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名著阅读
(一)《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
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
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
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
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
作。
【内容梗概】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
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
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主题思想】 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读书方法指导】
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妨首先选择自
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
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
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
阅读整本书。
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
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
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
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
【章节梳理】
1.《〈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
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的
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字本于图画,假借字
以声为主,形声字以偏旁分别,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
辑的程序。
秦以后: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演
变:①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
书”,识字变得简易。②汉朝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
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晋代
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③汉初已有草书,称为“章
草”。魏晋称为“今草”。④“正书”本是扁方的,从晋代开始,正书
逐渐简化,到陈隋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变长,这便是“行书”。行
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
2.《〈周易〉第二》
演变:①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
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
便是所谓《易传》。②《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
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
”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
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
《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③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
《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
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封》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
《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3.《〈尚书〉第三》
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
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4.《〈诗经〉第四》
诗序:《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
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
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
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小序”是毛氏两人所作。及至郑玄,
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地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
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5.《“三礼”第五》
三本:“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
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
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礼治: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宗教仪式:天子诸侯
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
礼乐: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
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
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
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
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7.《“四书”第七》
四书:《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是解
释经的,传十章。《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
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
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孟子》据
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
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四书顺序:因为《大学》《中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而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约定俗成了。
8.《〈战国策〉第八》
艺术特色:文辞妙绝。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
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
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
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9.《〈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
使善恶自见。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增加了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也因
此推尊《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
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
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异同:《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史记》
《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
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
然的。
10.《诸子第十》
社会背景: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
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
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
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11.《辞赋第十一》
辞:《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从《诗经》二南到《离骚》,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渐变多。其中最出色的是屈原的弟子宋玉,他创作了《九辩》。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汉武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
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
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这种赋,是陆
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整炼
起来,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
12.《诗第十二》
发展历程: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
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
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
王禹偁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
诗的散文化。散文化到苏轼便发展到了极致,南宋的三大诗家杨万里、范成
大、陆游都是从苏轼的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13.《文第十三》
发展历程:①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
命”或“辞令”。②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
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③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
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著作《论语》。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
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
采用,言文渐渐分离。④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
⑤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
工丽。⑥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
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⑦后来出现两种新文体——佛典的翻译
与群经的义疏。⑧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能将
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⑨明代
八股文盛行,清代中叶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
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摘抄和做笔记
【作者简介】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
【内容梗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自
传性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
而艺术地反映了苏联从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社会
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青年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
长历程和精神风貌。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主要
以内战结束后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为背景,以主人公保尔的命运为线索,将
两部分串联在一起。
【作品主题】 作者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革命者高贵
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读书方法指导】 摘抄:选摘、抄录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等。做笔记:
①写提要:用精练的语言准确概括全书的基本内容或要点;②写心得:记录自
己阅读时产生的体验、感想。
【艺术特色】 ①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
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有血有肉;②书中的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
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第一阶段 苦难的生活经历,逐步迈向革命道路
辍学→做工→结友→初恋→被捕→脱险→破裂→觉悟
【重点情节及人物形象】
情节 内容概括 人物形象
苦难的童年 (辍学、做工) 十二岁那年,保尔去瓦西里神父家补考的时候,在谢廖沙的怂恿下,往神父家准备的复活节面团中撒烟末儿,被赶出了学校。保尔跟着母亲到食堂干活,在洗碗间负责做一些粗活脏活。不久,哥哥阿尔焦姆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一份工作。 保尔:饱受折磨和侮辱,但一直力求上进
谢廖沙:善良、勇敢、有正义感
初识革命者 (结友) 保尔哥哥的朋友朱赫来住在他家(朱赫来留下来是为组织布尔什维克党联络工作),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一些革命道理。保尔偷了德国中尉的手枪,把它藏在老砖窑里。 保尔:活泼、机警
朱赫来:勇敢、机智、正义,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引导人
认识冬妮娅 (初恋) 保尔巧遇了富家小姐冬妮娅,两人建立了友谊。阿尔焦姆等人被捕后被迫为德军开车,逃跑后,与家人失去联系。冬妮娅带保尔参观自己家的藏书室,后两人在几次接触相知(赛跑)中产生好感(冬妮娅尊重、理解他)。 冬妮娅:纯洁善良、美丽动人,待人和善友好,喜欢读书,没有森严的阶级观念
营救朱赫来 (被捕) 朱赫来给保尔讲述了很多革命道理,改变了保尔的人生观。保尔在街上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用刺刀尖几乎抵着后背押解着,保尔用枪(偷的德国中尉的)袭击士兵解救了他。维克多(保尔的邻居,与保尔素有恩怨)告密,保尔被捕。 保尔:机智、勇敢,为朋友甘愿冒险
死里逃生 (脱险) 由于监狱里犯人太多,保尔谎称自己是由于割马鞍上的皮子做鞋底入狱,于是被释放,住在冬妮娅家。期间,冬妮娅为保尔与哥哥阿尔焦姆和谢廖沙传递消息。保尔和冬妮娅相恋,保尔不愿意连累冬妮娅,就离开了冬妮娅的家。 保尔:善良、勇敢
战场上的搏杀 (两次死里逃生) 保尔被哥哥送到卡扎京参加革命,成长为一名侦察员。他将《牛虻》中使他备受感动的故事朗读给战友,鼓舞了每一个人。在战争中,保尔因大腿受伤和伤寒高烧不退暂时离开战场。之后主动要求加入骑兵,与战友们救出七千多名革命者。在与波兰白军战斗时,为替师长复仇,保尔英勇战斗,头部被炸弹炸成重伤。 保尔:热爱学习,自觉、无私的革命战士,具有甘愿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痛苦的选择 (破裂、觉悟,第三次死里逃生) 保尔右眼失明,因容忍不了冬妮娅庸俗的个人主义思想而与她分手。保尔离开肃清反革命工作岗位,被调到铁路工厂去担任共青团书记。与波兰签订和平协约后,保尔暂与家人团聚,之后又重新投入工作。 保尔:有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冬妮娅:未摆脱资产阶级的享乐思想
第二阶段 漫长又充实的革命生涯
筑路→筑路→疗养→入党→成熟
情节 内容概括 人物形象
制止暴乱 (剿匪) 保尔随行协助丽达工作,在拥挤的车站保尔把丽达从窗口拉上车。朱赫来提前一晚破坏了叛军的接头点,暴动被及时制止。城市铁路运输系统即将瘫痪,粮食和木柴的供应成了关键。 丽达:干练勇敢,热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
工地上的磨 炼(筑路, 第四次 死里逃生) 保尔被调去修铁路。在这期间,保尔遇见了已婚的冬妮娅。铁路修通后朱赫来备受感动,临走时他还送给保尔枪,并答应给保尔捎双靴子来。任务完成后,伤寒病和大叶性肺炎使保尔倒下了。
保尔:具有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
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
生命的意义 (疗养) 保尔回到家乡疗伤,在悼念牺牲的红军时,说出了激励无数读者的话。保尔了解到大家都误以为自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团籍被撤销,于是到团省委恢复了团籍,又回到铁路厂上班。一天晚上,保尔陪安娜参加完会议回去的路上,开枪打死了一名杀人惯犯。
保卫苏维埃 (入党) 保尔因病离开工厂,养好病后,他被派到一个边境小镇,紧张地做着苏维埃的建设工作,因工作能力卓越,保尔被选为边境各村庆祝十月革命节纪念委员会主任。保尔从公函上知道自己成了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可承担重要的共青团工作。
革命的烈火 (成熟) 保尔在工作中坚决地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列宁的逝世促使几十万工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阿尔焦姆也入了党。
第三阶段 疗养并与命运顽强抗争
情节 内容概括 人物形象
第一次休假 (病重) 在全俄代表大会上,保尔遇见了已婚的丽达,并向丽达解释自己因“革命高于一切”,不接受丽达感情的荒唐举动。保尔超负荷地工作、读书,身体逐渐衰弱,被送到中央委员会的“公社战士”疗养院。 保尔:深刻地自我反省,严于剖析自己
车祸 保尔提前离开疗养院,不久后又遭遇车祸住进了医院。因病情恶化,情况严重,休假疗养被迫延长。 保尔:意志坚强,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车祸→车祸→抗争→重生
结识达雅 (保尔的妻子) 保尔已不能参加工作,收到抚恤金、残疾证、特别证后,他在朋友家住了一段时间。保尔代替妈妈看望朋友,认识了达雅和廖莉亚,并答应设法帮助她们两姐妹逃出家庭的牢笼,保尔带领达雅获得新生。 达雅:善良、乐观、勤劳,积极向上、善解人意
钢铁意志 (抗争) 保尔逐渐与达雅产生感情。保尔因失去战斗的能力,一度想到了自杀。保尔向达雅提出结婚,达雅答应了他。保尔双腿完全瘫痪,只有右手还能活动。他提出要和达雅离婚遭拒,母亲过来照顾他,但保尔的病情继续恶化,最终失明。 保尔:善良,偶有消极思想,但最终战胜自我
新的战斗 (重生) 保尔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决定通过文学创作重新参加战斗。在母亲和“秘书”加莉亚的帮助下,保尔开始进行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他将写完三章的小说寄给一些老同志征求意见,但原稿在寄回来的途中被邮局遗失,保尔只好重新开始写作。书稿完成后,大受赞赏,即将出版。保尔终于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了战斗的行列。 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明确的人生目标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