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件(17张ppt,含视频)+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件(17张ppt,含视频)+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3 16:35:44

文档简介

姓名
于功祥
单位
平度市开发区高级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必修三第21课《西学东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五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 的思想文化运动有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一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弱,但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至19世 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印象,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 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本、归纳概括和综合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艰难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组织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的活动;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和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导入部分利用音频、视频,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本节课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2、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运用图表分类整理知识。从而使主干内容更加清晰。
3、在重点突破的过程中,运用PPT的兼容功能展示丰富史料。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千年变局》展示时代背景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总结
视频
讲授环节
展示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表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展示
运用电子表格辅助教学
探究环节
展示丰富的史料,组织三次探究开眼看世界:一次无声的呐喊?“中体西用”,自强之路?康有为,跪着造反?
研读分析史料,寻找问题答案
运用PPT展示史料
感悟环节
展示史料,认识近代中国艰难的思想蜕变过程。
分析、理解、情感升华
运用PPT展示史料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教材编排的显著特点,就是篇幅大、内容多,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我在教材内容上,依据课标要求,进行调整与取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难点的突破上,实现有效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组织了三个探究问题: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同时最后的总结有利于升华情感,给学生一定的思想震撼,从而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显得水到渠成。
?
课件17张PPT。第21课 西学东渐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中日甲午战争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师夷长技以制夷关注世界,
思想启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一次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新路自主学习,梳理主干知识中法战争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1841年8月的一天,……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
——《大国崛起》解说词 开眼看世界:一次无声的呐喊?开眼看世界:一次无声的呐喊? 材料一.(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大国崛起.日本》
《“中体西用”,自强之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中国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二: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
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中体西用”,自强之路?“中学”指什么?
“西学”指什么?
“中学”“西学”的地位:
根本目的是什么?封建纲常伦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巩固封建统治“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中体西用”,自强之路?康有为,跪着造反? 材料一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
康有为,跪着造反? 材料二 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出孔子的旗号为号召,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他透露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托古改制,借助儒家学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原 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顽固派势力强大
……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的思想具有怎么样的特点?为什么?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官员的言论
“无形之巧(中国的伦理道德)胜于有形之巧(西洋技艺)万倍也,何必见异思迁,用夷变夏哉!”
——选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材料三 “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怕;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与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丛刊《戊戌变法》(一) 】?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的历程为什么这么艰难曲折?艰难的旅程缺乏群众基础遭到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回悟沉思,感悟艰难历程艰难的旅程 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2.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3.《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文认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4.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 ??????????????????????????
B.李鸿章
C.康有为?? ??? ??????????????????????
D.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