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6课《编花篮》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6课《编花篮》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7-29 14:4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编花篮》教案
一、课时
本次教学计划分为两课时,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和丰富的音乐内容,让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编花篮》这首歌曲及其相关文化。
二、教材分析
《编花篮》是河南地区的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以其简洁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而深受欢迎。歌曲通过描绘编花篮的过程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教材中不仅包含歌曲的谱例和歌词,还有对音符和演唱技巧的详细分析,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民歌的基本特点、文化背景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与艺术修养。
三、学情分析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之前,考虑到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经验,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的民歌及其文化了解有限,甚至对《编花篮》没有接触过。然而,学生们普遍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音乐表演和欣赏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这使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能力和表现欲,激励他们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对民歌的理解与欣赏。
学生在音乐节奏的掌握上可能有所欠缺,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技巧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挑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示范和充分的练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演唱技巧。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对《花之歌》和《编花篮》的欣赏与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让他们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
2.艺术表现:通过准确演唱《编花篮》,行使对歌唱技巧的运用,提升学生在音乐表演中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激励他们用声音传达内心情感。
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歌曲的演唱,设计舞蹈动作,或为歌曲创作伴奏,以创新的姿态参与到音乐中,提升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4.文化理解:通过对河南民歌文化背景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地方音乐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精确演唱《编花篮》,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运用,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
2.教学难点:
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把握及音旋律的准确定义,尤其是如何在演唱中稳定地使用前倚音和下滑音。
六、教学方法
听赏法: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编花篮》,帮助他们感受不同演唱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与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表演,让学生参与进来,增强互动性,强化学习效果。
示范法:教师通过生动的示范与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演唱技巧与风格,使他们在观看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
七、教具准备
教材中的《编花篮》乐谱和歌词卡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准备乐器卡片(包含木管、铜管、弦乐等乐器的图片与名称),促进学生对乐器知识的认识。
收集与牡丹花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播放《花之歌》为引进入课,音乐响起时,教室里洋溢着花香般的甜美气息,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提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讲解《花之歌》的主题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认识到花在音乐中象征的意义。感悟到这首歌不仅仅是对花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在乐器识别中,教师播放多种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主奏乐器,并使用乐器卡片进行分类和讨论,增强他们对乐器种类的认识与理解。
(二)探究
聆听不同版本的《编花篮》,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版本的特色所传达的情感。通过提问方式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使他们在讨论中深化对民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分组讨论《编花篮》中两段歌词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分析推动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歌词所传递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态度。
(三)示范
教师进行《编花篮》的演唱示范,强调每个细节,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运用,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展示如何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在观看教师示范后,进行跟唱练习,教师给予个别指导,以便及时纠正他们的演唱技巧,确保他们在掌握演唱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歌词赋予的情感深度。
环节三:巩固延伸
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动作的设计,结合《编花篮》的歌曲特点,让每个小组发掘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他们用个人的理解去诠释歌曲。
通过展示牡丹花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在视觉信息的刺激下,激发演唱的热情,最终实现完整、富有感情地演唱《编花篮》。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在课末,教师回顾课程学习的内容,总结《编花篮》的演唱技巧、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强调学习民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感受与体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作业:
每位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民歌,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进行演唱,可以尝试不同的演唱风格或创作一小段舞蹈,并在下节课中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信,感受到音乐的快乐。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音乐的引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参与热情。
(2)探究音乐环节:
在对歌曲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
(3)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实际的表演和创造性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演唱技巧的掌握,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表现欲,鼓励他们用更丰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
十一、板书设计
教学主题:《编花篮》表演
教学目标:
感受音乐之美
掌握演唱技巧
理解文化背景
激发创意表现
教学重点:
演唱《编花篮》
前倚音与下滑音的运用
教学难点:
节奏与旋律的准确把握
十二、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积极性。对于《编花篮》的学习,不仅在演唱技巧上有所提高,还逐步加深了对河南民歌的认知和理解。虽然部分学生在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把握上仍显生疏,但这一现象在反复练习后得到了改善。今后,在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并将文化背景与音乐技巧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