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叶集皖西当代中学
课题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教师
学科 (版本) 人教新目标英语 年级 九年级
章节 Unit4 Section B 2a-2e 学时 第四课时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4班学生。班级优秀生占比25%左右,其余大部分为中等生,具备了一定量的英语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看的能力。但仅有少数学生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基础和英语学习策略。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积累,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系列陈述问题和情绪、表达外貌性格特征的句式结构,也熟知一般过去时态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课时的阅读内容围绕一位乡村少年成长的故事展开,重点对比少年的过去与现在;对于语言结构,学生并不陌生,重点是一些新词汇和教材侧重训练的阅读策略及能力。同时,这样一篇成长题材的文章让学生产生很多情感共鸣,易于唤起学生的关爱之心,懂得体会亲情的可贵。 预估问题: 学生在梳理主人公两次人生转折时的情感、行为、性格变化时难以分析出真正使其发生改变的原因。 预设方法: 在阅读预测、主旨大意、写作目的的多次阅读活动中,以不断完善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and tells us...这个句型结构。
教学内容分析 【What】语篇介绍了一位乡村少年 Li Wen 的成长故事,主要讲述了优秀学生Li Wen曾经的留守儿童经历和发生的行为、态度及情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家庭的影响。Li Wen 自父母进城务工后成为留守儿童,因不适应这种变化,心理变得孤独,整个人郁郁寡欢。他心理上的这些变化开始影响他学习的态度,他频繁无故旷课、考试失利。他的父母起初并不理解孩子变化的原因,而是直接选择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企图通过新环境让Li Wen发生改变。但是Li Wen并不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他的学习态度比以往更差,他甚至已经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老师后,老师及时联系他的父母到校沟通。再经过长途跋涉后,他的父母到达学校。经过双方的有效沟通,Li Wen意识到父母即使再忙,也总时时牵挂着他,以他的每一次进步为傲。Li Wen的父母也意识到多沟通才是改善亲子关系,经营和谐家庭关系的良方。 【Why】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成为留守儿童中遇到的困难及所经历的变化,使读者明白,变化是成长的一部分,要学会正确看待变化,分析变化,积极地处理变化。唯有躬身自省,不断改进,才能不断进步和强大自己的内心,从而选择自己的人生。本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尤其我校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让学生产生很多情感共鸣,易于唤起学生的关爱之心,懂得体会亲情的可贵,在遇到问题时,学会换位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How】语篇按照典型的记叙文倒叙写作风格和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明线讲述了主人公从好孩子到问题孩子再到优秀孩子的成长变化;暗线则揭示了亲子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主要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第二部分(第2段和第3段)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在成为留守儿童之后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及其老师和父母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第4段)主要描述了主人公为完善自我做出的积极应对。 在第1段中,作者交代了故事主人公 Li Wen成为留守儿童的原因以及成为留守儿童之后他的情绪变化,用 lonely, unhappy两个形容词点名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情感现状。用missed too much解释了下文他在学校遇到困难的真实原因。第2-3段是故事的主体部分。作者主要描述了故事主人公 Li Wen在学校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相关措施。根据困难的不同、困难出现的先后顺序,作者使用了表示顺序和表示转折的词语实现语篇衔接,如began, finally, however,one day, so, now等,使全文形成一个整体。语篇逻辑脉络清晰,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读者产生不断往下读的欲望。在第4段中,作者用顺序词after that承接故事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故事的结局。主人公 Li Wen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下定决心完善自我作出积极的改变。作者用诸多形容词原级和比较级描述了主人公的新变化,如 more outgoing , active, happier等。 文中合理使用了多种时态以实现作者的表达意图。例如:用一般现在时描述主人公现在的优秀;用大量的一般过去时态以倒叙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主人公经历的变化和应对措施;最后,用现在完成时描述了主人公面对问题作出的积极改变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 跨学科结合点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通过分析配图和阅读文本,明确语篇主题和组织方式,获取语篇主人公两次人生转折的主要信息,梳理,概括主人公的变化和解决困难的办法,借助可视化图形呈现结构化知识; (学习理解) 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主人公遇到困难和解决办法,分析、推断主人公自我完善和成长的深层原因。(应用实践) 3.模拟主人公与父母之间的对话,并为给Young World杂志撰写人物专访做准备。(迁移创新)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方法与技能”——和父母沟通的技巧 2.《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要求: 道德修养: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 健全人格:能够自主调控自身的情绪波动,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利用上下文线索进行推导判断、确认语句位置阅读策略及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记叙文语篇的写作目的及结构特征,用以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学生能够梳理语篇的内容主线和情感主线。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对语篇进行深度挖掘,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能够理解沟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及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媒体使用及分析 效果评价
一、视频主题导入 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留守儿童的视频,就视频中的留守儿童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谈论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问题。 PPT、图片、视频 同屏展示功能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根据其说出的具体信息了解学生关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情感状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激活学生与语篇之间知识和经验的关联,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二、学习理解 通过分析配图和阅读文本,明确语篇主题和组织方式,获取语篇主人公两次人生转折的主要信息,梳理,概括主人公的变化和解决困难的办法,借助可视化图形呈现结构化知识。 学生通过标题和配图预测文章的主旨大意。 学生通过泛读获取和概括文章的体裁、主题和主旨大意。 学生通过细读获取、梳理、概括和整合主人公两次人生转折的变化、困难和解决措施,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和呈现语篇结构化知识。 PPT、图片、同屏展示功能、教师利用同屏工具展示知识巩固内容 从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记叙文语篇文体及结构特征的理解。 从学生回答思维导图主要信息和概括主人公情感、行为、性格等变化中评价学生补抓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握语篇的意义主线,有逻辑地梳理主人公两次人生转折的主要信息,体会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联。(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
应用实践 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主人公遇到困难和解决办法,分析、推断主人公自我完善和成长的深层原因。 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描述主人公的两次人生转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推断主人公克服困难的原因,深入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即沟通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前提。 PPT、图片 同屏展示功能 教师利用同屏工具展示知识巩固内容 观察学生在描述语篇结构化信息时的表现。 观察学生讨论时,是否能从亲亲子关系和人生态度两方面进行提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内化结构化新知和关键语言,并根据语篇表层结构的主线探究和深入理解作者的隐含信息,启发深度思考,探究深层意义,为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信息做好铺垫。(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
迁移创新 模拟主人公与父母之间的对话,并为给Young World杂志撰写人物专访做准备。 学生分析Li Wen与父母沟通背后蕴含的感情,通过对话创编及角色扮演进一步探究亲子关系沟通的有效方式。 学生基于评价表投票选出最佳沟通小组。 同屏展示功能 互动-投票功能 利用课堂互动工具进行投票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观察小组讨论中能否提到有效的沟通方式(想象与创造) 观察其余同学的倾听状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超越语篇,上升到与作者对话的层面,实现探究语篇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目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同时引领主流价值,塑造品格。(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
五、作业 必做: Write down the long conversation between Li Wen and his parents. Share your problems with you parents and have a good communication with them. 选做: 1. Write an interview about Li Wen for Young World magazine. 2. Do a research of the problems about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and make a report.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相关语言表达,完成交际任务; 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父母共情,增进亲子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重点现象与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课例针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借鉴五华区智慧课堂教学的宝贵经验,是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智慧课堂教学技术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从教学理念而言,本课例整个教学设计遵循了新课标主题意义下单元整体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及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本节阅读课以Li Wen的经历为情境主线,以倒叙的写作手法描述和记叙了主人公的留守转儿童学习变经历,介绍了人物事迹,也提出了改善亲子关系的建议。此外,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实现从知识结构化、功能化到素养化的进阶提升。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呼应主题、达成课时目标。学生在参与本课时主题情境表达的语言学习中,通过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与体验,将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在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目标的同时,加深对本课时主题意义的理解,实现本课时的育人目标。此外,教师以观察、教师口头评价、生生互评的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 从教学方式而言,本课例结合智慧课堂进行了深度融合。在导入环节,利用同屏工具展示巩固性知识,让学生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模态的语篇情境中学习结构化的知识,为输出做好词汇和情绪准备。在学习理解环节,利用同屏工具呈现语篇信息和流程图知识建构,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帮助学生把握语篇的意义主线,有逻辑地梳理主人公两次人生转折的主要信息,体会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联。在应用实践环节,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主人公遇到困难和解决办法,分析、推断主人公自我完善和成长的深层原因,加深对主题的学习。在迁移创新环节,引导学生超越语篇,上升到与作者对话的层面,并利用互动投票功能票选出最佳小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同时引领主流价值,塑造品格。 从学习方式而言,导入部分以语境主题视频的方式进行,使整节阅读课的情景前置,贯穿整个课堂活动。学生在主题情境下学习目标语言,能离开课本自由对话,根据情境创编对话。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场景的转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还引导学生实际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激发其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意义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循环递进的学习活动,不断加深对主题意义的认识和对核心语言的内化。 不足之处: 在应用实践环节未让学生跟读录音,重点模仿部分语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知、体会和明确其表意功能。在迁移创新对话创编中给学生预留谈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若能给与学生更多时间去练习和表达,本课堂的第二个目标达成度会更高,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换位思考,体会与父母沟通时蕴含的感情。同时,在此环节未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缺失了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思维品质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能力,做一名有温度的英语教师,用自己乐学善学的态度去感染和鼓舞学生参与到语言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