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9 07: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4.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5.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7.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8.马可 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9.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10.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1.原始社会后期,在交换的基础上,商业贸易得以产生,这充分说明 (  )
A.商业贸易是原始社会自然分工的产物
B.商业贸易是伴随产品剩余而出现的
C.商业贸易的发展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结果
D.伴随交换的出现产生了商业贸易
12.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二、综合题
1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3.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B
4.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答案】B
5.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6.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C
7.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8.马可 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答案】A
9.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答案】C
10.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B
11.原始社会后期,在交换的基础上,商业贸易得以产生,这充分说明 (  )
A.商业贸易是原始社会自然分工的产物
B.商业贸易是伴随产品剩余而出现的
C.商业贸易的发展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结果
D.伴随交换的出现产生了商业贸易
答案:C
12.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答案:B
二、综合题
1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