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7.2《100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7.2《100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7-28 15:4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0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设计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例3《1000以内数的组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对自然数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二是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阶段就是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第四阶段是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学习的《大数的认识》,把自然数的认识扩充到亿级以上。
《1000以内数的组成》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例3(教科书第75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概念,会认、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是进一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运用“满十进一”的方法正确地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地数。
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下:
例3通过让学生对照数轴彩点并有所发现,达到如下3个目的:一是使学生经历用“百”数较大的数的过程,加深对计数单位及其之间关系的认识;二是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和描述1000,加深对1000这个数及“千”这个计数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三是以彩点图使数轴直观化(数形结合),进一步认识数轴,体会数序,同时提供后面练习的素材。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也知道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本单元的教学,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因此在教学时,可放手由学生自主认知,提高学生多样性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更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要掌握。
(三)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例3、第78页第8题。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千”,知道一千是多少,进一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
2.初步学会数、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结合实际物品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沟通数的认识与运算的一致性。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一数、拨一拨等数学实践活动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发展数感和估算意识。
4.在认识1000以内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教学重点: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概念,会认、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
(三)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运用“满十进一”的方法正确地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地数。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一起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交流用计数器摆数、数正方体的个数、数《千字文》的字数、在数轴上表示数等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组与祖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我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
辅助策略:
我利用希沃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数形结合、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学习主题中,有以下要求:1.内容要求: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2.学业要求: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可见,课标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数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强调数的意义和位值,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激趣导入
从生活现象引入
师:今天我和大家想在生活中一起找大数,探究1000这个数的组成,嘟嘟嘟……开往数学奥秘的火车即将启程,请伙伴们带好数学用具,准备出发了----
第一站:
师:小明带着好朋友小军一起到家中做客,刚走进院子中看到奶奶正准备黄豆种子,就看着奶奶带着老花镜一粒一粒的数着黄豆种“987、988……”看到小明他们进来,奶奶兴奋地喊着:“快来,我的乖孙子,帮我数数这些种子,我老眼昏花,数的特别地吃力”。
生:奶奶,您需要多少颗种子呢?
师:1000颗。
生:小军,昨天的数学课中我们学过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咱们俩合作,我来拨计数器上的珠子,你来一粒一粒拨种子,怎么样吗?
生:989,计数器的百位上是9颗珠子,表示9个百;十位上是8颗珠子,表示8个十;个位上是9颗珠子,表示9个一。接着在个位上加1颗珠子,个位上满10颗珠子,向十位进一颗珠子,(满十进一)就是990,接着在个位一颗一颗的加,991、992、993、994、995、996、997、998、999,接着再加1颗珠子,个位上就是10颗珠子,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颗珠子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颗珠子,十位上也是10颗珠子,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上的9颗珠子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颗珠子,百位上也是10颗珠子,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千位之前是没有珠子,现在有1颗珠子,其他数位上一颗珠子都没有,写作:1000,读作:一千。由此,我发现999加上1就是1000.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学以致用,知道了999+1=1000,再你们拨珠子的过程中,突然想起昨天在练习中有这样两张作业单,在计数器上画出一千是这样画出来的,你们认为那张作品在计数器中画出来的1000是对的呢?
作品1 作品2
师:对于这两个作品,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1:我觉得作品1对,因为10个百正好是一千。
生2:我觉得两个作品都对。
生3:我认为作品2对,10个100就是一个千,但需要满十进一。所以只在计数器图片的千位上画一颗珠子,其他数位上都不画。
师:到底哪个对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拿出计数器一起来拨一拨。个位上原有9个一,再增加1个一就是10个一,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就是1个十,继续拨,十位上原有9个十,再增加1个十就是10个十,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以此类推,百位又满十,就向(千位进一)。也就是说,1个千就是10个百,从而产生了新的数位(千位)。现在回过头来观察这两位同学的作品,你觉得哪个作品对呢?
生(齐)作品2.
师:数数数到数位不够用时,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数位--千位。有了这个新的数位,百位满十就可以向
生:千位进一
生:用1颗珠子就可以代表这么多黄豆,太了不起了。
生:这就是千位的功劳。
师:同学们,这也是数位的力量,更是我们智慧的力量。
第二关:数数大比拼
师:大家的表现可真棒,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数数接力赛。
出示:
一个一个地数,从387数到410.
(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
一十一十地数,从410数到500.
(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00)
一百一百地数,从500数到1000.
(500、600、700、800、900、1000)
第三关:估数大比拼
出示:3张作文纸。
师:我们在二年级写的“看图写话”大约是100个字,现在看一看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写的作文,估一估这篇作文有多少字?
生:大约1000字。
师:你是怎样估的?
生:它大约有10个“看图写话”那么多。
师:你很会找标准。随着年级的升高,相信你们的作文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
第四关:在数轴上给数找位置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找到这些数。
出示:1.学校操场一圈长400米。2...一只蜻蜓1小时大约能吃840只蚊子。
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把这些数放在这样一条数线上,谁能试着把这几个数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第五关:古文中的数学
出示:《千字文》
师:有一篇文章叫《千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千字文》告诉我们人生之道、思想之悟,是我们的精神宝藏。孩子们课后可以细细品读,体会这其中蕴含的道理。
第六关:理解《三字经》中的一句话
出示《三字经》里的一句话: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师:这节课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数字的神奇。我认为《三字经》中的这几句话就描述了这个变化过程,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理解?
生: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
生:省略号让我想到无穷无尽,万以后肯定还有更大的数。
师:大家思考得真透彻﹗这个变化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无尽。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开始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师:回顾一下刚才地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千位很厉害,1颗珠子能代表1000。还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1000以内的数。
师:希望同学们带着你的收获与思考,课后继续寻找1000以内的数,感受这些数地大小。
说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999加上1是1000
满十进一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七、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