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2a~2e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2a~2e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目标(Go for it)版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4-07-28 09:2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2a-2e
Beauty in Common Things 教学设计
课题 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Beauty in Common Things
年级 九年级 教材 人教版新目标
课型 读写课 时长 40分钟
教具 红色纸张,剪刀,黑板字帖,糖画的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评价表,作业单。
语篇分析
语篇选自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Section B阅读部分,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涉及“历史、社会与文化”,话题为“中国传统艺术”,围绕孔明灯、剪纸、中国陶瓷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展开。语篇中出现了许多被动语态的句子,进一步对被动语态进行了强化。 What:本节课内容为Section B阅读部分,对孔明灯、剪纸和中国陶瓷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介绍,从历史,原材料,外观,功能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形式。 How:该语篇为说明文,其结构是总--分,即按照从总体介绍到具体的细节和例子。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开篇点题,总体介绍了中国不同的地区都有其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并且向人们展示了爱,家庭和美等重要的事情,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由普通事物变成的;第二部分即2-4段,分别对孔明灯、剪纸、陶瓷艺术的历史、原材料,外观,功能和象征意义等信息进行详细描述,在描述时运用了许多的被动语态,突出了被动语态可以客观地描述事物。 Why: 该语篇的主题是传统艺术之美。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除了学习新知识点外,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巧。从内容上来说,通过了解一些传统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以及制作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Section A部分的内容,掌握了运用被动语态描述一个物品的发明、材料,和制作过程,所以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少对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的能力,多数学生不能利用高阶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处理,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升和完善。
设计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基于《英语课程标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主题为引领,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与美术学科的完美融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加强与美术学科的融合,师生有剪纸活动,画思维导图的活动等,推进了美术与英语的综合学习。 二.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与学习策略运用。 三.思维导图在本节课中的贯穿。教学活动以思维导图这根线为引领,通过对孔明灯的学习,与学生共同分析从哪些方面介绍工艺品,为思维导图的绘制奠定基础。对于剪纸的学习,由老师带领学生根据关键词从各个方面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提升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关于中国陶瓷,学生在组内合作,分工明确,绘制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介绍工艺品。最后学生根据糖画的思维导图进行写作。学生在对思维导图的学习与绘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四.问题链的设置。在教学活动时,设置了具有层次性的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从而最终形成了一条有逻辑意义的问题链,学生通过思考这些能力,思维能力会不断提升与扩展。 五.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在设计本教学活动时坚持教-学-评一体化,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根据需要提供支架以及反馈,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在学习了本课时以后,学生能够: 1.语言能力:能够初步了解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孔明灯、剪纸、中国陶瓷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能够用英语对其进行简单介绍。理解并使用被动语态简单介绍手工艺品。 2.文化意识:通过对文章和学习情境的感知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知识面,感受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对自己产生信心,成为一个可以用双手与智慧创造美的人。 3.思维品质:通过阅读策略,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通过思维导图理解和分析语篇,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小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学习能力:能主动使用预测、扫读、查读、分析与评估等阅读策略和思维方法,去理解、分析与评价语篇的内容、结构。能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思维导图的结构和关键信息,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介绍其相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提取段落的关键信息来绘制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介绍传统工艺品。 (二)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并思考这些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最终总结出是中国工匠的坚持,用双手与智慧将普通的事物展现出美好,进而思考自己也可以利用双手与智慧创造出美,成为可以创造美的人。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创设真实情境,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来源于普通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 (学习理解)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动手剪纸,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2.学生对自己的剪纸说出自己的看法。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paper cutting 3.学生通过对比普通的纸与剪纸,理解标题“Beauty in Common Things”的含义: What are the objects of beauty What are the common Things
How can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带领下剪出“花”的剪纸,对他们的表现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予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观察学生能否理解common things 与objects of beauty 的含义,是否能通过纸到剪纸这一活动说出标题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剪纸这一真实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激活学生关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知识储备。通过普通的纸到美丽的剪纸,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标题的含义,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本课内容。 (感知与注意)
学生通过略读,找出文章的结构,并总结出其结构是总--分,即按照从总体介绍到具体的细节和例子。 (学习理解) 4.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选择关于语篇结构的正确选项。 5.学生齐读每个段落的首句并说出其关键词,总结语篇的结构是从总体介绍到具体的细节和例子。 观察学生能否快速选出语篇结构,是否在略读文章时关注了段落的第一句话。 根据学生对关键信息的回答,判断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即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从总体介绍到具体的细节和例子。 (获取与梳理,概况与整合)
通过阅读第一段以及对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展示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学习理解) 6.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What do traditional art forms try to show 2.What are the most common things mentioned 观察学生能否正确回答两个问题,并就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与指导。
设计意图:第一自然段是对整个语篇的总体介绍,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普通事物,以及在变成精美艺术品后展现的内涵,并且在这个环节教师会带领学生补充板书“common material”的内容. (获取与梳理)
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概括出在介绍传统文化时从哪些方面入手;通过对答案的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被动语态的掌握。 (学习理解,应用实践) 7.学生齐读下面6个问题,分别就每个问题进行分析: 1.Who first invented sky lanterns 2.What were they used for in the past 3.What are they used for now 4.What are they made of 5.What do they look like 6 .What are they seen as 8.学生认真观察答案中圈出的这部分 总结出这是被动语态的结构,在对事物进行客观描述的时候可以用到被动语态. 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与纠正,并指导学生用被动语态的结构完整地回答问题. 观察学生对被动语态的掌握程度,与学生共同总结被动语态在说明文写作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本环节问题的设问分别是关于艺术品的历史(history),原材料(materials),用途(uses),外观(looks)和象征意义(symbols)的.在学生分析得出后,可以初步掌握在介绍艺术品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下一步思维导图的绘制打下基础.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对被动语态进行总结,为最后的写作做好铺垫. (获取与梳理,分析与判断)
通过对关键信息的处理,学生能够找到关键词,在教师的带领下制作思维导图. (应用实践)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就剪纸的历史,原料,用途,外观与象征意义等方面完成思维导图. 学生首先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黑板上剪纸的思维导图,对剪纸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大部分句型用到了被动语态. 11.学生独自根据剪纸的思维导图进行介绍. 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快速的找到关键信息,补充思维导图的各个方面. 注意分析学生在根据思维导图介绍剪纸是能否全面,准确,并及时给与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找关键词的能力,通过找到的关键信息掌握制作思维导图时的注意事项,为下一环节组内绘制关于陶瓷的思维导图做铺垫。(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
学生能够强化获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同时提高小组意识. (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角色各不相同,共同制作关于陶瓷的思维导图 12.学生展示自己组内的作品,并根据思维导图对陶瓷进行描述.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判断其能否找到在小组中的定位,引导其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学生给的关键词以及关键信息判断学生是否能掌握理解文本信息。
设计意图: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即获取,梳理关键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内化与应用,想象与创造)
创设真实的情境,以回复朋友的信为导入,自然过渡到写作环节,能够根据糖画的思维导图,用被动语态对各个方面进行介绍.(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关于糖画的思维导图,完成写作任务. 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写作,给予帮助与指导.
设计意图:该环节旨在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以美国朋友的信为导入,让学生回信,作文文本更接近中考形式,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思维导图里的关键信息进行文本的转换,同时强化对被动语态的使用.(内化与运用,想象与创造)
通过观看图片与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能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迁移创新) 13.学生观看更多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How can they show us love, beauty and family 14.学生观看一段关于中国工匠的视频,认识到是中国人,中国工匠用他们的双手与智慧将工艺品的美及象征意义展示给大家. 观察学生是否对视频内容有所触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品,构建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们在学完本课后有情感上的升华,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来之不易,是工匠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力与辛勤的劳作才有了展示美,家庭与爱的美好事物.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努力传播中国文化,更要努力成为一个可以创造美的人.(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
通过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15.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及其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价。 及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指导与帮助.
设计意图:旨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根据自身学习效果进行反思,适时调整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质量。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4mins): Polish your writing and make it more perfect. 2.实践性作业(9mins): Draw a mind map of another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 and introduce it to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3.拓展性作业(5mins): 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raditional arts on the Internet.
设计意图:对课上的写作进行润色,旨在让学生对上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强化被动语态的用法。 绘制关于其他工艺品的思维导图与根据思维导图进行介绍这两项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再次强化学生对被动语态的掌握。 搜索更多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 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建立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本板书共分为两部分,左侧部分板书为这堂课的主线,一直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traditional arts和materials对应了题目,最后在情感升华时突出在“人”这个字上,既强调了是中国人用双手与智慧创造出了美的事物,也希望学生们有所触动,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成为创造美的人。 右侧部分主要展示了关于paper cutting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思维导图的主要构成要素:中心图、关键词、关键信息、线条和颜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