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9 07:5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2.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大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妨碍国家货币治罪条例》等法律。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制建设(  )
A.注意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B.初步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C.开始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
D.侧重于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3.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它体现了(  )
A.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公民人身权利得到保障
C.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立
D.与国际实现接轨的趋势
4.如图是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对当时全国精神风貌的诠释正确的是(  )
A.竞争意识、开拓精神 B.艰苦奋斗、无私米献
C.积极向上、唯利是图 D.崇德向善、积极进取
5.习近平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指的是(  )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
B.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6.“真正政治意义在于改革,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重新构建社会与政治、经济秩序,并且首次宣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高全喜教授评论的这部法律文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是(  )
A.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8.1956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员有义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特别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材料体现出八二宪法制定的关键原则是(  )
A.社会主义 B.人民民主 C.党在法下 D.党政分开
9.“文革”后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表明(  )
A.要建设“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
B.要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要营造“执法必严”的执法氛围
D.要增强“违法必究”的法制观念
10.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基础
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
C.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法律保障
D.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方针
11.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 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 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据此可知,这次会议强调(  )
A.法治建设   B.司法独立
C.人人平等 D.人民民主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民法起草,至1956年12月完成民法草案。立法工作后因政治运动而中断。1962年,开始第二次民法起草。至1964年7月完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这次民法典起草,因1964年开始的“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
材料二 1979年,我国开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2.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大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妨碍国家货币治罪条例》等法律。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制建设(  )
A.注意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B.初步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C.开始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
D.侧重于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D
3.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它体现了(  )
A.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公民人身权利得到保障
C.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立
D.与国际实现接轨的趋势
【答案】A
4.如图是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对当时全国精神风貌的诠释正确的是(  )
A.竞争意识、开拓精神 B.艰苦奋斗、无私米献
C.积极向上、唯利是图 D.崇德向善、积极进取
【答案】B
5.习近平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指的是(  )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
B.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答案】D
6.“真正政治意义在于改革,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重新构建社会与政治、经济秩序,并且首次宣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高全喜教授评论的这部法律文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是(  )
A.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B
8.1956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员有义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特别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材料体现出八二宪法制定的关键原则是(  )
A.社会主义 B.人民民主 C.党在法下 D.党政分开
【答案】D
9.“文革”后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表明(  )
A.要建设“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
B.要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要营造“执法必严”的执法氛围
D.要增强“违法必究”的法制观念
【答案】A
10.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基础
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
C.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法律保障
D.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方针
【答案】C
11.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 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 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答案】D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据此可知,这次会议强调(  )
A.法治建设   B.司法独立
C.人人平等 D.人民民主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民法起草,至1956年12月完成民法草案。立法工作后因政治运动而中断。1962年,开始第二次民法起草。至1964年7月完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这次民法典起草,因1964年开始的“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
材料二 1979年,我国开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民法典,201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法典制定进程加快,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