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冯承素摹本(神龙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一行书”
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唐太宗极爱此帖,
后将真迹殉葬,没入昭陵, 现传世诸本均为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
天 下 第 一 行 书
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 谢安、孙绰、谢万、之遁、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 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楔雅集。
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
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 这就是《兰亭集序》,共324字。
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原无题目。今题《兰亭集 序》,为后人所加。
兰亭集序
解题: 《兰亭集序》
①兰亭:东晋会稽郡山阴(今浙 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②集:诗集
③序:一种文体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跋 ”相当于后记。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 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 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 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生而为人,
我们该如何面对
● 书 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
● 诗 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 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本次兰亭集会,作者的心情如何
有什么变化 请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字 句。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圈画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
乐 痛 悲
情感变化
“楔”是一种风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
天 ,到水边嬉游,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祛除 疾病和不详,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
所谓“修”可以理解为“举行”,所谓“修楔” 即指举行祛除不祥的礼俗之事。
修楔诗会
把酒杯放在弯弯曲曲的水中顺水漂流,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
就取杯喝酒。此古代风俗,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边聚会宴饮, 以祓 (fú) 除不祥。后形容春游宴会。
流觞曲水
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的依据是什么 (原文)
乐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时节难得
会于稽山阴之兰亭 聚地清雅
修楔事 欢欣之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环境优美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诗酒相聚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悦目赏心
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慨:
谢灵运认为“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乐
兰亭集会之乐,乐在 。
示例:
①兰亭集会之乐,乐在集会时间的选择,即 “ 良辰”;
②兰亭集会之乐,乐在集会地点的景美,即“美 景”;
③兰亭集会之乐,乐在参与的人贤且多,即“人美”;
④兰亭集会之乐,乐在集会上饮酒作诗,即“乐 事”;
●●● ●●●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 所 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 人云:“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宗白华《美学散步》
向内,
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
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魏晋风流: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 . . .。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静 躁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 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痛心 痛苦
作者因何而“痛”
痛惜 悲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
快乐难继
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情感不恒
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乙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
万物无常
为陈迹,Z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生命有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否 定“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对情感无常、万物无常、生命短暂的痛;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别海南黎民表》宋 · 苏轼
◆王羲之,东晋名士,出身高门——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
◆其父王旷,司马氏肱骨之臣,其7岁时在战争中下落不明。 “母、兄鞠育,得渐庶几”。
◆西晋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 荆州,掌握重兵。
◆其20岁,伯父王敦起兵造反,大肆屠杀有名望的大臣,其中有周 頻,郗鉴(被软禁)。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
◆《晋书.王羲之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王敦赞其:“汝是吾家佳子弟。”
两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 的年代,司马氏篡权成功后,更是惧怕舆论的 褒贬,对有异议的人极为残酷。残杀名士现象 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 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 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为了避祸全身,他们或崇尚老庄,大谈玄 理,不务实际;或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 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 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 再 ,而 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不知老之将至”。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
的理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因 的 原 阴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 列叙时人,录其
所 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为何发出“悲夫”
死 生 价值有高下
寿命有长短
人类群体在历史长河中不可改 变的对生命短暂的哀叹。
为什么“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 列叙时人,录其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 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 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之视昔】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现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视今】
悲古人
悲今人
悲后人
千 古 同悲
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 列叙时人,录其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 之览 者
果:应对悲的方法
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可贵之处在于:正视死亡痛苦,不逃避。因为痛苦,所以更加
珍惜当下。
因为认识到死亡的痛苦,所以他珍视如兰亭集会这样的欢乐,看重生机 勃勃的自然;
因为认识到一切终将消逝,所以他并不沉溺于各种快乐之中,而是用哲 人的目光审视它们;
因为认识到生死之叹贯串古今,所以他寄望后人能与兰亭诸贤心灵相通。
因为有了痛苦,所以珍惜欢乐;
因为有了痛苦,所以思考生命;
因为有了痛苦,所以寄情未来。
微
唑呶
小凶批洄器
< 州 抑
倍灯要系
H 回颛
…
1
痛 — —个体 一 世短暂,生死难测 对时间易逝的痛惜之情
悲——人 类代代皆痛,永无止境扼腕长叹
悲:对生命价值的信仰更笃定,领悟更透彻。
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悲
历时
痛
共时
王羲之对生命的认识由发现自我到发现群体,又由共 时思考到历时思考,最终实现了对生命的三重超越。 可以说,王羲之的乐是态度,痛是现实,悲是彻悟。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执着于生命价值的王 羲之,也更明白生命本身的真谛。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 恰恰是他的反面,是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望和留
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
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命 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李泽厚《魏晋风度 ·人的觉醒》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生而为人,
我们该如何面对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
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
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史铁生《永在》
生命的厚重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在于生命的价值多少。
拓宽生命,生命才更有价值。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 黑。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恣情天地之中,放 浪 形 骸之外。醉卧兰亭,醒叹世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 格于方寸之上,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生命的真谛陈置于字 句之间,因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因而名垂史 册。
人生的有生之乐是短暂易逝的,而生死又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是不可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如何生得有意义 如何死 而无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应该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意指明白了生
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珍惜生命, 把握生命的每一天,尽享生命的美好,活出价值。
“由道德的存在变为精神的个体”
“由寻求群体的认同变为追求个性的卓异”
“由(希望)成为群体的现世楷模变为渴望个体的精 神超越”
魏晋风骨
生命的第一重超越——发现自我
生命的第二重超越——由发现自我到发现群体 生命的第三重超越——由共时思考到历时思考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阮籍《咏怀》 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5.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曹植《送应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汉)司马迁 2.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北宋)欧阳修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南宋)李清照 4.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
——罗曼 · 罗兰 5.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6.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柴琐屑终身乎 ——秋瑾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 朗 气 清,惠 风 和 畅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 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一觞一咏亦 足以畅叙幽情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 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的句子
是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 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理解性默写
5.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
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
子: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6.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
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
写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
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8.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
是:暮春之初 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楔事也 0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
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 集序》里的句子: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
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内容:况修短随化,终 期 于 尽!
13.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 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句子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1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
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