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人口超过了10万的城市就已经有16个。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材料反映了英国( )
A.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随
B.城市发展具有自发性
C.城市化的区域分布不均
D.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
2.如图为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口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C.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殖民扩张日益加剧
3.据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的研究,“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镇向农村转移以及部分人滞留农村的现象。“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据此推断,“逆城市化”( )
A.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
B.特征是城市人口停止增长
C.使货源开始转向中小城市
D.最早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
4.19世纪后半期,纽约、费城等城市普遍存在业主将旧仓库、啤酒厂房及独户住房改建成可容纳8至12户居住的小单元房,租给城市贫民或是初到美国城市急需住房的移民的情况。据统计,1890年美国平均每套住房容纳5.45人,而纽约高达18.52人,芝加哥、波士顿等市皆超过8.5人。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B.城市化催生了房产投机现象
C.政府积极干预城市住房的治理
D.工业革命加剧美国阶级矛盾
5.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城市多分布在经济最发达的英格兰南部和东南部,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在英格兰的西部和西业部、南威尔士以及苏格兰,原来的小村小镇或荒凉不毛之地,奇迹般地出现了许多的城市,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 )
A.导致各地经济畸形发展
B.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C.带来城市地理格局变化
D.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6.1801﹣1850年,英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造成住房短缺,影响社会稳定。政府于1885年颁布《工人阶级住房法》,之后议会又陆续通过了多部关于住房标准的法案来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干预房地产经济 B.加快建设法制国家
C.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D.阶级对立日渐加剧
7.工业革命开展之前,英国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但是随着曼彻斯特等地区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大量中小城镇兴起,使英国经济重心开始向西、向北转移。同时,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促使城市经济资金不断流入工业领域,将越来越多的农民吸引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这反映了英国( )
A.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
B.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
C.劳动力集中加重了城市治理负担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
8.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9.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大批穷人)被引诱到大城市来……一切用来保持清洁的东西都被剥夺了,水也被剥夺了,因为自来水管只有出钱才能安装……城市人口本来就够稠密的了,而穷人还被迫更加拥挤地住在一起。”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大城市( )
A.生态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
B.民生行业存在着暴利
C.工业化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D.易发生传染病大流行
10.据统计,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9%,而城市人口占51%。同期,法国、美国等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国、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些“巨大的村庄”。材料说明( )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
B.英国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
C.法美产业结构优于德俄意
D.德俄意尚未开始工业革命
11.2012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宣布: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一些行业的“用工荒”越来越突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特征。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 霍华德,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这一方案对于我国现行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是( )
A.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B.关注城市化质量
C.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D.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12.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而在此过程中,铁路作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了十分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最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人口超过了10万的城市就已经有16个。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材料反映了英国( )
A.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随
B.城市发展具有自发性
C.城市化的区域分布不均
D.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
【答案】A
2.如图为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口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C.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殖民扩张日益加剧
【答案】C
3.据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的研究,“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镇向农村转移以及部分人滞留农村的现象。“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据此推断,“逆城市化”( )
A.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
B.特征是城市人口停止增长
C.使货源开始转向中小城市
D.最早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
【答案】D
4.19世纪后半期,纽约、费城等城市普遍存在业主将旧仓库、啤酒厂房及独户住房改建成可容纳8至12户居住的小单元房,租给城市贫民或是初到美国城市急需住房的移民的情况。据统计,1890年美国平均每套住房容纳5.45人,而纽约高达18.52人,芝加哥、波士顿等市皆超过8.5人。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B.城市化催生了房产投机现象
C.政府积极干预城市住房的治理
D.工业革命加剧美国阶级矛盾
【答案】B
5.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城市多分布在经济最发达的英格兰南部和东南部,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在英格兰的西部和西业部、南威尔士以及苏格兰,原来的小村小镇或荒凉不毛之地,奇迹般地出现了许多的城市,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 )
A.导致各地经济畸形发展
B.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C.带来城市地理格局变化
D.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答案】C
6.1801﹣1850年,英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造成住房短缺,影响社会稳定。政府于1885年颁布《工人阶级住房法》,之后议会又陆续通过了多部关于住房标准的法案来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干预房地产经济 B.加快建设法制国家
C.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D.阶级对立日渐加剧
【答案】C
7.工业革命开展之前,英国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但是随着曼彻斯特等地区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大量中小城镇兴起,使英国经济重心开始向西、向北转移。同时,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促使城市经济资金不断流入工业领域,将越来越多的农民吸引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这反映了英国( )
A.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
B.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
C.劳动力集中加重了城市治理负担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
【答案】D
8.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9.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大批穷人)被引诱到大城市来……一切用来保持清洁的东西都被剥夺了,水也被剥夺了,因为自来水管只有出钱才能安装……城市人口本来就够稠密的了,而穷人还被迫更加拥挤地住在一起。”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大城市( )
A.生态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
B.民生行业存在着暴利
C.工业化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D.易发生传染病大流行
【答案】D
10.据统计,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9%,而城市人口占51%。同期,法国、美国等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国、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些“巨大的村庄”。材料说明( )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
B.英国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
C.法美产业结构优于德俄意
D.德俄意尚未开始工业革命
【答案】B
11.2012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宣布: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一些行业的“用工荒”越来越突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特征。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 霍华德,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这一方案对于我国现行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是( )
A.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B.关注城市化质量
C.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D.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答案】A
12.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而在此过程中,铁路作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了十分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最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出生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区域分布发生剧变,人口流动频繁;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基本协调,相互促进。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泛的国内市场;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英国人口的区域转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区域分布。
(2)特征:具有被迫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未能同步前进。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乱和灾荒;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日趋衰败;近代中国工业的畸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