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元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元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8 21:49: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元日》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元日》作为一首经典的宋代诗歌,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是描绘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景象的佳作。教材选择此诗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深入赏析其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诗词的独特韵味和深刻内涵。该诗以“爆竹声中一岁除”开篇,生动描绘了春节时节的热闹与喜庆,随后“春风送暖入屠苏”则转而表达了春天的温暖与希望,寓意着新年的开始与万象更新。教材通过这首诗,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还培养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对比阅读等教学环节,教材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 针对学习《元日》这首诗的学生群体,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和韵律特点,这为深入赏析《元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限制,他们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课堂活动来加以引导。此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程度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体验,而部分学生则可能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深入赏析《元日》中的关键词句,品味其精妙之处。 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对春节主题古诗词的理解与视野。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改写,用现代语言演绎古诗意境。 小组合作完成春节文化小报,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赏析《元日》中的关键词句,品味其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对春节主题古诗词的理解与视野。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单元导入,感受主题 一、自读单元导语,感受单元主题 教师行为: 打开PPT,展示单元导语页,并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即将开始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了。请大家翻开书本,找到单元导语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个单元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主题呢?” 等待学生自读单元导语后,提问:“谁能告诉我,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翻开书本,找到单元导语页,认真阅读。 举手回答:“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得很准确。那么这个单元我们会通过哪些内容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学生:“我们会学习《古诗三首》和几篇课文,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二、试读课文 教师行为: PPT展示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元日》。请大家翻开第9课,准备试读课文。” 等待学生翻开书本后,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学习目标。 学生行为: 学生翻开第9课,准备试读课文。 全班齐声朗读学习目标。 板块二 再识绝句,认识诗人 一、温故知新,再识绝句 教师行为: PPT展示二年级下学期的《传统节日》图片,并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传统节日》吗?谁能说说你对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 等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非常好,今天我们要通过一首古诗,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传统节日——春节。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元日》。” 学生行为: 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认真听老师介绍,对即将学习的古诗产生兴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们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
学生:“春节我们会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等等。”
教师:“没错,这些都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今天,我们就通过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来感受一下春节的热闹和喜庆吧!” 二、认识诗人,了解“元日” 教师行为: PPT展示王安石的画像和简介,并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歌数量众多,独具特色。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首王安石的诗吗?” 等待学生回答后,继续介绍:“对,就是《梅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元日》也是他的佳作之一。” 接着,PPT展示“元”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并解释:“大家看这个字,它原本是表示侧立的人形,强调人的头部,后来演变成表示最初、开始的意思。所以,‘元日’指的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春节。”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老师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元日”的含义。 回忆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我们学过王安石的《梅花》。”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了吗?”
学生:“知道了,‘元日’就是春节,一年的第一天。”
教师:“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王安石的《元日》,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春节氛围吧!” 板块三 初读古诗,感知韵律 一、自由朗读,感受韵律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翻到《元日》这首诗的页面,说:“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元日》,注意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个别学生轻声的指导或鼓励。 学生行为: 学生翻开书本,开始自由朗读《元日》。 部分学生边读边用手指轻轻划过诗句,尝试感受古诗的韵律。 二、全班齐读,纠正字音 教师行为: 等待学生自由朗读几分钟后,示意全班停下,说:“现在,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听清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发音。” 全班齐读后,教师针对个别发音不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如“屠苏”、“桃符”等词的发音。 学生行为: 全班学生齐声朗读《元日》。 认真听老师的发音纠正,并尝试在后续朗读中改正。 三、个别朗读,检查效果 教师行为: 随机抽取几名学生,邀请他们单独朗读《元日》。 在学生朗读时,注意倾听其发音、断句和韵律感,并在朗读结束后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学生行为: 被点到名的学生站起来,自信地朗读《元日》。 倾听老师的反馈,并在后续学习中加以改进。 板块四 理解诗意,感悟情感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行为: PPT展示《元日》的诗句及旁边的注释,引导学生关注注释部分。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借助注释,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 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思。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阅读诗句及注释,尝试理解诗意。 遇到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或尝试与同桌讨论解决。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思,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二、讨论交流,感悟情感 教师行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节日氛围?诗人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以及王安石对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倾听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理解。 感受诗中的节日氛围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板块五 深入赏析,品味语言 一、精析词句,品味精妙 教师行为: 选择诗中的几个关键词或句子,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进行深入解析。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诗妙在何处?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从声音、色彩、情感等多个角度去品味诗句,感受其生动性和感染力。 同样地,对“春风送暖入屠苏”等句子进行类似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和意境的深远。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尝试从老师的引导中捕捉诗句的精髓。 举手回答,分享自己对词句的理解和感受。 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品味诗句的语言魅力。 二、对比阅读,拓宽视野 教师行为: 引入其他描写春节或新年的古诗词,如王安石的另一首《除夜》或其他诗人的作品。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不同诗人在表现同一主题时的异同点。 提问:“通过对比阅读,你们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阅读老师提供的对比材料。 小组讨论,对比不同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举手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拓宽全班同学的视野和思路。 板块六 创意表达,传承文化 一、创意改写,现代演绎 教师行为: 鼓励学生以《元日》为蓝本,进行创意改写。可以是现代诗歌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小故事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用现代语言重新表达出来,同时保留其文化精髓。 学生行为: 学生发挥想象力,开始构思并创作自己的作品。 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初稿,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善。 二、文化小报,展示成果 教师行为: 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春节文化”的小报。 要求小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元日》的解读、春节习俗的介绍、创意改写作品等。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如资料收集、版面设计等。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策划和制作小报。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整理内容,设计版面。 在课堂上或学校展览中展示小组的成果,与其他班级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创作体会。 第二课时 板块五 深入赏析,品味语言 一、精析词句,品味精妙 步骤1:导入词句分析 教师行为: 手持《元日》诗稿,面带微笑地走到讲台前,说:“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元日》的韵律美,今天,我们要一起潜入诗句的深处,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妙。首先,我们来看这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学生行为: 学生们目光聚焦于老师,准备聆听。 步骤2:分析“爆竹声中一岁除” 教师行为: 提问:“想象一下,当爆竹声响起时,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诗妙在何处?” 引导学生从声音(爆竹的轰鸣)、色彩(可能的烟花绚烂)、情感(辞旧迎新的喜悦)等角度讨论。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明,你觉得这句诗中的‘爆竹声’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明:“我想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放鞭炮的热闹场景,那声音震耳欲聋,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教师:“很好,这种通过声音描绘节日氛围的手法非常生动。那么,‘一岁除’又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学生小明:“我感觉到旧的一年就这样在爆竹声中结束了,有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 步骤3:分析“春风送暖入屠苏” 教师行为: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看这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请同学们从春风、暖意、屠苏酒等元素出发,谈谈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温馨与希望。 学生行为: 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发言。 板块六 创意表达,传承文化 一、创意改写,现代演绎 步骤1:激发创作兴趣 教师行为: 展示几篇创意改写的示例,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鼓励道:“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讲述《元日》的故事,你们会怎么写呢?是写成现代诗歌,还是散文,或者是一个小故事?” 学生行为: 学生们兴奋地翻阅示例,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 步骤2:创作指导 教师行为: 巡视课堂,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创作中的难题。 提醒学生注意保留古诗的文化精髓,同时融入现代元素。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走到小华身边,轻声问:“小华,你的创作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学生小华:“老师,我想把《元日》写成一篇散文,但不知道怎么开头。” 教师:“你可以从描述春节的氛围开始,比如清晨的鞭炮声、家人的忙碌、街上的热闹等,然后逐渐引出古诗的意境。” 二、文化小报,展示成果 步骤1:布置任务 教师行为: 明确小报制作的要求和截止时间。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行为: 学生们分组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内容和分工。 步骤2:制作指导 教师行为: 提供资料收集的建议和途径,如图书馆、网络等。 教授版面设计的基本技巧,如色彩搭配、布局安排等。 步骤3:展示与分享 教师行为: 组织一次小报展示会,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和老师来参观。 鼓励学生们上台介绍自己的小报,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学生行为: 学生们兴奋地展示自己的小报,与其他同学交流创作经验。 听取他人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步骤4:反馈与点评 教师行为: 在小报展示会结束后,教师收集观众(包括其他班级的同学和老师)的反馈意见,并进行整理。 回到教室,教师首先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意表达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反馈意见。 接着,教师针对每组小报的具体内容、设计以及文化传承的体现进行点评,指出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聆听教师的点评和反馈意见,记录下对自己小组有帮助的建议。 小组内部进行简短的讨论,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创作活动提供参考。 板块七:总结提升,展望未来 一、课堂总结 教师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元日》诗句的深入赏析、对比阅读的体验以及创意改写的实践。 强调诗词鉴赏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创意表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古诗词的热爱,积极探索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学生行为: 学生们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感受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 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古诗词,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外拓展 教师行为: 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春节诗词进行赏析,并尝试进行创意改写或绘制相关插图。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关于春节文化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提醒学生关注学校或社区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其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记录课外作业的要求,并计划好自己的学习和阅读计划。 表示将积极参与课外拓展活动,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结束语: 教师以满怀期待的目光望向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元日》的陪伴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希望你们能带着这份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继续前行在学习的道路上。愿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用自己的笔触和创意,书写出更多属于你们自己的精彩篇章!”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结束了这堂充满意义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