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8 20:0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聚焦关键场景和细节,想象画面,感受“慈母情深”。
2.通过比较,品味语言,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母亲从“懵懂无知——震惊、心疼、愧疚——感恩”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聚焦关键场景和细节,想象画面,感受“慈母情深”。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品味语言,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母亲从“懵懂无知——震惊、心疼、愧疚——感恩”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古以来,对母亲的歌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
生:《慈母情深》
2.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下列填空,谁来说一说。
“我 ”整 天 ________ 地 想 着 要 买《青年近卫军》。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母亲用________ 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 __________。“我”___________,攥着钱跑了出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家十分贫穷,母亲要靠她微薄的工资养活5个孩子,一元五角钱意味着作者一个人10天的生活费,这笔钱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是十分多的,但母亲却仍旧把钱塞给了我,支持我买书。
板书:家穷 支持买书
4.但我们知道母亲第一次给我钱的时候,我却没有去买《青年近卫军》,而是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内心呢?
设计意图: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及文中的“我”和母亲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有利于学生在巩固字词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精准把握文章内容,勾连旧知与新学,饶有兴趣地投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感悟那样的情深
课件出示:
母亲第一次给我这么多钱让我买书,我为什么为母亲去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呢?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内心呢?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6—34自然段,圈划出相关的场景或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时间4分钟
板书:场景、细节
1.学生交流7-9自然段
预设1:我从第七小节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恶劣,这让“我”内心有所触动。
预设2:学生读了段落里的句子,说感受。师评:你从细节之处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
(1)就让我们聚焦初入厂房这个场景,请你再次默读7到9小节,你从哪些细节之处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恶劣的?
预设1: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厂房非常低矮。低、矮是令人感到压抑的原因之一。
预设2: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厂房的狭小和破败。师:理解得真好。带着你的感受读。
你能想象出潮湿颓败是什么样子吗?到处湿哒哒的,非常破。是呀,不但湿气重,而且萧条破败,请你把这种破败的感觉读出来。
预设3: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我感受到这个地方特别挤。
多少个女人?多少台破缝纫机?都放在这个空间内。
预设4: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我感受到这个地方特别暗。师:正是因为暗,即使是白天,每个工人的面前都吊着将近100瓦的灯泡。
预设5: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我感受到这个地方很热。哪个词说明这个地方很热?身在蒸笼,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可比100度的沸水还要高呢?这个地方实在是太热了。指名读。
预设6: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感受到这个地方声音很吵。师:吵得你——耳朵都要聋了。指名读。
我们来看看噪声的噪字,在它里面有四个口,但是在这个环境里,岂止是四个口,是七八十口齐发,也是七八十台破缝纫机齐鸣啊!指名读。
你们听,播放缝纫机声,这是一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缝纫机声音逐渐加大,两台,三台……母亲工作的地方的噪声比这还要响十倍甚至几十倍。听到这个声音你心情怎样?一直待在这里呢?齐读。
以上交流,学生说到哪句,哪句关键词课件触发加红。
(2)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关注到了一个数字,它在不停地出现,是——七八十。
(3)这七八十有的指七八十台破缝纫机行行排列着。
有的指—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有的指——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还有的指——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4)其他句子虚化,只出示含有七八十的句子,学生再读
(5)再虚化,只出示七八十的量词。量词越来越大
(6)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7)通过这样反复地朗读,这些数字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们的心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知道吗?
预设1: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预设2:母亲挣钱艰难
预设3:突出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
(8)师小结:情到深处才反复,像七八十这样一个词语反反复复出现在语段中,就是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表达了作者的心疼和愧疚。环境如此恶劣,钱如此来之不易,当听到我要一块五买书时,母亲毫不犹豫地拿出钱塞给我,这就是——慈母情深。这怎能不让我内心有所触动呢?
(9)你看,关注场景、细节,就能体会到作者蕴含的情感。我们学习小说,既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更要关注作者情感的表达。
2.交流第16小节。课件相机出示: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预设1.我从极其瘦弱看出母亲十分辛苦。
你能想象母亲的背已经瘦到什么程度了吗?瘦得皮包骨头了。
预设2.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一个烤字让我感觉这个地方很热。
是呀,与前文第七自然段写母亲工作环境的热对应起来了。烤着我的脸更烤着长期待在这的母亲。
小结: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寻找母亲,冲击我眼球的是“背”的“极其瘦弱”,而不是母亲这个人。可见,母亲的瘦弱几乎让自己的儿子都辨认不出来了。这怎能不让我内心有所触动呢?
3.交流慢镜头
(1)预设1:我从这段话看出母亲十分疲惫,我内心有所触动。
这段话表达上有什么特殊之处?也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预设2:这段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写出了母亲的疲惫。你的见解十分到位,给你点赞。
(2)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那按照我们一般的表达习惯,这句话会怎么说?
相机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3)作者的描写和我们一般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预设:我的母亲重复出现,放在了句子后面。
(4)母亲直起背转过身看着我其实是一瞬间的动作,但我们读完这段话,会发现作者在这段话中的表达将动作——放慢了,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缓慢、清晰而又刻骨铭心的画面,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读。
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母亲缓慢地直起了背。这就是我的母亲啊
预设2:母亲苍老、布满皱纹的脸。这就是我的母亲啊。
预设3:母亲疲惫的眼睛。这就是我的母亲啊。
(5)不对呀,作者记忆中的母亲是怎样的?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如果说,这样寻常的细节表述,是在描述一种“画面”;而像梁晓声作家这样以反复、倒装的形式进行细节表述,不仅在传递一种“画面”,还在传递一种情感。
“我”见到母亲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会是什么感受?
预设1:震惊,不敢相信这是我的母亲
是的,我从来没见过母亲如此疲累,请你读。
预设2:母亲当时太疲惫了,我十分心疼。
是呀,母亲长时间俯身工作,身体已经麻木僵硬了,我实在是太心疼了。读好这段话。
预设3:当时的母亲的样子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艰辛,我的心疼与愧疚。读好这段话。
(6)震惊、感动、心疼、愧疚……百种滋味涌上作者心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然接近不惑,却永远忘不了母亲转身的那个瞬间。让我们通过朗读来释放作者的那份心疼,那份愧疚,那份复杂的心情吧! 齐读。
(7)那一声声我的母亲,每一次呼唤都那么深情。
背直起来的是——我的母亲,转过身来的是——我的母亲,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望着我的是——我的母亲
(8)母亲因为工作的磨难变得苍老,疲惫,即使这样苍老、疲惫依然支持我买书,这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慈母情深,内心有所触动呢?
4.交流特写镜头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1)预设1:我从皲裂的手指读出了母亲的辛劳。
(2)原来,母亲那浓浓的爱就藏在那皲裂的手指里,齐读。
(3)母亲挣钱如此不易,但给钱却如此毫不犹豫,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塞。
相机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4)品这个词时,我们可以试着从双方的角度去理解,这样会更有味道,更有深度。马老师觉得一个“塞”字,其实牵着两个人的心,你觉得是?——母亲和“我”师:一个特别——乐意,一个却——有些不忍。是啊,一个塞得越——豪爽,一个得之则越——难受——感动——不忍。
这就是作家用词的精妙之处!一字传情!
(5)我想母亲塞给我的还有什么 (期待、支持、爱)感情朗读。
即使家庭贫困,赚钱不易,生活艰难,但她无条件地支持我买书,因为她本能知道书对于我是有帮助的,此时的“我”分明看到一位有毅力,有远见,有信仰的母亲,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啊!这就是——慈母情深。我的内心怎能不有所触动呢?
5.交流快镜头
出示: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预设1: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连用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的忙碌。你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请你来读这段话。
预设2: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的忙碌。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里有一个词反复出现着?立刻。这段话也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2)如果说在“寻找母亲”的场景中是一组慢镜头,那么这里就是一组?
快镜头
(3)让我们把语速稍微放快一点,来读一读这一段。
(4)从这反复的四个“立刻”中,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预设:辛劳的,没有片刻休息的母亲……
(5)母亲难道不累吗,为什么母亲不喘口气,为什么母亲不伸个懒腰?
预设1:母亲为了挣钱养家
预设2: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家5个孩子。
(6)出示资料:
指名读
我以为母亲天生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得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很多次。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起来,又去上班……
(7)这一元五角钱,意味着母亲要更加忙碌,指名读。
(8)这一元五角钱,意味着母亲要更加劳累,指名读
母亲不但是在挣钱,更是在拼命,我们一起读。
母亲即使如此艰难和忙碌,依然支持我买书,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慈母情深,内心怎么不受触动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写法、想象、 朗读等方面多元解读,将教师的教学思路变成学生学习的思路,把教师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学习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体会感情,感受母爱。
三、联想延展,深化情深
1.这份爱也让我鼻子一酸,让我有种想哭的冲动。于是我放弃了心心念念,令我失魂落魄的《青年近卫军》,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也许一听水果罐头,能让他的愧疚有所释怀。
如果某一天,作者有能力了,他会为母亲做什么呢?逐行出示
出示:如果我有能力,
我会____________,
我会____________,
我会____________。
看来,你们都对母亲充满了心疼和愧疚,都想把最好的奉献给母亲。
2.如果某一天,作者有能力了,他不会让母亲做什么呢?
预设1:学生说不出,教师示范,如果我有能力,我不会让母亲待在那样恶劣的环境工作。 我们可以结合前文来谈。
如果我有能力,
我不会__________,
我不会__________,
我不会__________。
我们每一位同学在说出这一句句话时,都让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流淌在血液里的温暖。
正是因为母爱的滋养,带给了作者心灵发育的精神动力,作者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心疼愧疚,再到感恩,这其实是作者的一个成长过程啊!
出示: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师指板书,我们家十分贫穷,母亲没有什么钱,但她居然支持我买书,母亲挣钱十分不易,但仍然支持我买书,母亲的这份爱,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也同样照亮了每一个小说阅读者,《慈母情深》虽然写了这样一位母亲,但作者要刻画的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位母亲。
在原小说《母亲》的结尾,梁晓声这样写道:和老师一起配合来读一读。
由我的老母亲
联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整代人的母亲中,
那些平凡的
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
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
苍老了生命的
女人们,
对于她们的儿女,
该都是些高贵的母亲吧?
一个个写来,
都是些充满了
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
故事吧?
4.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梁晓声《母亲》的原文。
沉浸在如此深厚的母爱中,我们会不会有一种鼻子一酸的冲动呢?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课后可以试着写一写。
5.今天我们通过关注场景,细节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对小说的主旨有了深刻而精准的把握,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扣反复的表达形式让学生自己想象怎么感恩母亲,使学生感受到特殊的表达形式背后,是作者强烈的情感,进一步体会这种句式的作用。在最后通过补充资料,升华文章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梁晓声的《母亲》这本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场景 家穷
挣钱不易 反复
细节 支持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