。 3.小结:我希望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古典名著,了解动人的情节,结识精彩的人物,感悟美好的情感 1.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1.学生倾听,思考。 2..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1.学生倾听。 2.学生观看PPT 3.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精彩选段,互相交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 写读后感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②语言运用: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③思维能力: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交流激趣, 导入课题。 环节二: 阅读范文, 了解写法 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有人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会被深深感动,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人读《武松打虎》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同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读后感。(板书:写读后感)) 1.呈现读后感例文。 2.从写作方面来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2.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朗读范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边读边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习作 写读后感
课题 习作 写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②语言运用: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③思维能力: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独立习作, 教师巡视。 环节二: 全班交际, 师生评议。 环节三: 教师小结, 鼓励积累。 1.明确习作要求。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小结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誊写作文,完成本次习作。 选做作业:再写一篇课外作品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 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2.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3.集体评议,说说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4.根据交流情况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认真誊抄在作文本上。 学生倾听,并且认真思考。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 ②语言运用: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 ③思维能力: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④审美创造:通过词句段”的学习,理解词语的深层次含义。
教学重点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学习“交流平台”。 环节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出示问题:古典名著的语言和现在不大一样,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掌握一些方法,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加畅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都积累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代语言和理解古典内容的方法? 1.你知道下面的词语现在的说法吗? 2.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读下面的句子,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4.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1.小组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3.小组交流:说说加点部分的意思。 4.互相交流,说说是怎么猜这些词语的意思出来的。 5.小组交流平时的积累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二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②语言运用: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 ③思维能力: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④审美创造: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鸟鸣涧》,积累古诗。对古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古诗《鸟鸣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改建
环节一: 直接导入 环节二: 整体诵读, 初识诗文 环节三: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环节四: 拓展写作背景 1.出示题目,释题。(鸟鸣涧: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2.简介作者。王维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 1.出示古诗《鸟鸣涧》,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自学古诗的意思。 1.品读诗句,想象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的意思。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读古诗,想象画面,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1.我们学习古诗,通过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就能更深刻的理解这首诗。你们觉得盛唐时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盛唐时期的生活是和谐安定的,那时候人民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幸福快乐,正因为人民生活是和谐安定的,诗人才会那么的“闲”,心才会那么静。) 2.让我们带着对盛唐时代和谐安定生活的闲适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背诵情况 1.齐读题目。 2.学生自由补充作者简介。 1.自由读《鸟鸣涧》,正确、通顺的朗读古诗。 2.学生标出节奏。 3.借助工具书,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1.想象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的意思。 (1)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2)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3.同桌交流: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1.学生思考:盛唐时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带着对盛唐时代和谐安定生活的闲适心情再读古诗。 3.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及 学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