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7-28 21: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2.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1. 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设计意图:因数与倍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这里利用知识的迁移方式,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式的结果,再小组合作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并通过自主介绍的方式,感知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渗透了数学的模型化思想,也为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构建了基本的数学结构。)(二)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学例2: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2)交流方法。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图示法(如下图所示)。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三)找一个数的倍数教学例3: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2)交流方法。预设:方法一: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方法二: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四)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2.讨论交流。3.归纳总结。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让学生再次深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特别是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五)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1)想一想,怎样找不会遗漏、不会重复?(2)哪些数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2)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设计意图:课堂反馈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反映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以教材为主,体现了层次性要求,由浅到深 ,也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