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测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测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9 08: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蓬勃发展,据如图可知(  )
A.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B.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
C.小说是明清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
D.市民阶层阅读小说侧重于曲艺传播
2.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B.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C.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D.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3.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
4.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C.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材料的观点是(  )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权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6.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此举旨在(  )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 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
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7.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8.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
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9.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映了(  )
A.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B.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10.1682年清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这反映了(  )
A.清朝统治腐朽缺乏战略眼光
B.统治者缺乏国家主权观念
C.台湾不具有经济发展价值
D.国力削弱,力不能及
11.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
C.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
D.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
12.清军机处设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诰诫巨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等机密事项,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密封,交兵部捷报处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官员个人。此举(  )
A.强化了君主对官僚机构控制
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C.实现了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
D.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官员对王阳明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王阳明回答说:“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 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闲,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有学生就程、朱《大学》注与王学的差异向王阳明提问,他回答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材料二 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他又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他还说:“大抵圣言切实有用,不是空头,基如说者,则安用圣言为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践《实心实学
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以王阳明、李贽、黄宗羲为个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基本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4分)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蓬勃发展,据如图可知(  )
A.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B.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
C.小说是明清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
D.市民阶层阅读小说侧重于曲艺传播
【答案】B
2.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B.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C.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D.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答案】C
3.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
【答案】A
4.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C.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C
5.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材料的观点是(  )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权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答案】B
6.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此举旨在(  )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 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
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答案】A
7.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答案】D
8.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
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答案】A
9.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映了(  )
A.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B.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A
10.1682年清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这反映了(  )
A.清朝统治腐朽缺乏战略眼光
B.统治者缺乏国家主权观念
C.台湾不具有经济发展价值
D.国力削弱,力不能及
【答案】B
11.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
C.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
D.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
【答案】A
12.清军机处设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诰诫巨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等机密事项,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密封,交兵部捷报处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官员个人。此举(  )
A.强化了君主对官僚机构控制
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C.实现了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
D.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官员对王阳明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王阳明回答说:“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 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闲,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有学生就程、朱《大学》注与王学的差异向王阳明提问,他回答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材料二 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他又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他还说:“大抵圣言切实有用,不是空头,基如说者,则安用圣言为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践《实心实学
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以王阳明、李贽、黄宗羲为个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基本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1)基本观点:反对脱离现实空谈学术,主张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治学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能迷信权威。
(2)积极意义:李贽提出童心说,反对把孔子言论作为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3)相同之处: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都反对封建权威;都主张经世致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