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百年党史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其中包括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下图②处的事件为(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2.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立经济特区后,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该材料描述的城市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4.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5.以下从左至右所列四个城市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这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6.下表是我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表(亿元),其中2000—2010年间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6年
产值 3678.7 18667.8 100280.1 401512.8 744127.2
A.发展乡镇企业 B.建立市场经济 C.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梦的推动
7.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中共十二大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三大
8.下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将和发展的示意图,①②处正确的是( )
A.①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
B.①邓小平理论②毛泽东思想
C.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①马克思主义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流行词汇的变化标志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下列词汇属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是( )
A.当家做主 B.人民公社好 C.包产到户 D.中国梦
10.某兴趣小组在项目式学习中,收集了有关“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特别行政区”的资料。据此,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应是( )
A.优秀文化传承 B.祖国和平统一 C.经济体制改革 D.民族关系发展
11.请为下面三幅图片确定一个主题( )
A.两岸民间团体交往的开始 B.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见
C.对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D.两岸关系历史性的进展
12.一手史料是相对可信的史料。如果研究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优先选用的是( )
A.电影《大江大河》 B.小说《平凡的世界》
C.漫画“承包拉富” D.照片“领取合同书”
13.某军事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图片展。请根据图片选择最恰当的一条标语( )
图一“辽宁号”航母图二运-20大飞机图三核潜艇图四战略导弹
A.90年磨砺利剑出科技强军换新颜 B.90年英雄辈出长征精神永远传承
C.90年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服务人民 D.90年披荆斩棘本色不改为国为民
14.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因病去世,一代巨星陨落。他曾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 )
A.发现青蒿素 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发现罗红霉素 D.推动玉米高产
15.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二、材料题
16.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诸多具有开创性的政治实践和理论创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诠释了不同于西式民主的中国式民主政治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纲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共同纲领》(1949年)
【当家作主】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文献
【民族团结】
材料三: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材料四: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A向社会主义B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下册
(1)写出材料一中的法律文件是在哪次会议确立的?并写出该会议确立的有利于今天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政治制度?
(2)依据所学写出材料二中法律文献的名称?并写出这部法律文献确立的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列举我国建立的自治区一例。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回答出A、B处的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政治制度确立的共同作用?(一点即可)
1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其历程波澜壮阔,其成就世人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照片中的历史】
图一: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图二:鞍山大型轧钢厂 图三: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数据中的历史】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文字中的历史】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入年下册
(1)上面几幅图片各自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和形势变化而不断探索与实践,推动中国不断发展进步。依次写出这些事件。并任选一个事件简述其历史意义。
(2)上表反映了农民收入的什么现象?这一变化得益于哪一措施?
(3)上面文字材料中的重大举措最能体现新发展理念中的哪两个理念?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8.实力是外交的基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折射时代变迁,彰显中国智慧。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C外交政策。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的讲话(节选),1953年12月31日
材料三:
图1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开始 图2万隆会议时期的周恩来 图3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 图4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
(1)结合所学答出材料一C处的内容。
(2)材料二中的内容可归纳为我国的外交原则是。
(3)将上述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
图____________→图____________→图____________→图____________。
(4)依据所学,回答出材料三的图2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图3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后,使中美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
19.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和推动我们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
(1)阅读材料,填写卡片
图一 卡片一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 卡片二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内涵: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等精神
图三 卡片三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弘扬这些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实现了当家作主,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1921年7月,排除A项;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为国内建设提供了和平的环境,排除C项;1956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1978年12月”,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C项正确;中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的时间是1957年底,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均与图片中的“1978年”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其中深圳特区的发展尤为瞩目,由过去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深圳速度”,更被誉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人称之为“一夜崛起之城”,A项正确;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但是与“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不符,排除B项;汕头是第一批经济特区,但是与“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不符,排除C项;厦门虽然是经济特区,但原来并非边陲小镇,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和物资短缺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社会物资日益丰富,购物票退出历史舞台,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D项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发生与各种票证出现之前,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时代发生于各种票证出现之前,排除B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是使用票证的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属于经济特区。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青岛属于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镇江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东南亚国家联盟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兰州属于内地。题干从左至右所列四个城市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故B符合题意;深圳属于经济特区,排除AD;青岛属于沿海开放城市,排除C。故选B。
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C项正确;发展乡镇企业是1978年以后的政策,排除A项;建立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C项正确;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排除A项;中共十二大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排除B项;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②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1921年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D项;毛泽东思想在1945年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因此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梦成为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的流行词汇,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是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排除A项;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运动,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将其设置为特别行政区,因此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对应的研究主题是祖国和平统一,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涉及优秀文化传承,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阐释民族关系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进入21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取得进展,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属于两岸友好发展的史实。可见,三幅图片都反映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进展,D项正确;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这是两岸领导人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这与民间团体交往无关,排除A项;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这是两岸领导人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与胡锦涛回见连战无关,排除B项;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与“对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一般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D项属于一手史料,如果研究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优先选用,D项符合题意;选项ABC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四幅图片“辽宁号航母、运-20大飞机、核潜艇、战略导弹”。可知,图片内容都属于国防科技领域的军事装备,它们反映了“90年磨砺利剑出科技强军换新颜”,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科技强军,未涉及长征精神,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科技强军,未体现传承红色服务人民,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科技强军,未阐述本色不改为国为民,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项正确;发现青蒿素的是屠呦呦,排除A项;发现罗红霉素和推动玉米高产不是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排除C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直播带货”,直播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活动,表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销售渠道单一,物资,市场监管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C项。
16.答案:(1)会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法律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举例:内蒙古自治区。
(4)A:私有制;B:公有制。
(5)共同作用: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新增小题
解析:(1)会议: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书本知识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法律名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地位: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所以,这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举例: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建立的自治区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
(4)依据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A:私有制;B:公有制。
(5)共同作用:依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确立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7.答案:(1)事件:土地改革;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现象: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不断增长。
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理念:开放和协调。
(4)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图二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基础,建成了鞍山大型轧钢厂等重工业;图三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7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不断增长。
措施: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总产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理念:依据所学可知,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所以,“一带一路”重大举措最能体现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和协调理念。
(4)认识:综合上述材料,我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等(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图2图4图3图1
(4)方针:求同存异;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C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答出材料一C处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材料二中的内容可归纳为我国的外交原则是,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根据材料三“图1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开始、图2万隆会议时期的周恩来、图3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图4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将上述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结合所学可知,2017年5月,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开始;1955年万隆会议时期的周恩来;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为图2图4图3图1
(4)根据材料三的图2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图3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后,使中美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答案:(1)图一人物:黄继光;精神内涵:不怕牺牲、爱国主义精神。
图二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人物:王进喜。
图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人物:钱学森;精神内涵:自力更生、科技创新、不怕困难等精神。
(2)民族精神: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感受和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勤奋努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民族精神;积极宣传民族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图一卡片一:依据所学可知,黄继光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他体现了抗美援朝精神;精神内涵是不怕牺牲、爱国主义精神。
图二卡片二:依据所学可知,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他表现出来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其精神内涵是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等精神。
图三卡片三:依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故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代表人物是:钱学森;精神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2)民族精神: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感受和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勤奋努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民族精神;积极宣传民族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