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9 08: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如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
A.中国开始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国摆脱了阶级斗争为中心道路
D.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
2.如图为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84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D.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拉大
3.下丧表为新中国建立后三个不同年份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1949 1978 2008
城镇人口(%) 10.6 17.9 45.7
乡村人口(%) 89.4 82.1 54.3
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B.经济发展导致人口不断增加
C.经济体制变革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D.农村人口大量流入沿海城市
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
5.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中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6.“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段话出自(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C.《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7.到2009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这说明(  )
A.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B.市场秩序日益得到了规范
C.政府已经无能力干预市场
D.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主导
8.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9.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作为开放龙头的是(  )
A.上海浦东 B.江西九江 C.湖北武汉 D.四川宜宾
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
A.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确立了符合国情与时代要求的指导方针
D.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1.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设立该特区的政策依据是(  )
A.三大改造 B.计划经济 C.对外开放 D.国企改革
12.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桥隧工程(如图所示),于2009年动工建设,2018年10月正式通车。这说明(  )
A.港澳与内地开始实现交通互联
B.“一国两制”有利于国家发展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共识
D.“两岸三地”实现了充分交流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形态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包括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均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孙凤《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个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如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
A.中国开始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国摆脱了阶级斗争为中心道路
D.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
【答案】D
2.如图为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84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D.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拉大
【答案】C
3.下丧表为新中国建立后三个不同年份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1949 1978 2008
城镇人口(%) 10.6 17.9 45.7
乡村人口(%) 89.4 82.1 54.3
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B.经济发展导致人口不断增加
C.经济体制变革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D.农村人口大量流入沿海城市
【答案】C
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
【答案】C
5.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中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答案】C
6.“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段话出自(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C.《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答案】B
7.到2009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这说明(  )
A.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B.市场秩序日益得到了规范
C.政府已经无能力干预市场
D.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主导
【答案】A
8.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答案】B
9.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作为开放龙头的是(  )
A.上海浦东 B.江西九江 C.湖北武汉 D.四川宜宾
【答案】A
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
A.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确立了符合国情与时代要求的指导方针
D.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答案】C
11.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设立该特区的政策依据是(  )
A.三大改造 B.计划经济 C.对外开放 D.国企改革
【答案】C
12.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桥隧工程(如图所示),于2009年动工建设,2018年10月正式通车。这说明(  )
A.港澳与内地开始实现交通互联
B.“一国两制”有利于国家发展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共识
D.“两岸三地”实现了充分交流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形态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包括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均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孙凤《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个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变革之中。
论述: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渐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结构逐渐建立起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的逐渐普及,使社会流动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贫富差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家庭结构、分工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这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社会转型,这些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 挑战。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