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6课《花之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6课《花之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7-29 14:4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花之歌》教案
一、课时
1课时
二、教材分析
《花之歌》是德国作曲家古斯塔夫·兰格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该作品以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描绘了大自然中花朵的美丽及其生命力。这首曲子以其清新的旋律和生动的节奏,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与思考自然中的花朵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在曲式结构上,《花之歌》采用了主题的回旋,用多次出现的主题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这种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作品,体会音乐的情绪和内涵。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还能增强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音乐一直具备较强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但在深入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可能会缺乏一定的引导。这部分学生通常在音乐理论和实践能力上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情感表达和音乐主题的识别方面,学生仍需通过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来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重点关注音乐的听感、表现和创意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和口头表述来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在音乐学习上实现共同进步。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花之歌》,让学生感受到花朵寄托的美的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2.艺术表现:鼓励学生用肢体语言、模唱等方式来表现不同音乐主题的情感,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3.创意实践: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4.文化理解:向学生介绍西方音乐文化中特定音乐作品的背景与花的象征意义,促使他们认识到不同文化中自然元素的共通性及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和表现乐曲的情绪与意境,探究《花之歌》在表现花朵形象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理解音乐如何与情感连接。
2.教学难点:学生可能在听辨三个主题的顺序上存在困难,因此应通过适当的练习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和表现不同的音乐主题,进而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
六、教学方法
听觉感知法: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花之歌》,让学生体会音乐的情感和主题。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增进他们的音乐素养和交流技巧。
动作表现法: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设计相应的肢体动作,以更形象地表达音乐情感。
示范演奏法:教师亲自演奏乐曲,通过示范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音乐主题。
七、教具准备
课件:包含乐曲背景资料、花的相关图片、乐谱的简图。
钢琴或电子琴:用于展示乐曲并进行现场演示。
录音设备:可以播放不同版本的《花之歌》,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黑板及记号笔:用于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要点,帮助总结课堂内容。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2.谜语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谜语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增进他们对花的兴趣。接着通过询问“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不同花朵的喜爱及其原因。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播放课件,赏花:教师展示一系列花的美丽图片,营造出赏花的情景,同时播放《花之歌》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进入感知的状态。伴随着音乐,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花海中”,鼓励他们用心去聆听乐曲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谈话体会赏花心情:借助音乐与花的结合,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这一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在听音乐时想起了哪些花?”通过这样的问答,师生共同营造出一种开放、自由的讨论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二)探究
1.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花之歌》: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慢慢揭示课题,引导他们理解这首乐曲的作者,作曲时的背景故事以及乐曲本身的结构。
2.分析乐曲的三个主题:
(1)欣赏第一主题音乐:播放乐曲的第一段主题,停下音乐后,教师询问“这个主题许多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分析旋律的特点,讨论其旋律是否流畅、优美,以及表现出的情感是积极还是消极。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该主题的情绪。例如,一些学生可以模拟花朵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帮助其他学生在身体上感受乐曲的韵律。
(2)聆听第二主题音乐:继续播放第二主题音乐。教师鼓励学生观察这个主题的变化,与第一个主题进行对比,讨论速度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用欢乐或活泼的动作来表现出该主题的特点。例如,学生可以模仿蝴蝶飞舞的姿态,表现出轻快而生动的情感。
(3)聆听第三主题音乐:最后播放第三个主题,教师帮助学生注意到与前两个主题的不同之处,并引导他们用强烈或热烈的动作来表现这个主题,强调其激情四溢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主题在音乐中有什么样的意象?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示范
1.教师演示演奏乐曲主题并让学生参与识别主题的顺序,通过不断的互动增进学生的理解。
2.学生分组,教师给每组指定一个主题并要求他们设计相应的肢体动作,用于表达该主题的情感。每个小组在展示时,其他组员需要同时聆听其他主题产生的感受,以便全班共同完成主题识别与表达。
环节三:巩固延伸
1.完整聆听乐曲,要求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准备好用他们的动作表现出乐曲中出现的三个主题。在每次主题出现时,学生相应地展开准备好的动作体现,最后在乐曲尾声时全班共同起立,表达对这一美妙音乐的共鸣和赞美。
2.通过讨论总结每个主题的感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发现与感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主题与情感的重要性,并总结《花之歌》中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同时,强调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把对花的热爱与对音乐的理解相结合。
作业:
布置一项小作业:以自己喜欢的花为主题,写一段小作文,表达自己对这朵花的感受和想象,包括对其形态、色彩、香气以及它在自然中的意义等,从而促使学生在文字表达上也能做到细腻和丰富。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感官体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耳听与眼观,帮助学生建立对花朵的印象,形成音乐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2)探究音乐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乐曲,探讨情感与表现,通过讨论和模唱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在与乐曲的互动中,学生能够更深入感受音乐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肢体动作和小组表现,加深对乐曲的理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十一、板书设计
《花之歌》
一、主题简介
作曲家:古斯塔夫·兰格
作品背景:自然与花朵的关系
二、三个主题
1.主题A
2.主题B
3.主题C
三、音乐结构
回旋曲形式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展开,整体效果较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花的情感表达非常自然,他们通过动作表现出自己的理解,丰富了课堂的氛围。然而,在对音乐主题顺序的识别上,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未来可以考虑借助更多的视听材料进行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调整改进,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世界的无穷魅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