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唯物史观】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
(2)从国共两党的性质看: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共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从国共两党的实力看:国民党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经济实力,中共也拥有一定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
(4)从国共两党对和平的态度看: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推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抱着和谈诚意,同时没有放松自卫战争准备。
(5)从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看:美苏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矛盾,尖锐对立、激烈斗争;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积极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中共的建国方针: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③国民党的建国方针: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过程和结果: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接受邀请,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拓展】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为何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原因:a.拖延时间,为内战做准备;
b.利用政治手段,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
c.国内人民的厌战情绪;
d.国内民主党派的呼吁;
e.二战后渴望和平与安宁是世界的潮流;
f.美国希望中国维持稳定的政局
目的:蒋介石: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政权。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但愿人世间,永远无战争。干戈为犁锄,炮弹作花瓶”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中共的建国方针: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③国民党的建国方针: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过程和结果: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接受邀请,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参与者: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
(2)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是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影响】中共政治上赢得了主动地位, 而国民党政治上则处于被动地位。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
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中共作战方针
(1)依据: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2)内容:①自力更生,进行自卫战争;②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4.打退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中共应对策略:
①战略上藐视敌人: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②战术上重视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蒋介石在1946年10月:可以在三个月至多六个月内打败共产党。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项目 中共 国民党
兵力 130万 430万
地区面积 228.58万 731.72万
城市 446座(中小城市) 1545座(大中城市)
人口 13606.7万 33893.3万
装备情况 基本是“小米加步枪”,无飞机和坦克,大炮很少,无外国接济 有美国援助建立的空军和271艘舰艇、8亿多美元的剩余物资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
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中共作战方针
(1)依据: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2)内容:①自力更生,进行自卫战争;②不与敌人争一城一池,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4.打退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运动战、歼灭战
1946.7-1947.2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
1948.9-1949.1
1949.4.21-23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
中原解放区
陕
北
山
东
全面内战(1946.6——1949.4)
1946.6
全面内战爆发
西北野战军 彭德怀
青化砭、
沙家店战役
华东野战军
陈毅、粟裕
孟良崮战役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
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中共作战方针
(1)依据: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2)内容:①自力更生,进行自卫战争;②不与敌人争一城一池,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6年7-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后又经过4个月作战进一步挫败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4.打退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1)背景: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过程: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②陕北解放区: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
的胜利;
③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七十四师。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国统区的财政危机----经济危机
(1)起因: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
(2)表现: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3)影响: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历史纵横】第二条战线: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社会危机: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国统区的财政危机----经济危机
(1)起因: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
(2)表现: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3)影响: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国民大会”的召开-----政治危机
(1)召开:1946年11月12日,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
(2)概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
(3)认识: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政治危机:独裁专制,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方针的制定: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作用:
①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②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农民焚烧地主的地契
土地改革的实行,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兵、粮、战勤服务的充足来源。
——摘编自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拓展】1946--1948年,华北和华东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军粮、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方针的制定: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作用:
①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②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2.战略进攻
(1)标志: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2)影响: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运动战、歼灭战
1946.7-1947.2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
1948.9-1949.1
1949.4.21-23
陕
北
山
东
大
别
山
刘邓
大军
反攻序幕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全面内战(1946.6——1949.4)
1946.6
全面内战爆发
西北野战军 彭德怀,青化砭、
沙家店战役
华东野战军
陈毅、粟裕
孟良崮战役
陈赓
兵团
陈粟
大军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就必然的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
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战略反攻的原因: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②解放区土改的进行;③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④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方针的制定: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作用:
①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②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2.战略进攻
(1)标志: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2)影响: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拓展】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军总兵力达280万人、国民党总兵力365万人,用于第一线者174万人,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国民党 共产党
后方危机四伏 后方稳固
士气低落 士气高涨
1946.7-10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
1948.9-1949.1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1949.4.21-23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全面内战(1946.6——1949.4)
占锦州,“关门打狗”,重点进攻
分割包围,击弱留强。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瓮中捉鳖
围徐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1946.6
全面内战爆发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11月2日结束。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增加到31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到290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
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平津战役,1949年1月底,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1948年11月初,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战役期间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1)概况:
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初,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
主力,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③平津战役: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平津战役,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2)意义: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西柏坡
(2)内容:
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北平和谈(1949年4月)
(1)背景:
①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
②迫于内外压力,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李宗仁表示愿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
(2)概况: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
【拓展】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3)结果: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
(1)概况: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1946.7-47.2
粉碎全面进攻
战略防御
1947.3-6
粉碎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
1948.9-1949.1
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1949.4.21-23
渡江战役
蒋介石看罢(《国内和平协定》),拍案大骂:“文白(张治中)无能,丧权辱国!”认为“共匪对政府代表所提修正条件二十四条款,真是无条件的投降处分之条件。”
——秦立海《毛泽东、斯大林与国共北平和谈》
全面内战(1946.6——1949.4)
1946.6
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3)结果: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
(1)概况: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2)结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3)影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7.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①国民党方面: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②中共方面: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④通货膨胀,经济崩溃;
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共产党胜利的原因:
①政治上: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
②经济上:在解放区土地改革,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③思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④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一支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思路】新民主主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迎来→②根本改变
③世界意义→改变→壮大→鼓舞
④马胜利→毛胜利
【对比】新民主主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改变社会性质);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4)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前提和根本原因是:?
【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前提和根本原因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拓展】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基本胜利的标志,不是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中国人民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即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主主义社会。但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未完全胜利,只是基本胜利。因为当时中国大陆仍有大片地区没有解放,国民党在大陆仍有残余势力,全国尚有大量农民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
【检测】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① ② ③ ④
B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
(1)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维护小农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具有落后性;绝对平均地分配土地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产品归圣库严重违背农民的愿望,具有空想性)
(2)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不没收地主土地,是空头支票)
(3)中共---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时期 内容 性质 作用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有了生活保障,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限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解放战争时期 耕者有其田 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 大大提高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三大改造时期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变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合作社集体公有制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947《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3--19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945.8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1949.9
和谈时期
内战时期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
追歼残敌
重庆谈判和旧政协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挺进中原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解放战争的进程
时空观念
1840
1919
1949
1956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时空观念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
1919
1924
1949
国民革命
大革命
一革战争
土地革命
十年对峙
二革战争
抗日战争
民族解放
时空观念
解放战争
三革战争
中国新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7
1937
1945
1931
14年抗战
1912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
你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并说明理由。
是一部深重灾难的屈辱史
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究史
人民解放战争
从和谈到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与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政治协商会议与全面内战爆发
军事失败: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
通货膨胀,经济崩溃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包办“国民大会”,政治孤立
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
战略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意义
本课小结
1.1946年,晋绥边区政府根据“凡各种货物通过解放区只能收一次税”的原则调整了货物出入境税率,如棉花由1%税率改为免税入境,土布税率由10%降为5%等。这些措施旨在( )
A.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 B.积累国家物价管理的经验
C.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准备 D.适应重庆谈判的形势需要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据材料“‘凡各种货物通过解放区只能收一次税’的原则调整了货物出入境税率,如棉花由1%税率改为免税入境,土布税率由10%降为5%等”可知,棉花免税入境、降低土布的税率等措施可以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同时也能满足解放区内群众的消费需求。这种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争取解放区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A项正确。“积累国家物价管理的经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此时谈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为时尚早 ,排除C项;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
2.1946年,连接大运河、铁路的德州市成为渤海区、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晋察冀边区的冀中区三个地区的物资交流集散点,在边区政府的部署下,每天运河上有30只帆船来往,近一个月由冀南输入棉花十七八万斤、小麦40余万斤、煤20余万斤,运往冀南的盐三四百万斤。渤海区、冀南区、冀中区之间的商贸往来( )
A.提高了解放区备战能力 B.打破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据材料“德州市成为渤海区、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晋察冀边区的冀中区三个地区的物资交流集散点,在边区政府的部署下,每天运河上有30只帆船来往,近一个月由冀南输入棉花十七八万斤、小麦40余万斤、煤20余万斤,运往冀南的盐三四百万斤”和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冀南区、冀中区之间的商贸往来提供了棉花、小麦、煤和盐等军队后勤保障物质,提高了解放区备战能力,A项正确;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排除C项;1949年3月,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
3.1948年5月,国民政府开始在山西实行所谓“平民经济”政策, 一半工资以贱价的小米计价。政策实施后,太原市内的工人间便流传开一则顺口溜:“(工资)米麦各半,加工另算,打(碎)灯泡罚你四万,你要(鸣)不平,送你(去)前线打仗。”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共产党对群众的动员 B.说明国统区金融体系已崩溃
C.缘于国民党军投入战略决战 D.暴露了国民政府的反动面目
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194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工资)米麦各半,加工另算,打(碎)灯泡罚你四万,你要(鸣)不平,送你(去)前线打仗。”及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在国统区民生日益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体现了其反动面目,D项正确;工人流传的顺口溜是对当时国民政府反动政策的控诉,不同于共产党进行革命动员的口号,排除A项;“国统区金融体系已崩溃”与滥发金圆券,强制兑换百姓手中的黄金有关,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48年5月,辽沈战役尚未打响,排除C项。故选D项。
?
4.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的一首民谣,这反映出当时( )
A.币制统一提上日程
B.解放区经济处境艰难
C.法币已丧失购买力
D.国民党统治危机加深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中“解放战争时期”“涨价”“法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滥发纸币,导致法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的现象,反映出国民党统治危机加剧,D项正确;1935年,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统一使用法币,并且币制统一并非解决通胀的有效措施,排除A项;解放区属于中国共产党统治区域,排除B项;法币贬值说明法币购买力减弱,但不能等同于法币丧失购买力,排除C项。故选D项。
?
如今什么都涨价,只有法币顶尴尬,一斤小票两千块,好像叫卖黄泥巴。如今什么都稀奇,只有法币不稀奇,要是掉在马路上,懒得弯腰去拾起。
5.在某权威文献数据平台,输入关键词可检索出不同年份出版的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图为分别输入“实业”“社会主义”“民主”“民族”后平台统计出的数据情况。其中符合“民主”一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1949年间是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发展,建立联合民主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所以符合“民主”一词的应该是乙,B项正确;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人民群众呼声最高的应该是民主,要高于实业、社会主义和民族,所以甲、丙、丁应该不是代表民主,排除ACD项。故选B项。
?
B
6.1949年1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实施的举措有( )
①召开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②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③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
④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1949年1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后,在1949年,为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在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③符合题意,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