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后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后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9 07:5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威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2.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  )
A.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
B.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
C.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
D.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3.1997年,69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这一协定的签署(  )
①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②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建成
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促进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19世纪末,西方三大通讯社签署“联盟条约”,规定其活动范围与各国势力范围一致;二战后,路透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和法新社四分天下,美国官员曾说:“信息时代要像英国一度在海上居支配地位那样支配电波。”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引领电讯事业发展
B.西方媒体掌控世界话语权
C.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D.媒体活动受政治意图影响
5.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大飞跃,它还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大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阶级结构发生变化,阶级对立冲突加剧
B.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工人生活全面改善
C.国家实力迅速增长,政府权力日益加强
D.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民主制度普遍受挫
6.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八馆学生“按等给予膏火薪水。……疑习洋文者,月给膏火三两,俟学有成效,选拔前馆,月给膏火六两;越数年课业颇有进益,则增至十两;更择其优长者举充副教习,月给薪水十五两。”当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清政府重视教育 B.新学在中国极其困难
C.官办学堂待遇更好 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
7.如果为图X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8.1864年,李鸿章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完全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B.完全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确实的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D.开始了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9.如图
以上是1876年京师同文馆的一份课程计划表。该课程计划表明京师同文馆(  )
A.实现了中西文明的有效融合
B.拓展了洋务运动的业务范围
C.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
D.是“中体西用”的突出体现
10.“大雾弥漫。大雾遮盖了流淌于排排轮船和肮脏的污染水源之间的泰晤士河。大雾笼罩着埃塞克斯郡的沼泽与肯特郡的高地。……”文中情境发生于(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B.大革命时期的法国
C.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D.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11.演讲是时代的见证。表的演讲内容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是(  )
演讲者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卡尔 马克思 1848年、比利时 “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费雷德利克 道格拉斯 1854年、美国 “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论奴隶制度》)
苏瑞 安东尼 1860年、美国 “难道女人不是人吗?”(《一个女性的选举权》)
A.理性主义 B.浪漫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12.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
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
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威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答案】C
2.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  )
A.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
B.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
C.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
D.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答案】D
3.1997年,69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这一协定的签署(  )
①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②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建成
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促进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4.19世纪末,西方三大通讯社签署“联盟条约”,规定其活动范围与各国势力范围一致;二战后,路透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和法新社四分天下,美国官员曾说:“信息时代要像英国一度在海上居支配地位那样支配电波。”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引领电讯事业发展
B.西方媒体掌控世界话语权
C.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D.媒体活动受政治意图影响
【答案】D
5.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大飞跃,它还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大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阶级结构发生变化,阶级对立冲突加剧
B.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工人生活全面改善
C.国家实力迅速增长,政府权力日益加强
D.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民主制度普遍受挫
【答案】A
6.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八馆学生“按等给予膏火薪水。……疑习洋文者,月给膏火三两,俟学有成效,选拔前馆,月给膏火六两;越数年课业颇有进益,则增至十两;更择其优长者举充副教习,月给薪水十五两。”当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清政府重视教育 B.新学在中国极其困难
C.官办学堂待遇更好 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
【答案】B
7.如果为图X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答案】B
8.1864年,李鸿章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完全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B.完全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确实的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D.开始了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答案】D
9.如图
以上是1876年京师同文馆的一份课程计划表。该课程计划表明京师同文馆(  )
A.实现了中西文明的有效融合
B.拓展了洋务运动的业务范围
C.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
D.是“中体西用”的突出体现
【答案】D
10.“大雾弥漫。大雾遮盖了流淌于排排轮船和肮脏的污染水源之间的泰晤士河。大雾笼罩着埃塞克斯郡的沼泽与肯特郡的高地。……”文中情境发生于(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B.大革命时期的法国
C.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D.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答案】C
11.演讲是时代的见证。表的演讲内容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是(  )
演讲者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卡尔 马克思 1848年、比利时 “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费雷德利克 道格拉斯 1854年、美国 “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论奴隶制度》)
苏瑞 安东尼 1860年、美国 “难道女人不是人吗?”(《一个女性的选举权》)
A.理性主义 B.浪漫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C
12.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
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
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冲破和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
(2)是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之地;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较好;有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富分化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