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二:古诗词鉴赏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二:古诗词鉴赏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8 13:3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古诗词鉴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③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④,辗转反侧⑤。
(一)《诗经》二首
关雎(《诗经·周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旨:这首诗叙述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恋和追求过程,写出他那求之不得的焦
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全诗充满了缠绵悱
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①写法:用起兴开篇,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
②写法+内容:统领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描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
爱情场景,点明了爱情故事的开端。
③炼字+内容:“求”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
程,从深切的思慕到想象实现结为夫妻的愿望。
④炼字:“悠哉”叠用,加重感彩,更能表现出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
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⑤情感: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①。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蒹葭(《诗经·秦风》)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②。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③
主旨:这首诗叙述了一位男子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
的情景,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主人公想见心上
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
①内容+写法:以蒹葭起兴。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主
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迫切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急
切心情。五、六句写逆流而上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而下追寻时
伊人所在的地方。
②内容+写法+炼字:以水边的秋景起兴,把水乡深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
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方”“湄”“涘”三字的转换,把伊人在
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苍苍”“萋萋”“采采”烘托出主人公寂寞的心境,“为霜”“未晞”“未
已”时间的变化,说明追寻时间之长,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③情感:“宛在”意指心上人似乎就在眼前以及主人公痴情的心理状态
和对心上人的强烈感情。反复咏叹,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体
现了主人公不能靠近心上人却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④。
石壕吏(唐·杜甫)
(二)唐诗三首
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
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
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①炼字:首句直叙其事,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
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社会背景,为悲剧的演
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不说“征兵”“点兵”
“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
“夜”字,含义更丰富。其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
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其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
民已经入睡的深夜,来个突然袭击。
②写法+炼字: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
何苦!”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
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
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③内容:“妇人”致词分三层:a.三男全被征;b.家中情况;c.老妇自
请服役。
④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
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
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束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前一天
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
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凄
苦、悲愤之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②。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③。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主旨:这首诗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
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
之作。
①炼字+修辞+情感:“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
性,而且富有强烈的感彩。“卷”“飞”“渡”“洒”“挂罥”“飘
转”“沉”,茅草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
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表现了诗人痛惜焦急的心情,为
下文的夜雨作铺垫。
②写法+情感: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运用动作描写突出诗人的
焦急与无奈。
③写法: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阴沉黑暗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
的凄惨黯淡。
④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家境的困顿、生活的窘迫。
⑤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麻”,写出了秋雨连
绵细密的特点。这几句表现了诗人“屋漏更遭连夜雨”、难以入眠的痛苦悲
凉的心情。
⑥炼字+情感:“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
等词语表现出了阔大的境界和愉快的情感,声音也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
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兼济天下的
崇高理想。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卖炭翁(唐·白居易)
主旨:这首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伐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
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压榨
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统治阶级,表达了诗
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①内容+写法: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砍柴烧成煤炭所
需的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后两句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长期遭
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满面尘灰烟火色”
突出其“伐薪烧炭”的艰辛,以“两鬓苍苍”突出其年迈。
②修辞+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卖炭翁愿望的卑微来表现他生活
的贫困。“可怜”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身上衣正单”与“愿
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刻画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
动。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写法+炼字:“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
艰难。“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路面已经结了冰,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
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写出了卖炭翁的勤劳。“牛困人饥”说
明从南山到长安的距离遥远,“泥中歇”表现出卖炭翁的疲惫劳累和处境的
艰难。
④修辞+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简笔勾勒出宫使的形象,“翩翩”写
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白衫儿”借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⑤炼字:“把”“称”“叱”“牵”这四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
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行为。
⑥修辞+写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对比,反衬出
宫使掠夺的残酷。“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被掠夺后内心感到可惜又无可奈
何的矛盾心理。故事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诗经·邶风》)
思想感情: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中抓住天
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反问、设问,既表达了对亲人在泥水霜露
中劳作的关切,又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古今对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
在露水中劳作!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
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诗经·郑风》)
古今对译: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
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
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独自徘徊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
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个月那么长!
思想感情: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思念恋人的心理活动,惟
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古今对译:(即将告别)三秦之地辅卫着的京城长安,(透过弥漫的)烽烟(似乎能)
望见(巴蜀的)五个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着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
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尺。(我们)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挥泪告别。
思想感情:此诗一改往昔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体现了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
达的胸怀。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古今对译: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岸齐平,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
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
情了。
思想感情: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
渡无舟而发出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张九龄予以
援引之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古今对译:清晨我漫步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一条
曲折的小路通向树林深处,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
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
声在空中回荡。
思想感情:诗人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心境。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唐·李白)
古今对译: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在此地我们相互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踏上远行之路了。浮云
像游子一样飘浮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离去,友
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思想感情:本诗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
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古今对译:一弯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
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有幽恨
却无人知晓。它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思想感情: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
表达了词人坚守理想、蔑视流俗的心境。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古今对译:驿站外的断桥旁边,梅花孤寂地开着,无人过问。已经是黄昏时
分,却又遭受了风雨的摧残。梅花本无意苦苦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嫉妒。即
使凋谢飘落化成泥、碾作尘,清雅的幽香仍像从前一样。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笔调写出
了梅花的傲然不屈,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人生态度,饱含爱
国情怀。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