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29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29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8 16:0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标: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
式的影响。
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的史实。
难点:认识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知识回顾: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 D.计算机
C
【答案】C。【解析】 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转变为蒸汽动力,而蒸汽机以煤为燃料,故C项正确。
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
A.手工工场     B.垄断组织
C.工厂 D.贸易公司
C
【答案】C。【解析】 [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前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工厂的转变,故C项正确;贸易公司不是工业革命下工业资本的产物,故D项错误。]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厂产生的原因:
1)生产专业化实现:
2)工业革命的支持:
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已经由分散向集中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机器大生产,工厂出现。
2.工厂制度的出现:
性质:一工时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
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B
【答案】B。【解析】 [材料“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说明手工工场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3.工厂制度的特点:
1)时间:
2)规章:
3)生产:
4)原料:
实行倒班制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 处于监督管理之下
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4.工厂制度的影响(世界) :
1)生产力提升、机器普及、城市化进程、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
3)阶级分化,社会生活巨大变化。
4)弊端:环境污染、社会问题。
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  )
A.作坊式集中劳动    B.大机器集中生产
C.大企业聚合生产 D.为垄断资本生产
B
【答案】B。【解析】[现代工厂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其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大机器生产,故选B项;作坊式集中劳动是工场手工业的特色,A项错误;大企业聚合生产和垄断资本生产是公司和现代企业的特点,C、D两项均错误。]
下图是1770-1821年英国农业和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由此可知英国(  )
A.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世界霸主地位确立
C.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D.已完成了工业化
A
【答案】A。【解析】 [由材料数据可知,1770年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远远大于工业,说明此时英国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而到了1821年,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农业,说明此时英国的产业机构以工业为主,故选A项;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就已经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B项错误;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工业化的完成,D项错误。]
5.工厂制度的影响:(中国)
1)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开启中国的近代化
2)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
西方工厂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定程度抵
制西方经济侵略;这对于推动近代思想传播和政治变革起
到了重要作用。
拓展提升: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
继昌隆缫丝厂
1874 陈启沅
发昌机器厂
1869 方举赞
贻来牟机器磨坊1878 朱其昂
原因:
位置:
企业:
特点:
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或沿海地区
工业发展参差不齐,缺乏统筹规划
工业发展参差不齐,缺乏统筹规划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原因
产生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
发昌机器厂是以打铁为业的方举赞、孙英德在1866年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不过二三百元,工人四五个。它设在上海虹口外商船厂老船坞的对面,专为老船坞打制船用修配零件。记载显示,“发昌”在1869年已开始使用车床。这说明(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B.近代民族工业引进西方机器开展生产
C.民族工业诞生之初深受封建势力的压迫
D.地主商人投资创办是民族工业诞生的路径之一
B
【答案】B。【解析】[发昌机器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材料中发昌机器厂在1869年已开始使用车床,说明其已经是近代化的企业,由于当时国内不可能生产车床,所以其生产所用车床是引进的,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封建势力,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属于“外发型”
生存于双半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
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
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推动各国近代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恶劣
2)20c以来,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居住环境。
下表是美国城市人口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年代 2 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20 61 9.6 7.2
1860 392 31.4 19.8
1880 939 50.2 28.2
C
2.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水的流动性。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平从乡村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增强——工厂和交通发展的必然: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
2)表现: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19世纪,西方国家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1802英国《工厂法》
②1904“癸卯学制”,创办学堂。中共创工人夜校。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国家干预教育始于19世纪30年代。从1833年起,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其拨款数量逐年增加,并加强对教育工作监督和管理。
平奇贝克在《女工与工业革命》中提及: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促使女性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B.提高女性的生产积极性
C.增强女性融入社会的能力
D.培养女性优良工作习惯
C
【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了工业革命中工厂的出现使女性在思想、交友、社会活动等方面更加的融入社会,故选C项。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A
【答案】A。【解析】据材料19世纪以前的精英教育到20世纪初的大众教育,说明社会发展对人民教育提出了要求,这符合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故选A项;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不是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据材料国家建立“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可知这一结果是政府行为,排除D项。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问题:
2)解决: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各国颁布法律,产业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3)结果: 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最长工时收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4)影响: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
19世纪的英国工厂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职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这表明(  )
A.工人权利缺乏保障 B.使用童工现象普遍
C.工厂制度效率低下 D.工人工资明显减少
A
【答案】A。【解析】 [题干信息“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机器运转时缺工者”“罚款”,反映了当时工人权利缺乏保障,劳资关系紧张,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大本钟是伦敦市的标志和英国的象征,于1859年被安装在伦敦西敏寺北端议会大厦98米高的钟塔内,它著名之处在于它的准确和那重达13吨的巨大的用于报时的铜钟。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这说明(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时钟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答案】D。【解析】 [由材料“于1859年被安装在伦敦西敏寺北端议会大厦”可知,它的安装恰恰处于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之时,材料“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说明在工业革命以后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故选D项。]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
A.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工业化强化了性别分工
D
【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说明在19世纪中期欧洲技工学校与工人学院依照学生性别与课程特点开设课程、招收学生的现象,由“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等信息可得出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强化了性别分工,故D项符合题意。]
你能飞多高
我指引你前行的方向
让你学会必须遵守的飞行规矩
看你自己的努力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