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群诗阅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群诗阅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8 15: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唐诗三首》群诗阅读(第二课时)
哀民生之疾苦 探叙事之冲突
——《唐诗三首》群诗阅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围绕“苦”字,聚焦叙事诗的冲突,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
3.知人论世,体会诗人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温故
1.上节课我们一起诵读感韵寻“苦”人 、聚焦冲突叙“苦”事、品析手法绘“苦”态,感受《唐诗三首》作为叙事诗的独特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先回归经典,在诵读里,重温其人其事。
2.出示三首诗的挖空版,借首字法帮助记忆。
二、想象补白临“苦”境
1.第一课时,我们布置了想象补白的作业:从《唐诗三首》中任选一首,选取叙事冲突,继续发挥想象,或变换视角,或适当补白。体裁不限,文言文或白话文皆可。
大家完成得如何呢?让我们共读作品,聚焦冲突,身临其境地感受千年之前的民间疾苦。
2.出示作品,共读共评。
【作品一】《石壕吏》改编
暮色沉沉,吾逃至石壕村,已疲惫不堪。抬眼望去,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终于寻得一户有婴儿啼哭的人家门口。轻敲两三声,门开了一道小缝。一位愁容满面的老妇人上下打量吾后,得知来意,叹了口气,打开了门。得知吾乃读书人,她从老翁手上拿来一封信递给我,请求为之读。吾只好如实读信。读罢,不觉青衫已湿了一大片,老妇更是泣不成声。
少顷,屋外传来急促的响声。原来是征兵的官吏来此捉人。情急之下,老妇将吾推进墙角一大破箱里,叮嘱千万不能出声,又让老翁从后面翻墙逃走。
此后,就听到官吏怒气冲冲的呵斥和老妇人声泪俱下的哭诉和近乎绝望的央求。吾真想冲出去为之请愿,无奈身在朝廷,当为国家。安史之乱,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急缺支援,一兵一卒都是希望啊!真正的罪魁祸首,并非眼前人,而是战火,是叛乱,是无视黎民苍生的勃勃野心和残暴之举。
不觉,外面归于沉寂。原来,官吏动了恻隐之心,答应让老妇去军营做饭,还给她两个时辰收拾行装,安顿家人。吾走出破箱,深深向老妇鞠了一躬……
点评:这份改编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大补充了对诗人杜甫的形象刻画。开场就做了调整,将“一男附书至”这一情节改成老翁和老妇在听诗人给他们读儿子寄来的信。其后,又将老妇在情急之下藏好诗人,又掩护老翁的逃跑。其后,增加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自然交代了杜甫此时身在朝中为官,身处安史之乱,心系天下苍生的背景。这样矛盾的处境和心境,让叙事冲突更富感染力。
【作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编
上元二年秋,巴蜀成都之地。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日暮时分,我走在归家的路上,流水淙淙……
走到草堂前驻足,忽而风起,势不可当般怒号。我拄杖到了一片泥泞之上,右脚踉跄摔倒,可狂风毫不留情,将茅草卷向空中。
梦醒了。
躺在床上,窗外大雪瓢泼,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我拄着拐杖,望向屋顶,茅草已被吹飞。推开作响的门,池底、树梢、江边尽是茅草。远处群童抱着茅草从我面前跑过。也不知他们搬了几次了,我却口干舌燥喊不出声,只得长长叹息。
归来,被子似铁冰冷,孩子又把它蹬破了。
我闭上眼睛——
突然,仿佛出现千万间风雨不动的房子,庇护了天下无数贫寒人士,我住在破庐中将要冻死,可我愿意。
梦,又醒了。麻线般的雨丝打在我的脸上。
我在潮湿坚硬的床板上翻身——
眼前是国破山河在,人民百姓颠沛流离,群马嘶鸣。
睁眼,闭眼。辗转反侧。
漫漫长夜,醒复梦。
忽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喜欲狂,而涕泪满衣裳。
耳畔传来远处收稻的声音……
点评:改编的小作者不仅聚焦这首诗里的叙事冲突,将风雨破屋、群童抢茅、娇儿破被等情节融入,还添加了“梦”这一线索,串起了更多内容,特别是补充了杜甫在此前所作的《江村》和此后写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尾“收稻的声音”呼应了安史之乱的胜利,寄托了杜甫一生对太平盛世的追求。
【作品三】《卖炭翁》改编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一位老人沉沉地闭上眼,在意识消逝的最后一刻,他还想着那头老黄牛——他在世上唯一的牵挂。
不久前,这位老人——卖炭翁还在南山林子里砍伐木柴。抬手,抡下去,刀刃狠狠地击在木头上,木渣飞散在四周。等木柴数量可观时,他便开始烧炭。烟雾浓密,灰尘落到他脸上,双鬓被吹得飞扬,灰白的发丝见证了时光的流逝,污黑的十指迎来了一块块炭的诞生。卖炭翁一边装着炭,一面叹息:“这些炭能换来些粮食衣裳吗?这件单衣裳穿起来实在是太冷了,唉,余粮也不够了……这天要是再冷一点就好,这车炭就有着落了。”
雪,在不知不觉中已下了一丈深。破晓,卖炭翁就拉着一车炭出门卖,车轮子在雪地上留一行车轮印……不知被多少人拒绝后,卖炭翁已经有点心灰意冷。不觉已到午时,太阳当空,拉车的老黄牛也筋疲力尽,只得在集市的南门外休息。
远处,两个轻快的身影踏马而来,一黄一白勒马停在卖炭翁面前,那黄衣人拿出一卷公文向老人念起来,要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换一车炭。老人刚想张口拒绝,那黄衣人眉毛一挑,穿白衣的立马拔刀,一横,将刀架在老人脖子上。无奈,卖炭翁只得驱牛向北边。眼看那一车炭被那黄白两人拉走,只能独自悲伤,只留那纱和绫系在牛头上,飞扬在空中……
点评:小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卖炭翁弥留之际还放不下与他一起吃苦的那头牛的场景,刻画了悲苦交加中仍不忘怜惜生命的形象,令人同情。接着,将“伐薪烧炭南山中”进行扩写,特别是“抬、抡、击、飞散、吹、见证、迎来”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卖炭翁艰辛而努力的生活。他的勤劳,他的朴实,他的苦难,也是当时无数百姓的缩影。
三、知人论世探“苦”心
1.过渡:“苦”不仅是这三首诗的主题,更是唐朝中晚期众生百态的浓缩,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白居易正是苦难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这些诗自然藏着他们的“苦”心。他们为何要写下这样的诗作?请参照学习任务单上提供的诗人简介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结合三首诗,运用下列句式,表达对这片苦心的理解。
句式参考:(诗人)你(经历),你那一句(诗句),藏着 (情怀) 的苦心。
示例
杜子美,你见过开元盛世,经历天宝危机,又在“安史之乱”的战乱漂泊中度过,你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藏着“大丈夫”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苦心。
2.交流明确
杜工部,你从新安去潼关经石壕村,正遇官吏捉人从军的一幕,你那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藏着表面冷静客观,内心既为百姓着想,又理解官吏、关心国家的苦心。
少陵野老,你登过高山,有凌云壮志,更有旷世之才,却在年富力强盛之时遭遇战乱,苦得连家人和自己都难以养活,更难以安邦济世 ,你那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里,藏着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苦心。
白乐天,你少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终于进士及第,想大显身手,实现鸿鹄之志,却遇到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宦官专权,横行无忌,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分文不给 ,你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里,藏着同情劳苦大众、批判黑暗朝廷的苦心。
小结:无论是杜甫还是白居易,他们都穷尽一生,心忧黎民,希望有一天当权者能通过他们的诗文了解到子民的苦难,能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这样的良苦用心,还体现在更多的作品里。
四、类文拓展思“苦”益
1.启思:读罢《唐诗三首》,不得不提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乐府诗,它们都是叙事诗,都哀叹民生之苦。
2.请读杜甫的《潼关吏》(节选)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节选),找出诗中的苦人苦事,结合创作背景,探究苦难的原因和诗人的苦心,填写下方的表格。进而思考这类叙事诗的共同点及其对后世的益处。
潼关吏(节选)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创作背景:乾元二年三月,杜甫路经潼关,亲眼目睹了官吏筑城备战的紧急之状,触目感怀,遂作 《潼关吏》,希望守关将士不要重蹈三年前哥舒翰兵败的覆辙。
观刈麦(节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创作背景:《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至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深知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
3.交流明确
《潼关吏》一诗,杜甫不仅关心老妇老翁这样的劳苦百姓,也始终心系边关将士,以天下为己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观刈麦》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劳碌辛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和《卖炭翁》里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心理冲突,还表现为诗人的“自愧”“不能忘”,难能可贵,发人深省。
4.思“苦”益
可见,杜甫和白居易,都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这颗心至真至纯,才会洞察矛盾冲突,再现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场景,有助于我们涵养济世情怀。
杜甫的叙事诗,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辟了“以时事入诗”的创作新路。“三吏三别”作为代表,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沉痛地抒写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愿望和 “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社会的巨大变迁。
白居易最擅长创作叙事长诗,“以诗为文”,叙事若行云流水,初看平平无奇,实则手法巧妙,富有层次感,为劳苦大众发声,直接写诗怒怼封建官吏,成千古流传的名篇,是中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5.最后,让我们用“苦”串成一首小诗,表达所受教益与深切敬意!
杜子美、白居易,
你们心系百姓,关注苦难。
这苦中,
有着柔肠百结的苦苦悲叹,
有着责任使命的苦苦承担,
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苦苦期盼,
更有着广济苍生的苦苦精坚……
千年后,苦尽甘来,广厦万间,如君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