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铃儿响叮当》教案
一、课时
1课时
二、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经典的圣诞歌曲,旋律欢快、富有节奏感,旨在描绘节日的欢乐气氛。这首歌不仅是每年圣诞季节的标志性曲目,更是孩子们喜爱的歌曲之一。通过轻快的旋律和简单易记的歌词,学生能够在开心的氛围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同时,《铃儿响叮当》在音乐和节奏上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帮助他们培养节奏感和音准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这首歌,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和对自然的热爱,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普遍对音乐充满热情,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音乐知识,能识别单音与和声。这为合唱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尽管部分学生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但对于不同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较好,能够配合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此外,学生们对于节日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一些了解,能够在歌曲学习中积极融入情感。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音乐和情感结合,形成较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增强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培养他们寻找美、欣赏美的能力。
2.艺术表现:鼓励学生在合唱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用不同的情绪去演绎歌曲的内涵,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3.创意实践: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进行再创造,尝试将《铃儿响叮当》进行改编,例如改变节拍,加入新的乐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思维开放性。
4.文化理解:通过对《铃儿响叮当》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圣诞节的文化背景及其在音乐艺术中的表现,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感受《铃儿响叮当》的音乐意境,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情绪进行生动演唱,体会音乐中的快乐氛围。
进行A部分的合唱训练,注重声部之间的配合与和声的处理。
2.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歌曲的赏析与合唱艺术处理有效结合,确保学生在技术与情感表达上都能得到提升。
A部分合唱的准确性和音准控制,尤其是在不同声部之间的和声默契,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考虑。
六、教学方法
1.听觉感知法:通过反复聆听《铃儿响叮当》,培养学生对旋律和节奏的敏感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的节奏特点。
2.实践演唱法:分小组进行交替演唱,通过实践练习提升合唱水平,帮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练习,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意识,同时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七、教具准备
歌谱(旋律谱)
多媒体课件,包括视频和音频材料
钢琴用于伴奏
小提琴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入:首先,教师与学生互动,问学生最吸引他们的节日元素,比如礼物、树、食物等,激发他们对圣诞文化的好奇心与热情。
2.创新情境:教师通过设定“极地特快”号的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到北极的寒冷和圣诞的温暖,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以想象的方式走进圣诞节的美好情境。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模仿火车汽笛声:教师带领学生用声音模仿火车汽笛声,采用“WU”的发声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创造与表达能力,让他们感受声音的连贯性。
模拟火车行驶的声音:教师通过“HUCI”的演唱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气息的运用和声音的力度变化,同时感受火车行驶时的节奏感。
(二)探究
模拟雪橇铃声:教师引导学生分声部练习发出雪橇铃声,让他们亲自感受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体会合唱的美感和和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逐渐明白音乐是如何通过声音的交织而形成的。
讨论声音联想: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联想到与圣诞节相关的声音,如马鞭声和马蹄声等。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思维,使他们对节日的情感更加深刻。
(三)示范
教师范唱《铃儿响叮当》: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引导学生注意节拍、旋律的起伏和情绪表达,帮助学生在心中构建音乐的整体印象。
分组视唱:教师分小组进行A部分和B部分的旋律学习,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准和音色的变化。
环节三:巩固延伸
完整演唱全曲,让每个学生在合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鼓励他们用情感唱出歌曲。教师在此环节中重点关注各个声部的配合和和声的处理,提升整体表现的协调性。
通过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志向卡的书写,把自己的志向与音乐结合,思考个人目标与音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未来展望和创造力。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不仅掌握了《铃儿响叮当》,还在合唱中体验了音乐的乐趣和节日的气氛。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所感受到的音乐之美,加深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作业:回家尝试将这首二拍子的歌曲改成三拍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改编,鼓励他们在改编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创意。同时,请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写成一份简短的报告,分享在下节课上。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氛围,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步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音乐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声音探索,提升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巩固延伸环节:通过创意活动,使学生能够将音乐与个人情感目标结合,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共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十一、板书设计
主题:《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十二、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铃儿响叮当》,大部分学生表现积极,能够参与到演唱与讨论中。然而,在合唱部分,部分学生的声音控制和音准仍需加强。在下一次教学中,我计划加入更多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部,并更好地处理合唱中的和声问题。此外,对于文化背景的讨论,建议引入更多相关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他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节日文化。通过在课堂上加强氛围的营造和活动的设计,我期待能够让学生在音乐中不仅感受到乐趣,还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与探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