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爱的人间》教案
一、课时:
本课程设计为一课时,时长约40-50分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活动的安排,可以适当调整时间。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的歌曲《爱的人间》是一首富有深厚情感的作品,其歌词不仅优美动人,更蕴含着对人类关爱的深刻思考。这首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抒情的旋律,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支持与爱的主题。由于歌曲的旋律较为流畅,容易上口,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同时也契合了本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关爱和同情。这首歌曲不仅适合学生进行演唱与欣赏,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
三、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整体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之前的音乐课程中已有简单的合唱和乐理知识。然而,部分学生在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上相对薄弱,对复杂的音乐符号,例如后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及休止符的理解和运用仍需加强。此外,学生们对于社会关爱这一主题有初步的认识,但在责任感和同理心的表达上尚欠深入。因此,本课的设计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也要加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对《爱的人间》的音乐欣赏,学生能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深刻理解歌曲传达的情感,懂得音乐的美在于能够真实反映生活。
2.艺术表现: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能够用柔美的声音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曲中所蕴含的爱,让听众感受到那份温暖与关怀。
3.创意实践:通过手语表演《感恩的心》,激励学生发掘自我表现的潜能,增强团队合作和创造力,并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
4.文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歌曲的背景、作者及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对身边人的关爱。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爱的人间》,并用真挚情感展现歌曲的主题。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读懂歌词中的细腻情感与深厚人性。
2.教学难点:
在演唱歌曲时,如何正确地演绎后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等音乐符号,提升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
六、教学方法:
多感官体验:通过听觉、视觉和肢体动作的结合,让学生全方位理解和感受音乐。
示范教学:教师通过范唱和示范,让学生直接感受歌曲的演唱方法。
分组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个人看法,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爱的人间》的音频及歌词展示,辅助教学。
音响设备:确保音质达到最佳效果。
手语教学资料:用于《感恩的心》手语表演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表达中的情感。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生相继问候,创建轻松友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放松心情,做好准备迎接新课程。
2.播放《爱的奉献》,通过歌曲的情感引入主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爱”有初步的感知与认识。
3.用简短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表达对他人的爱?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初听歌曲《爱的人间》。教师引导学生闭目聆听,让他们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和共鸣。听完后,教师询问他们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旋律的理解和喜爱。
2.深度讨论:组织学生分享他们对歌曲的感受,理解歌词的意义,和生活中爱与关怀的具体例子,营造积极的讨论氛围。
(二)探究
1.视频欣赏: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或者关于爱心故事的短片,以此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让他们理解爱与感恩的重要性。
2.情境体验:让学生进行一段短暂的沉默反思,体验盲人生活的无助与迷茫。此环节旨在强化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同理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歌曲传达的社会意义。
(三)示范
1.介绍歌曲背景:分享《爱的人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源头与创作的初衷,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教师进行范唱,注意音色和情感的表达,展示如何通过声音传达出歌词中的真情。教师在示范时,特别强调每个乐段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知歌曲的结构和情绪。
环节三:巩固延伸
1.随琴齐唱:让学生和伴奏一起演唱,指出其中的难点,如后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等,引导学生一次次重复练习,找到节奏感和音准。
2.解决难点:通过划拍法、画线条法、教师范唱法和手势法,细致讲解难点部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符的演绎。同时运用身体动作和手势来帮助学生记忆音乐的节奏。
3.学习手语表演:《感恩的心》手语表演作为一个实用的结合实践,让学生在感动之余,也能发掘自身的表现能力,体会用不同形式表达爱的重要性。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的一同学习与演唱,深化了对《爱的人间》及其表达情感的把握,并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作业:
每位学生记录一篇关于自己在生活中关心他人的小故事,加入自己对爱的理解,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与全班分享。这可以是一次感人的经历、一次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或是自己对家庭的关爱,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通过音乐的导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主题的情感,培养他们用心倾听与感知的能力。所有的音乐学习都应从情感出发,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之美。
(2)探究音乐环节:通过展示与体验,帮助学生联结自身和社会,鼓励他们对弱势群体产生同情心,并在脑海中描绘出关爱的画面。
(3)巩固延伸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拥有更多自信。
十一、板书设计
主题:爱的歌声
课程目标
审美感知:体会音乐之美。
艺术表现:用心演唱。
创意实践:表演爱。
文化理解:了解背景。
歌曲分析
人间大爱
关爱弱势群体
技巧练习
循环音符
节奏感
情感表达
十二、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在音乐技巧上得到了提高,更在情感上与歌曲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生命中爱的理解。未来应继续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更多情感教育内容,鼓励学生用心去体察周围的世界。我还需要加强对于复杂音符的讲解,使学生在技巧上有所突破。此外,利用各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帮助学生对情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课堂设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同时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