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题 7.4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的宝岛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准确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2.了解台湾省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构成。
3.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特征。
4.列举出宝岛有哪些美称,并能解释其原因。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既是对香港澳门学习的延伸又为学习后续章节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教材内容所编排的三大内容:神圣的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出口导向型经济,充分体现了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因而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章节,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材料。
教学重点 明确台湾的归属问题、台湾的概况(位置、地形、气候)、台湾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特色。
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归纳台湾岛人口,气温,降水量分布特征及原因
教法学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学科思政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历史,血缘,文化等方面足以可以看出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在我国史书记载中曾称夷洲,明代始称台湾。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建制。1624年台湾被荷兰侵略者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归祖国。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他们主要是明清以来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台湾的居民的后代。台湾和福建等省许多居民都信奉妈祖,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
新授课基本流程:预学导学、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反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调整
预学导学 海陆位置:台湾岛东临( ),北临( ),南临( ),西隔( )与( )隔海相望。 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观帮助学生认识学科之间的联系,树立爱国情感。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迷人的日月潭风景旖旎,那么你知道日月潭在我们国家哪个省份吗?那里除了日月潭还有那些吸引人的美景呢?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互助探究分层提高 (一)研学任务一:寻找台湾展示台湾地形图,设问:1、请在图中圈出福建省、台湾海峡、太平洋、东海、南海、钓鱼岛、赤尾屿、火烧岛、澎湖列岛。2、找出北回归线,描述台湾岛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完成知识配对游戏)(二)研学任务二:畅游台湾—寻台湾之美展示台湾景观图,分组完成每张卡片下面的问题。卡片1:地形以( )为主,约占全岛面积的2/3;平原多分布在 。 山脉多呈 ( )走向。地势( )低 高 。卡片2:物产丰富展示资料,并读图思考:1、为何生产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气候)观察台湾岛气候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年降水量最少处在( )mm以下( )mm以上。台湾岛的东西部降水量和气温分布有何差异?都与哪一地理要素有关?台湾岛北部是( )气候,南部是( ) 气候。濒临热带洋面的台湾岛夏秋多( )(自然灾害)。2、你能说出这些物产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原因吗?卡片3:1、在图上找出台湾岛最大的湖泊和最长的河流。2、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台湾岛河流有何特点?(河流长度、流速、水量)有何好处?卡片4:北投温泉在温泉的背后你还看到什么自然灾害?转乘:经历一段旅程后,我发现台湾岛的人口、城市和交通线的分布很不均匀,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吧!(三)研学任务三:畅游台湾—寻根盼团圆1、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2、展示资料,寻找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证据。 分组合作、交流展示 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并展示分组讨论并展示
总结归纳 回答问题 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布置 必做题 课时练第73页到77页。 完成总时间 15分钟
选做题 课时练第78页综合题。 完成总时间 5分钟
实践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台湾省这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搜集到的地理信息来理解文中的理论知识,如课前搜集资料,理解台湾与祖国的渊源,课堂上真正体会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学科。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用问题与学生对话,层层递进,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在启发教学时,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不足,如何把握好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对学生的评价方案还不够科学等问题还存在着。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节课充分利用四人小组,先学后教,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在组内交流展示,有不明白的问题提交到班内共同解决,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以学定教"这一教学基本理念,本节课通过三个自主学习活动完成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但是台湾这一节课,不仅仅是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就可以了,在本节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台湾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由此本节课的另一个最大亮点就是结合时政,如绿色阵营、蓝色阵营,台湾入联公投等时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心围家大事,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PAGE
1(共16张PPT)
地 理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省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资料一:台湾,在我国史书记载中曾称夷洲,明代始称台湾。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建制。1624年台湾被荷兰侵略者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归祖国。
历史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资料二: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他们主要是明清以来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台湾的居民的后代。
血缘
考点: 台湾省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高山族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资料三:台湾和福建等省许多居民都信奉妈祖,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
文化
北回归线
太 平 洋
1.海陆位置:
台湾岛东临( ),北临( ),南临( ),西隔( )与
( )隔海相望。
2.纬度位置:
1、地理位置和范围: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
太平洋
东海
南海
台湾海峡
福建省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找出台湾岛周围的海洋,海峡和澎湖列岛,钓鱼岛。
(2)、利用比例尺量算基隆到福州,高雄到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
比例尺=
(3)、看一看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
活动
【完成教材第67页活动】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1
50
基隆到福州实地距离= 50*5.3 =265千米
高雄到厦门实地距离= 50*5.9 =295千米
中南部
2、阅读图7.42,说出台湾岛人口的分布特征。
活动
【完成教材第67页活动】
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部沿海地区。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势
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台湾山脉(中央山脉,阿里山,海岸山脉),西部平原。
地形特点:
台湾岛地形主要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其中山地占全岛2/3。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势
地势特征
东部海拔高,西部海拔低。
西
东
思考:台湾岛为什么山地地形广布?
台湾岛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多山的地形。同时,台湾也因此成为地震多发地区。
台湾在这里!
气候
读图归纳台湾岛的气候特征:
气温分布:
等温线呈环状分布,从四周向中部降低。
2、气候
湿热
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气候特征: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丰沛
降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
(我国年降水量的最多-台湾的火烧寮)
3、河流
河流水文特征:
1.河流流程短
2.落差大,流速快
3.水量丰富
水能丰富
浊水溪-台湾岛最长的河流
位置和范围
自然环境
台湾省
课堂总结
位置:位于我国东南部,北临东海,南临南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范围:台湾省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
地形,地势: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气候: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湿热的特征。
河流:河流流程短,流速快,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课后练习:
1.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的省份简称是( )
A.闽 B.浙 C.粤 D.苏
2.台湾省 ( )
A.地势中西高,东部低 B.隔台湾海峡与广东省相望
C.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 D.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3.受地形影响,台湾省 ( )
A.河流流程较短,水量较大 B.阿里山是著名的观光避暑胜地
C.铁路线布局呈放射状分布 D.西部地区降水量比东部地区大
4.台湾省地震多,是因为 ( )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
B.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
C.西部地区降水量比东部地区大
A
D
A
A
课后作业:
必做题:课时练第73页到77页。
选做题:课时练第78页综合题。《7.4台湾省》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既是对香港澳门学习的延伸又为学习后续章节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教材内容所编排的三大内容:神圣的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出口导向型经济,充分体现了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因而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章节,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材料。
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强的倾向,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感彩的地理内容,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弱。而经过了一年的地理学习也基本上具备了从地图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活动环节,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读图分析的学习方法。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事物之间联系性的把握还不够,结合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说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准确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2.了解台湾省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构成。
3.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特征。
4.列举出宝岛有哪些美称,并能解释其原因。
说教学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突破难点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直观教学法,结合情境体验法、合作讨论法、对比学习法,采用这种多元教学方法旨在提倡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台湾的归属问题、台湾的概况(位置、地形、气候)、台湾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特色。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归纳台湾岛人口,气温,降水量分布特征及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
1、妙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创设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同学们,迷人的日月潭风景旖旎,那么你知道日月潭在我们国家哪个省份吗?那里除了日月潭还有那些吸引人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
2、“读图观察,初识台湾”
(1)明确台湾的归属问题。
继续创设问题情境,“施琅收复台湾,引出康熙与施琅对于台湾的重要性问题争论。康熙认为台湾是蛮荒之地,并不重要;施琅认为此地地理位置险要并且物产丰富。通过观看史实材料学生可以认识到,台湾无论从地缘还是血缘还是历史因素上说,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部分,同时其海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从而解决第一个教学重点,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台湾的概况(地形、位置、气候等)。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图能力,为了使这种能力得到提升,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完璧归赵”。将全班学生分组,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和地图册,观察讨论,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关地图与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之后每小组选代表将地图信息补充完整。其他同学可以纠正和补充。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都让学生有图可看,合作交流,并且让学生互评互改,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能力,整个活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和促进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角色扮演,畅游宝岛”。
1、以认识美丽富饶的宝岛。
“台湾被称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这次来台湾很想知道台湾都有哪些资源。有没有导游来讲解一番呢?”
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推选小导游,向大家介绍台湾的资源。活动不仅能促进合作意识,充分发挥表演才能,同时介绍台湾自然资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对比探究,解读经济
台湾的经济发展。
考虑到学生对经济概念的认识较为肤浅,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方式解决。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表文字分析总结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图“让学生讨论分析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结构中的变化。(由图例可知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农产品出口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比例从70年代后降到最低点,而工业产品的出口比例从60年代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到70年代后占主导地位。);从而让学生明确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其次,通过问题引导方式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分析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分布:
(1).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应具备哪些条件?
(2).哪些因素促使台湾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3).台湾工业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最后,根据学生归纳台湾经济结构变化结果,运用图表绘制折线图展示出来,我先把台湾第一产业的曲线图绘出,再引导学生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曲线图。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方式,明确台湾经济结构形成与变化。
四、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我的课堂小结设计承接导课,“同学们,畅游了一番台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反思总结,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总结意识,学会反思学习,从反思中认清现状。
六,板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