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李晓宁
单位
山东昌邑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西学东渐》
一、教材分析
【知识主线】: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层递,不断深入,但“西学东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
二、学生分析
虽然高三学生已学过文化史《西学东渐》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 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 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2、能力与方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总结学习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理性、全面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总结历史规律,运用历史规律,以古鉴今的辩证科学历史观。将西学东渐与现在的学习相联系,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史料、重要人物图片和名言,由课代表负责整合,上交老师;老师利用PPT作成相册在导入环节使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启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思考,自然导入这节课。
2.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我把课文分成三个篇章:即第一篇章:炮声惊醒帝国梦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篇章:中体西用学科技??? 机器生产图富强;第三篇章:维新变法立宪政??? 救亡图存兴中华。
3.利用硕鼠下载工具下载《鸦片战争》视频、格式化工厂进行视频格式的转换和剪辑,在讲授第一个标题时播放,同时提出的问题也发人深省,和本节课直接相关,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4.针对“体用之争”,为让学生理解的更深刻,我引导班级的几位历史爱好者,上演了一回“时空穿越”:时间回到19世纪末,清廷的几位重臣(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封建顽固势力:李鸿章、荣禄、徐桐;皇上师傅:翁同龢),在慈禧、光绪帝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针锋相对的辩论。学生用文言文夹杂着白话文,还原了这场论战。引发了同学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而老师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在知识总结的环节,利用PPT展示学生对于知识的总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PPT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和课标要求西学东渐 使用.ppt
总结得失,落实基础知识,并掌握课标
PPT课件
讲授
明朝后期在传播西学上哪两个人起了重大作用?
播放视频: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深刻了解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道辉课件视频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wmv
落实知识,积极思考
,
问题和线索相结合
探究、
利用史料、图片等设计探究问题,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讨论。
探究一读史,评史
合作探究二: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合作探究三: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合作探究四: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表格2)
探究五、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分组讨论,解决疑难,记录学习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互评或质疑补充
情景模拟
?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学生为主体,加深了对论战的理解。
角色扮演
小结
形成本课知识结构
自创知识结构
笔记本
评价
量表评价
小组分评,给予计分
评价量表
训练
关注学生大体情况,适时点拨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堂学习案.doc
认真独立完成,形成规范性答案
学案及ppt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个性化教学调整
教师提供素材,营造情景,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认识西学东渐的三个历程。这三个专题的确定源于教材,覆盖教材全部内容,但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编为3个专题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延伸,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西学东渐》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许多教案作参考,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有关《西学东渐》的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课堂上,利用学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个性化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同时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把本课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总之,要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整合教材,选取身边鲜活的历史素材资源,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历史鲜活性,感悟史学生命力。
课件21张PPT。必修3思想文化历程西学东渐榜样就在身边!?优秀小组:2、3、4、5组
优秀个人(预习自测错三个以内):毕晓娜、徐亚楠、李伟成、陶晓辉、刘昕、韩晓毅、徐颖、张美芳
?问题反馈:
部分同学基础知识预习不充分,没有形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问题导引思考不深刻。预习自测答案:ABACC ACCDD结果:预习成效显著。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第20课 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在传播西学上哪两个人起了重大作用?思考:利玛窦徐光启 著有《农政全书》
第一篇
炮声惊醒帝国梦
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政: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经: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 冲击加剧
阶层:先进的中国人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文化:闭关锁国,对西方了解甚少,沉迷于“天朝上国”读史:第一篇 炮声惊醒帝国梦 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提出问题:
①“夷之长技”指什么?
②“夷之长技” 为了什么?
③请结合背景谈一下这股思潮的影响。
④ “夷之长技”能挽救民族危亡吗?
评史:①学习西方的军事制造技术和治军练兵之法
②“制夷”,即抵御西方列强侵略。
③积极:鸦战后形成的这股“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此后为抵御外侮、谋求国家独立自强而学习研究西方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局限:只停留在思想领域,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
④不能
探究一: 第二篇 中体西用学科技 机器生产图富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合作探究二:两派主张有何异同?
洋务派 顽固派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反对任何变革。①同:②异: 第三篇 维新变法立宪政 救亡图存兴中华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早期维新思想的宣传
康粱等人的积极宣传。
第三篇 维新变法立宪政 救亡图存兴中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危机思想基础个人贡献合作探究三:
第三篇 维新变法立宪政 救亡图存兴中华小组活动活动步骤
1、选择研究对象
2、探究思想主张
3、汇报研究成果
合作探究四:
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维新派的主张、西学活动及影响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宣传民主思想和君主立宪《变法通议》维新派的宣传家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仁学》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翻译西方书籍,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天演论》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在宣传维新思想时,康有为采取了怎样的策略?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第三篇 维新变法立宪政 救亡图存兴中华 移花接木法,即搬出了孔子,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也就是借助了外力。
因为:1、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2、古文化影响之深远;
3、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时间: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
地点:总理衙门西花厅
第三篇 维新变法立宪政 救亡图存兴中华分组辩论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论战的问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顽固派(包括洋务派)维新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人才之兴,在开学;学校之立,在变科举探究七、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篇 维新变法立宪政 救亡图存兴中华材料一、通过变法,国家奖励工商、振兴实业的种种新政策,言 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新学和报纸的风行,这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作用一:材料二、维新期间,各种社团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也如雨后春笋。新式书局以及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大量涌现,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作用二:作用三:材料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器物制度↙↖小结↘↗维新思想↓当堂检测1.(2009山东)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人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2、(2009高考浙江文综)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 B.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C.李贽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AB课后
作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西学东渐之路?
今天,我们仍在学习西方,全球化下我们见到的是更加全面、真实的西方,除了因特尔、哈利波特,还有暴力、枪击、拜金等这样的字眼。这条学习西方的路我们该如何继续?
以史为鉴一种精神锲而不舍
一股力量豪气冲天
一个信念永世不灭
一种结果胜券在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