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童年的音乐《白桦林好地方》教案人音版四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童年的音乐《白桦林好地方》教案人音版四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7-28 19: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桦林好地方》教案
教学对象:四年级
教材分析:歌曲选自四年级下册第4课教唱内容,歌曲的节奏是非常稳定的,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2拍,在教唱歌曲时要注意节奏的稳定,最后以器乐合奏的形式将课程形式内容多样化。我在设计这首歌曲时,加入了奥尔夫乐器和身体打击乐更好的服务于歌曲本身,将学生能够全面的感受歌曲的特色,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奏的魅力,将歌曲原本舒缓的风格加入乐器进行改变,感受音乐的多样化,多变性。
过程与方法:用律动感受乐句,将嗓音打击和身体打击结合为歌曲伴奏,用图谱法更好的演奏乐器。
知识与技能:感受乐句和在学会歌曲第一段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器乐合奏和声势伴奏。
教学重、难点:
歌唱与身体打击和器乐合奏的融合。
教学用具:
低音木琴,中音木琴,高音木琴,高音钢片琴,手鼓,手摇铃,沙蛋,蛙鸣筒,箱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让学生感受风吹来时身体随之摆动,手臂变成了白桦树的枝叶,来了一阵风,手臂向上抬起跟随的是自己的气息。当手臂被风吹起时跟随演唱,发出哼鸣声6 - -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X X
DONG DA DA
DONG: 挥起手臂
DADA: 拍打大腿 (演奏时提醒力度,自如的,气息跟着一起进行。)
二:新课教学
(1)区分乐句----通过四个方向的律动感受乐句的终止感
x
听音乐,第一段与第二段老师引导,带三段时学生自主律动。根据四个乐句分成4分小组,进行接下来的内容。
嗓音打击为歌曲伴奏
DONG--跺脚 KA----拍手 SHASHA SHASHA
嗓音 X X X X X X X X
拍手 0 0 X - 0 0 X -
跺脚 X - 0 0 X - 0 0
为之后的打击乐器演奏做铺垫。
演唱歌曲-----通过律动解决歌唱中的难点。
借助导入时手臂挥动的律动,帮助每一小节第一个词的发音,声音的状态,吸气的状态都要和挥动手臂的感觉一致,是立体的,口腔打开,保持气息与声音一致。
处理减弱上的重音记号------挥小拳,轻轻地但又很有力量的演唱。
最后四小节节奏的持续------ X - X - X - X -
腿 腿 臀 腿
身体打击伴奏
嗓音打击的模仿。
第1条(第一组)BONG CI CI CI CI CI KA ---腿部节奏
第2 条(第二组)bong ka bong ka bong ka bong
----bong(腿)ka(手)
(第三组)bong ka di bong ka di bong
--bong(腿)ka(手)di(捻指)
第4条(第四组)BONG CI BONG CI BONG CI
(腿部节奏) bong bong ka bong bong bong ka bong
每一组主要学习本组节奏练习。
器乐合奏----音条乐器的学习。
第一组:演奏音条乐器。 (绿色)代表A和弦
(低音木琴)
(红色)代表C和弦
(蓝色)代表G和弦
(通过演奏腿部的联系,过度到音条乐器。)
第二组:(中音木琴)
X X X –
DONG DONG KA
DONG—拍腿 KA –拍手
第三、四组:(高音木琴、高音钢片琴)对答式演奏
圆圈代表:高音木琴
正方形代表:高音钢片琴
(每个音条乐器都有颜色标识)
打击类乐器:
沙球 X X X X X X X X
摇铃 0 0 X - 0 0 X -
手鼓 X - 0 0 X - 0 0
展示部分:
第一遍:只有乐器演奏。
第二遍:人声+器乐演奏
第三遍:人声+器乐演奏+身体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