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指出,中原早期冶金术很可能来自西亚、中亚一带。但从二里头时期开始,华夏民族就发明了陶范浇筑、分范合铸的青铜铸造技术,并广泛应用于青铜礼器的制作,创造出了世界上最辉煌的青铜文明。这表明( )
A. 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
C. 丝绸之路推动中国进步 D. 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
2. 《秦律杂抄》记载,士兵战场上宁死不屈,应将爵位授予死者的儿子。如果后来发现该人未死,事迹是编造出来的,就应剥夺其儿子的爵位,并且惩罚同伍的人,而哪个未死的士兵回来后,则要处以“隶臣”的严厉处罚。以上措施( )
A. 说明秦国基层管理严密 B. 反映秦国社会等级森严
C. 有利于秦国加快统一进程 D. 折射秦国赋税徭役沉重
3. 汉光武帝即位后,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以“柔道”治天下,此后逐渐形成“东汉尚名节”之士风。这主要因为( )
A. 股肱之臣推动 B.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C. 光武帝泛爱容众 D. 东汉初年国力不振
4. 玄奘于627年(一说629年)自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经中亚进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学习。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后将其中的75部共1335卷译为汉语,这些佛经中的许多内容在印度已经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这说明( )
A. 翻译经典促进了佛教复兴 B. 古代中国对印度影响大
C. 商路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 D. 中印之间佛教交流频繁
5. 由于饮茶习俗的普遍化,金朝每年需从宋购得大批食茶。金朝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岁不下百万。这表明当时宋金边贸( )
A. 宋金实现自由贸易 B. 饮茶成为生活时尚
C. 官营贸易成为主导 D. 经济交流数额巨大
6. 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 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 B. 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 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 D. 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7. 在晚清华侨视学政策的推动下,菲律宾、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美国、加拿大等地先后出现了以“中华”命名的新式学堂,这些中华学堂不仅开设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经学、格致、图画、音乐、诗歌、刺绣、体育、字课、书札等科目,而且教学采用“官音”。可见,华侨教育( )
A. 增强文化认同 B. 培养治国良才 C. 率先抛弃科举 D. 根除反清思想
8. 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中说:“与土棉工业有关的一个最奇怪的现象是,和其他农产品相比,原棉价格高昂。”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中国自然经济无变化
C. 战争导致交通运输瘫痪 D. 洋布已失去中国市场
9. 1934年3月,苏区各级机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节省运动竞赛,党校学生、瑞金县的同志也每人每日减少二两米伙食费。“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已成为苏区军民的自觉行动。这说明( )
A. 苏区的各项物资极度缺乏 B. 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
C. 反围剿斗争取得阶段胜利 D. 节省资源成为军民的共识
10. 如图为1949—1957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增长情况,该数据可用来研究( )
A. 过渡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 一五计划使工业农业比例失调
C. 八字方针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
11. 2019年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成立。2021年,该中心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展文化遗产价值整体挖掘与保护研究,在文物保护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全面突破。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科技发展了文化遗产内涵 B. 全球化需要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
C.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并重 D. 合理利用是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
12. 雅典法律规定,在土地交易中,在转让土地后的60天内,必须以书面形式向执政官报告,执政官将公告该交易行为,在法定期限之内,任何人均可以就该土地的所有权、抵押权等事项提出异议。这说明雅典( )
A. 崇尚契约精神 B. 维护交易秩序 C. 人文精神淡化 D. 法律程序完备
13. 中世纪的欧洲,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这一现象( )
A. 强化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 加强了欧洲的庄园经济
C. 有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 D. 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14. 亚马逊丛林里的狂欢节——“博伊蹦巴”,最早是由近代西欧移民带入巴西的,后来加入了原住民族文化因素,并结合了亚马逊流域的传说,逐渐发展成为吸引着世界各国游客的节日。这说明( )
A. 艺术创造打破各洲隔阂 B. 美洲较好保存欧洲文化
C 欧洲包容对待非洲文化 D. 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
15. 如图为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的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 奴隶贸易利润的刺激 B. 经济危机的影响
C.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 工业革命的推动
16. 阿根廷《号角报》上曾刊登过一幅名为《网络时代的尴尬》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 阿根廷全民进入网络时代 B. 民众因互联网发展脱贫致富
C. 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善民生 D. 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后汉书》
材料二 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
——《太平御览》
材料三 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材料四 针对春秋决狱,吕思勉认为“汉人每有援经义以折狱的。现代的人都以为奇谈,其实这不过是广泛的应用习惯。当时儒家盛行,儒家的学说自然要被应用到法律上去了。”于语和、尚绪芝认为“汉代的统治者之所以倡导‘春秋决狱’,是因为‘春秋决狱’可以抛开法律法令而以儒家经典特别是以《春秋》所表达的观点作为判案的根据,便于统治者根据需要作出各种解释。”封志晔则认为“否定‘春秋决狱’不合理,忽视了它内在的深远而巨大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朱宏才《“春秋决狱”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春秋决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在妇女夫死改嫁的现象上董仲舒和理学家的不同态度。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春秋决狱”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中共一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而1922年中共二大则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具体办法。
——摘编自《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材料二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提出,不论什么人、什么派别、什么武装队伍、什么阶级,只要反日反蒋,都应该联合起来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革命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这就是党的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摘编自《张闻天文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在实行共同纲领、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密切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为着稳步地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统一战线工作的历程和经验》
材料四 在新时期,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摘自《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二大首次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四、分别概括三个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并简述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现实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摘自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世界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对美进出口贸易量表
年度 英国出口到美国的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占英国总出口额的比例单位:%) 英国从美国进口的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占英国总进口的比例(单位:%)
1830 6.1 16.1
1860 22 16.2 45 21.3
1890 32 12.1 97 23.0
1910 31 7.2 118 17.4
材料二 美对英进出口贸易量表
年度 美国出口到英国的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占美国总出口额的比例(单位:%) 美国从英国进口的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占美国总进口的比例(单位:%)
1830 26 35.6 24 34.3
1860 169 49.4 138 38.3
1890 448 50.2 186 23.0
1900 534 36.8 160 18.1
1910 506 28.1 271 17.0
——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
材料三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力量的迅速崛起使欧洲国家产生了“美国威胁论”的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多次在英美外交纠纷中主动向美国让步。处于崛起过程中的美国虽然也曾卷入战争,但更多的是回避与列强迎头相撞,特别是对当时的霸权国家英国,美国一边表现出友好的一面,一边把实现本国的利益摆在首位。正是这种应对英国的策略,使美国增强了国际影响,并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走向全球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大国。
——摘编自李维永《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崛起过程中对英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双边贸易的特点并分析两国经济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两国政策的相互调整产生的影响,并简要说明你对大国关系变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C D C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52分。
17. (1)特点:以儒家的经典尤其是《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依据,来定罪量刑;礼法结合;在当时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以春秋经义决狱也是司法审判上的一种补充。
(2)不同态度:董仲舒认为妇女可以在夫死后改嫁;理学家认为妇女夫死改嫁违反三纲五常儒家礼法,持反对态度。
(3)简评:“春秋决狱”在古代中国的出现是因为儒学的盛行;体现了古代中国礼法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儒家伦理作用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对中国古代法律内容和司法原则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法制和道德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18. (1)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力量弱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复杂,革命任务艰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推动;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2)历史任务:在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联合一切反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在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巩固新生政权;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意义:有助于凝聚各方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19. 观点: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
论述:世界不同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而使儒学得到发展。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取得一系列重要文化成就。各文明中心对周边区域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多元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0. (1)特点:英美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但其占各自 对外进出 口 总量的比重却呈现出 波动不定、 总体递减的趋势。
分析变化:表现方面,在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英美彼此是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经济关系上的相互依赖程度较低。原因方面,19世纪末以前:美国历史上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发达,美国本土工业发展水平不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实力增强,而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对英国市场的依赖减少;英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
(2)影响:使美国避免了与英国的直接冲突,为美国的崛起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美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为美国走向全球舞台中心奠定了基础。
认识:大国之间应保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实现共同发展;大国关系的变化会受到国际形势和自身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