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记载,五代十国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朱温(后梁)是唐宣武节度使,石敬瑭(后晋)是后唐河东节度使,钱镠(吴越)是唐镇海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节度使往往集军权、行政权于一身 D.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唐天宝年间10镇节度使加其他边镇兵力多达49万人,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8万。这些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 B.人口下降现象严重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下图是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展现了松赞干布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想要求娶文成公主的场景。该图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通过互派使者杜绝了民族矛盾
B.采用战争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
C.经济交流是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的唯一途径
D.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吸引力
4.“关”是古时在交通要道或险要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下图为唐初各道关防数量统计据此判断,唐初设立关防着眼于( )
A.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B.威慑地方割据势力
C.保障国家中心安全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5.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据此可知( )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 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6.中唐诗人王建(765—830年)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平时日,犹是笙歌彻晓闻。”这反映出当时( )
A.贸易活动受政府管控 B.民间文娱场所开始出现
C.夜间集市贸易的活跃 D.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7.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8.唐朝为保证正常的商业贸易往来,稽查行旅,防止逃避赋役、拐卖人口等,实行严格的过所制度。据此可知,过所制度的实施( )
石典染过所文书
A.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便利了人口自由流动
C.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 D.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9.下图为西汉到宋初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图中③阶段人口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
A.统治政策调整 B.经济重心南移
C.大一统的推动 D.土地资源危机
10.对下表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宦官 从 与宦官关系 所任职位及任期
田令孜 陈敬暄 田令孜亲兄 西川节度使(880-881年)
王建 田令孜养子 水平节度使(888-831年) 西川节度使(891-907年)
韩建 田令孜养子 镇国节度使(896-901年)
李茂贞 田令孜养子 武定节度使(887年) 风雨、沈右节度提(887-907年)
杨复光 杨守亮 杨复光养子 金商节度使(886-887年)
杨守家 杨复光养子 金肖节度使(887年)
A.宦官把持了中央的军权 B.黄巢起义后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C.唐朝面临严峻统治危机 D.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11.743年,唐玄宗颁布敕令,规定了对西北边境诸关塞严加检查的“诸禁物”(见表)。这说明当时( )
兵器类 铠甲、弩弓等 牲畜类 马、余畜(牛、驴、骡、驼)
绢布类 锦、陵、罗、毂、绵、绢、丝、布等 珍宝类 犀牛尾、真珠等
金属类 金、银、铁等 — —
A.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B.藩镇割据局面加剧
C.经济交流受到政治影响 D.民族歧视政策影响深刻
12.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民众不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户口不呈送户部。这些做法( )
A.造成了分裂局面的出现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C.折射出治理体系的混乱 D.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稳定
13.《通典》记载:“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下列可以解释该现象的是( )
A.曲辕犁在全国推广 B.政治相对清明 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D.玉米甘薯引进
14.唐朝建立之后,重视儒学发展。唐太宗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订“五经”,勘正文字,又令孔颖达和颜师古编撰《五经正义》,对五经进行注解,并将《五经正义》作为官私教育的教材。唐太宗此举( )
A.推动了理学走向成熟 B.意在加强儒家正统的地位
C.反映出佛道思想盛行 D.旨在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1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西北各族尊其为“天可汗” B.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C.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二、材料分析题
16.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物资,在唐朝的盛衰荣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零、土地荒芜。为此,唐朝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各级官吏都可能因户口脱漏而被追责。地方官辖区内婚姻及户口增多者,予以嘉奖晋升,反之予以惩戒。《唐律》特别规定:“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一分笞三十……”。政府还不断缩短成丁为国家服役的年限。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政府较好地实现了土地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结果“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频至半检……”。关中地区久有“天府之国”的称号,但随着社会发展。“关中之地不能充分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需通过隋唐运河调运各地粮食入关中。安史之乱后,从关中至整个黄河中下游“人坦断绝。千里箭条”。同时为成饭藩镇,唐朝军队扩张到了“兵额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一兵”的地步。这又导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匮户的频繁发生.朝廷只得将供应军粮的任务转向地方。“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蜴等,并于本路自供”。黄梁起义平定后,朝廷与淮南节度使闹翻。东南地区基本处于独立状尚,唐朝廷就只能重着关中的赋税苟延残喘。907年,唐亡。
——摘编自《唐朝粮食问题研究》等材料二 唐天宝八年(749年)各道仓粮数(单位:万石)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土地与劳动力结合”的角度来说明唐朝前期是如何促进粮食生产的?
(2)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亡于粮食危机”,据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唐的宋州·宋州的隋唐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典籍中记载汴宋地区岁贡
州郡 《通典》 《元和郡县图志》 《唐六典》
汴州陈留郡 绢二十匹 绢二十匹 绢
宋州睢阳郡 绢十匹 绢十匹 绢
——戚文闯《论隋唐大运河对汴宋地区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产绢之地甚多,但列为一等的就只有宋、毫两州。
——《唐六典》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伴天下,主客多欢娱。
——杜甫《遣怀》
1996年,在永城侯岭隋唐运河故道内发现一艘唐代木船和一批唐代遗物。木船为货船,长约25米,分为33个船舱,出土遗物67件。后来陆续征集到了一批隋唐运河故道内出土的遗物,包括定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十几个窑系的瓷器。2007年7月,商丘市文物局对隋唐运河商丘段开展考古勘探调查工作,探明商丘段全长199.7公里,河床宽约50至150米余。
——郑清森《隋唐运河商丘段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及历史风貌》
(1)隋唐时的宋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2)材料二能否可用来作为佐证宋州在唐代全国的经济地位重要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3)材料三对我们了解宋州在隋唐时代中的地位有什么帮助?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A
6.C
7.D
8.C
9.C
10.C
11.C
12.B
13.B
14.D
15.A
16.(1)制定严格的户籍制度;以户籍人口的增减作为官员升迁与否的依据;以法律保障土地的耕作;缩减劳役保障农业生产;采用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实行均田制。
(2)说明:一方面,安史之乱后,北方动乱,农业生产受到阻碍,呈现萧条之态,同时,北方藩镇割据,唐朝政府无法有限掌握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再加上军队扩张对民众的横征暴敛导致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北方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南方,农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逐渐不再服从唐政府的管辖,不再供应朝廷的粮食。所以说唐朝亡于粮食危机。
17.(1)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城市;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
(2)不能。材料信息只能证明宋州丝织业发达,无法体现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也不能与其他地区作比较。
(3)《唐六典》是正史的记载,史料价值较高;杜甫的诗属于文学作品,能够从侧面反映运河对宋州经济的影响,但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能够真实反映宋州段运河的规模和商业发展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