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杜光华
单位
莒县二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教材中的第23课,从属于第五单元《近现代史上的先进思想》。本课主要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内容、发展和影响。作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都是高考重点考察的范围。处理好本课的教学也可为下一节课《毛泽东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
1、本校属于二流学校,高二(文科)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整理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上课时不爱独立回答问题,知识储备量不大,欠缺深入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学生正在逐步熟悉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良性的探究学习气氛。
3、少部分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具有较好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掌握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及影响,熟悉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分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设计合理的探究题,启发学生体会历史学习的别样滋味,主动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史论结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了解孙中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 史料 表格 ?能有效地让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也能使我们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甚至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伙伴。
二、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孙中山的演讲》创设情境,今天的我们,应该学习孙中山什么精神呢?利用视频资料,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在内容上对本节课有一个总体了解。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祭堂的三拱门楣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
通过展示鲜活的图片,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课件展示
讲授
一、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材料一、吾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我国固有思想者,有规抚欧美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中国革命史》。
材料二、孙文说:“三民主义,实在是集合古今中外的学说,顺应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到的结晶品。”
材料三、孙中山“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乃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纲领,俾民治臻于极轨,国基安于磐石”—《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1页
问题一:结合下列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问题二:有人认为孙文的三民主义是东拼西凑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二、旧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内容
分析史料,归纳内容
材料一??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国民之生计者,天下其击之。
材料四 兄弟所认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1906年12月2日在《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及归纳能力。
?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作用
???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活动?结果怎样?
⒈1905年至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萍浏醴、黄花岗、武昌起义等)
? ⒉191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 ⒊1912年,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
三、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一)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在一系列失败面前,孙中山并没有气馁,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此他再次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4年在广州,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孙中山提出了新的思想,这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即称为新三民主义。观看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视频 。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鲜活的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二)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突破难点)
??? 材料一、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款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二:“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问题一、 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到认清帝国主义面目,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材料三 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
材料四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私有也。”
问题二、 民权主义有何发展?
扬弃了不分敌我的“天赋人权”论,划清了敌我界限;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发展到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共和制度。
材料五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我们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
问题三: 民生主义有何发展?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略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习惯。
???
???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表格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知识时非常有用的方法,使各知识点一目了然。
????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①没有具体的反帝要求→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与反帝反封相结合。“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与反帝反封相结合。“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问题三: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吗?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
问题四:新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发展有何影响?实现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运动。
问题五: 能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利用多媒体播放《孙中山的演讲》创设情境。
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我们今天的人,应该学习孙中山什么精神呢?(学生言之有理均可)(预设答案)1、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2、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4、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三)小结
???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总之,“三民主义”思想的诞生,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孙中山先生是时代铸就的英雄,也是铸就时代的英雄。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对比20世纪初中国的现状与世界潮流,认识到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
?
?
问题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来回答。
?
?
?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
?
?
?
学生结合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
?
学生结合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
?
?
?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完整表格。掌握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
?
?
?
?
?
?
学生观看《孙中山的演讲》体会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
?
课件展示
?
?
?
?
?
?
?
在课件中播放《孙中山的演讲》
复习
1、 三民主义的内容?
2、 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
3、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4、 新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发展有何影响?
5、 能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
课件展示
训练
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指????????????????
A 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
B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C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其表现有
①推动民主革命高潮武昌起义的到来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③指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突出的区别是?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C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节制资本
4、对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叙述全面的是?
A 反对帝国主义??????????????????????? B 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
C 既反对帝国主义.又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 D 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5、在新三民主义旗帜下出现的事件有???????????
①建立中国国民党②召开国民党“一大”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 ④国民大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
学生抢答
课件展示
评价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探究,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检测性评价:学习延伸,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写出学习感受,感悟孙中山先生精神。(要求:情感真实,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
?
建构
目标: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
理论: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实践: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史料 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从学生熟知的知识着手,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间。
2、 图片 学生对直观的图片和漫画比较感兴趣,上课时可以将概念化的事件和人物变的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3、 表格 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课本上叙述的比较清楚,结论性强而史料欠缺,所以授课时我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填表格归纳内容,而不是机械地记忆结
课件20张PPT。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人类文明发展趋势: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生活文明化、城市化; 近代(1840——1949)
时代主题: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
救国救命,不同阶级探索
方法:学习西方
阶段:1840-1921学习西方
1921-1949根据国情,实事求是探索地主阶级:1、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1、维新派 维新思潮 君主立宪
2、革命派 三民主义 民主共和
3、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中国国情结合 毛泽东思想器物
制度
思想学习由表及里
对西方认识由浅入深 现代(1949——今)
主题: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1956——今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三个代表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事件领导理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
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 ,曾用名:中山樵.孙中山(1866-1925)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一【少年壮志不言愁】--旧三民主义背景1.社会:鸦片战争后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以失败告终。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3.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4.思想:吸收中西方人类文化优秀成果。5.成立革命团体振兴中华。
6、主观:孙中山上书遭拒,转向革命;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②中国的传统“大同”思想③进化论 ④美国单税社会主义⑤马克思的《资本论》前提补充发展核心暴力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财富分配、平均地权思考:“三民”主义分别对应怎样的历史潮流?
(独立OR富强OR民主 )二、【奔走革命为九州】—旧三民主义内容 1、提出:1905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民族主义 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孙中山(1906 )2.局限性:1.内容: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带有一定民族狭隘性材料一: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同盟会宣言》(1905)民权主义——核心材料二: 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1906)1.内容: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平等2、评价: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要求,但仅依靠民族资产
阶级。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民生主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1.实质:3.后果:2.局限: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材料一: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
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
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看到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太过严重3、评价三民主义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纲领性)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要求(时代性)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爱国性);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历史功绩)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民生主义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果这样的成果是否就意味着革命的完成呢? 清亡、帝消 国立、法创共和入心 辛亥革命后结果政
治
民
主
化民主共和: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革命果实:帝消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落入他手名不副实肆意践踏三、【另觅良伴再从头】——新三民主义 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革命形势出现了哪些新变化?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共成立1.新形势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一系列斗争相继失败②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③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④孙中山与时俱进,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1、新三民主义的背景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
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2、提出.新发展孙中山等人进入一大会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民族
主义民生
主义民权
主义推翻满清政府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平等;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改善农民和工人状况。节制资本
改善农民和工人状况民权的普遍性对外:明确提出反帝“旧”“新” 新发展3、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的发展扩大民主范围维护农工利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推翻满洲贵族专制统治明确反帝;
民族平等国民革命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辨 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核心、体现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