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1-03 16: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二三四一、东北地区概况
读东北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一二三四1.在图上画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并标注名称。
2.在图上画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标注名称。
3.在图上标出松花江和辽河。
4.东北地区地表的显著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思考讨论为什么说东北地区沃野千里?
提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故有“沃野千里”之称。一二三四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思考讨论从气候的角度看,制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制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农作物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一二三四2.社会经济条件
东北地区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农业发展
(1)东北地区现在建成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粮、豆、甜菜生产基地。
(2)农业布局的变化一二三四思考讨论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提示:东北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条件可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好,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农药,大米具有天然绿色优势而广受市场欢迎。一二三四三、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思考讨论针对黑土水土流失严重以及由此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解决措施?
提示:针对黑土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应该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针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应该给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绿肥,并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一二三四四、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好各种作物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
(2)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更大的就业市场。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二三四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能力。
(2)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科学用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
(3)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一二三四思考讨论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林业基地,为什么还要进行保护?如何进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提示:东北地区虽是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砍伐,再加上森林火灾等原因,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所以,必须保护森林资源。一是要合理采伐,杜绝乱砍滥伐;二是要加强抚育更新,积极绿化荒山坡地,加强林地的更新改造;同时还要积极建设和维护防护林。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问题导引
材料一: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材料二: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沼泽的分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材料三:述说东北开发的历史。中国老工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
大庆油田的开发
发达的交通运输
……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一反映出东北地区地表有何显著特征?
提示由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辽阔的东北平原,南端濒临渤海、黄海。周围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所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表的显著特征。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根据材料一中东北地区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东北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提示温带季风气候。
(3)材料二中,为什么三江平原多沼泽地?
提示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有永久冻土分布,不利于水分的下渗。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东北成为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提示地形——平原广阔,地势平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5)材料三反映出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提示工业基础雄厚,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发展商品农业创造了条件,使东北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粮、油、糖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
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因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方法技巧
评价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交通、人口、市场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1
读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说出该区域冬季的气候特征。简析该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的主要条件。
(2)图示区域中位于我国境内的地区是俄罗斯东部城市主要的蔬菜供应地,简析其主要原因。
(3)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分析辽河下游地区成为我国重要重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并分析该工业基地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图示区域中位于我国境内的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平原面积广大,地广人稀,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相比,我国境内的地区纬度较低,热量相对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1)寒冷干燥。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
(2)纬度相对较低,热量较为充足;处于中俄边境,距离较近,交通便捷。
(3)丰富的矿产资源、较为充足的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化肥等生产资料,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商品化。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二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问题导引
材料一: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
材料二:我们的屯子东面原是一片开阔的草甸子。……离屯子二十多里外的山林中,有一片我们生产队的“飞地”,称为“大荒地”。当年是十分肥沃的新开垦的山坡地,四周便是成片的树林。……这片山林是我们始终难以忘怀、必须朝拜的“圣地”。……它其实早已消失,仅存于我们心中。当我们重新走上变得低矮的山冈,目及之处已全部是耕地,没有一片树林,没有一株白桦。当年肥厚的黑土,因连年雨水冲刷流失,已变成贫瘠的砂石地,长着低矮的小麦……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一中提到的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出现,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是否有关系?人类应如何面对?
提示有关系。农业开发导致湿地减少,湿地功能丧失和退化,这是1998年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措施:禁止开垦沼泽湿地,将部分农耕地恢复为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
(2)材料二反映了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提示水土流失问题。措施: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表现及治理措施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拓展延伸
湿地的功能及破坏带来的影响
湿地被科学家誉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鸟类家园”。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动物栖息地,提供大量粮食、肉类、水产、药材等物质。但湿地一旦遭到破坏,则会带来环境污染加剧、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问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2
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1956—2000年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湿地、耕地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图甲 湿地和耕地的变化 图乙 人口数量的变化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关于图甲和图乙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56—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1956—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C.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2)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
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频繁
解析:第(1)题,根据两幅图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随着农业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湿地的面积在减小,两者呈负相关。第(2)题,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湿地的破坏会使洪涝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
答案:(1)B (2)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三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导引
材料一: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唯一且很难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其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但是,这里经过近百年的过度开发,作为耕作层的黑土层已流失2/3以上,按现在的耕作强度和方式,黑土耕作层再过几十年有流失殆尽、成为不毛之地的危险。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材料二:东北地区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很适宜栽种大豆,历史上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大豆商品率在75%~80%,出口率达50%以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近年来,发达国家大豆新品种不断问世,质量不断提高。加拿大黄豆已培育出含油量很高的榨油用的品种,含蛋白质很高的做豆腐用的和专为做酱油用的等一系列新品种,使我国的相关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目前,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有所压缩,出口率大为降低。
材料三:过去“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被玉米代替,品质差和产量低的高粱和谷子播种面积缩小,稳产高产的作物水稻种植已推广到北纬50°以北,高产少害的小麦是机械化开荒地区的重点作物,稻、麦、玉米播种面积总和已由35%上升到65%左右。
材料四: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针对材料一反映的问题,东北地区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提示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材料二、三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应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作物品质,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3)材料四中,“北大仓”如何实现向“北大商”的转变?
提示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3
读我国东北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填注主要山脉:A    ,B    ,C    。?
(2)填注主要平原:D    ,E    ,F    。?
(3)E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为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简析图中B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2)题,结合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回答。第(3)题,E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的不合理开垦造成黑土流失,肥力下降。治理措施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第(4)题,要针对该地区森林过度砍伐、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解答。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答案:(1)长白山 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
(2)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3)黑土流失,肥力下降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遭破坏等 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造林;增施农家肥;草粮轮作,种植绿肥;秸秆还田。
(4)加强抚育更新;合理采伐;搞好防护林建设和维护,防止生态环境恶化。1 2 3 4 5 6“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为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第1~2题。
1.东北农业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土地资源优势 ②气候条件适宜 ③矿产资源优势 ④地理区位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都较多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抓住“农业基地建设”,可排除③;抓住“农业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可排除④。第2题,抓住“数量”二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A 2.A1 2 3 4 5 6读东北地区略图,完成第3~5题。1 2 3 4 5 63.a处的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黑土层被冲刷变薄 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 D.秸秆还田
4.b处湿地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燃烧煤、石油,排放CO2 B.大量堆放工业废弃物
C.农业围垦和城市开发 D.海洋资源开采及赤潮现象
5.c处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水利建设,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
B.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
C.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大力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D.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1 2 3 4 5 6解析:a处为松嫩平原,黑土由于被冲刷变薄使得肥力急剧下降。b处为三江平原,对湿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农业围垦和城市的开发,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而湿地地区工业很少甚至没有。c处为呼伦贝尔高原,为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并适当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答案:3.A 4.C 5.B1 2 3 4 5 66.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请简述主要原因。
(2)图中数字代表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你认为东北林区能够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中A地区有大量的沼泽,黑龙江省已经做出决定,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这一举措的生态意义何在?停止开垦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何在?1 2 3 4 5 6解析:东北地区因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限制了单产。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害虫较难过冬,病虫害少;开发较晚,人口少,故山区林木破坏不大。实现农业综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是东北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1)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较,纬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或答: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较,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生长期较长,农作物为一年两熟)
(2)纬度较高,冬季气温偏低,夏季短暂,病虫害少;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利用难度较大。
(3)沼泽是东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水源地,能调节气候,又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大力发展养殖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发展的路子,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开拓第三产业,如旅游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