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史铁生
新课导入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多用于孩子想向父母尽孝时,但父母却已亡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母亲猝然长逝后,对母亲深刻怀念的作品。我们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子两人的形象。
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任 务 群
任务二:诵读·把握基调节奏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观视频,知作者
作者简介
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
第一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史铁生(1951-2010), 人,当代作家。他双腿瘫痪,长年患病,却坚持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自嘲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有小说《 》《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 》《 》《病隙碎笔》等。
北京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与地坛
合欢树
21岁
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
18岁
下乡插队
16岁
毕业于清华
大学附属中学
26岁
母亲去世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30岁写作本文
《秋天的怀念》
40岁
创作《我与地坛》
被誉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47岁
被确诊为尿毒症
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59岁
突发脑溢血去世
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51—2010)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第一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本文选自《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史铁生散文选
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
知识链接
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主要分为 、 和 。
(1) :即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表达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思想。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意义。
(2) :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
(3) :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
第一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议论散文
预习检查
第二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
瘫痪( ) 暴怒( ) 沉寂( ) 侍弄( )
捶打( ) 憔悴( ) 央求( ) 絮叨( )
诀别( ) 淡雅( ) 高洁( ) 烂漫( )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仿膳( ) 豌豆( )
huàn
bào
jì
shì
chuí
qiáo
yānɡ
xù
jué
yǎ
jié
làn
fù
shàn
wān
预习检查
第三关:读准并掌握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
( )鲜血
( )鲜为人知
鲜
xiān
xiǎn
( )弄堂
( )侍弄
弄
lònɡ
nònɡ
[串句记忆法]
她坐在宿(sù)舍的窗前,整宿(xiǔ)地望着天上的星宿(xiù)。
读xuè。
意为“少”时读xiǎn。
意为“小巷、小胡同”时读lònɡ。
( )踩扁
( )扁舟
扁
biǎn
piān
只在“扁舟”一词中读piān。
预习检查
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
第四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
(2)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
(3)颜色鲜艳而美丽。( )
(4)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
(5)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
(6)形容说话啰唆( )
憔悴
诀别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整体感知
名家诵读
心灵倾诉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思考文章感情基调。
任务二:诵读·把握基本节奏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把握基本节奏
资料助读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根据资料助读的提示,判断本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这种基调。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感情基调
深沉
忧伤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把握基本节奏
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这种感情的起伏变化还要通过语气和节奏变化来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各段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节奏变化,绘制全文情感起伏和语气节奏变化图。
资料助读
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比如,《春》的朗读,就应该在“春风图”的欢快热烈、“春雨图”的温馨静谧、“迎春图”的开朗振奋中,读出感情基调的节奏变化。
资料助读
节奏,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变化,在朗读全篇时形成的回环往复的整体。
节奏要与全篇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相一致,如轻快、凝重、高亢、低沉、舒缓、急促等。
段落之间因为有情感的起伏,也会有相应的节奏变化。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把握基本节奏
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这种感情的起伏变化还要通过语气和节奏变化来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各段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节奏变化,绘制全文情感起伏和语气节奏变化图。
资料助读
语气,是语句中内在的思想感情在语音上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语调。
语调,是说一句话时语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形成的配置和变化,语音逐渐升高、上扬、叫作升调,可以用“↗”来标示;语音逐渐降低、下抑,叫作降调,用“↘”来标示。
同一句话,语调的升降不同,表达的情感往往也会有所不同。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把握基本节奏
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这种感情的起伏变化还要通过语气和节奏变化来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各段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节奏变化,绘制全文情感起伏和语气节奏变化图。
朗读指导(以第1自然段为例)
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
(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
(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缓)我会……(急)”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朗读“我”痛苦时的语言、动作的词语时一气呵成(急),面对“我”的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
(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苦痛),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把握基本节奏
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这种感情的起伏变化还要通过语气和节奏变化来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各段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节奏变化,绘制全文情感起伏和语气节奏变化图。
段落 内容 语气节奏
1
2
3
4
5\6
7
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
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
语气略有点轻松愉快
母亲骤然离去(独句成段)
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
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
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把握基本节奏
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这种感情的起伏变化还要通过语气和节奏变化来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各段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节奏变化,绘制全文情感起伏和语气节奏变化图。
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图
暴躁 绝望
扬 急
1
2
愧疚
抑 缓
略显轻松
扬 稍急
3
4
5
遗憾 悔恨
抑 缓
积极 乐观
扬 缓
7
6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2):“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第二部分(3—6):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7):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
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画横线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jiāo) 仿膳(shàn) 瘫痪(huàn) 高洁(jié)
B.暴怒(bào) 沉寂(jì) 待弄(sì) 敏感(mǐn)
C.捶打(chuí) 央求(yāng) 絮叨(dao) 豌豆(wān)
D.绝别(jué) 烂漫(màn) 淡雅(yǎ) 恢复(huī)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A,憔qiáo。B项,侍shì。D项,绝——诀。
C
课堂检测
2、下列各项中画横线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烦琐哕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项,“烂漫”在本句中指菊花颜色鲜明而美丽。
B
02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呢?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2.文中写母亲给“我”的嘱托是什么?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细读课文,思考“我”双腿瘫痪后,有没有“好好儿活”?“我”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绝望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结合背景音乐,分角色朗读第3段
师: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女: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男:“什么时候?”
女:“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男: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女: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男:“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女: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说的?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一系列的叠词,写出母亲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自己却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了细腻而深沉的母爱。
母爱是理解、是宽容。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母爱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扑”“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抵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语言描写和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要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语言描写,反复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说的?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说的?
③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这一“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说的?
④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絮絮叨叨地说着……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说的?
⑤“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透过“敏感” 这两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特别小心翼翼。
母爱是对孩子痛苦的感同身受。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说的?
⑥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母爱是生命最后一刻对儿女的牵挂,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请朗读下面两个句子,试着找出两句话的异同,并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第1段)
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第3段)
母亲说的话非常相似,第一句语气较为平缓。第二句结尾部分多了个语气词“吧”。“吧”在这里表示母亲的询问与央求。从语境上看,母亲担心儿子看到窗前落叶而伤感,提出去北海看菊花的建议;从节奏上看,相较第一句,第二句的语词节奏拉长了。语词节奏的拉长表现的是母亲央求的语气,传递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对“我”内心的关注与期待,对自我禁锢的“我”的小心探寻,这就是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体现。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1)她是一位活得辛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的母亲。
(2)她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她是一位无私和坚韧的母亲。
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的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韧。
(4)她是一位睿智的母亲。
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次看花 我的态度 语句 态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悲观绝望
试着接
受现实
坚强
自信
合作探究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母亲想让“我”去看菊花。母亲希望儿子能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能像菊花那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
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菊花。表明“我”了解了母亲的心意,用菊花来象征热烈、深沉的母爱,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
文章中三次提到看菊花有何用意?
合作探究
母亲这份厚重的爱不容忽视,作者在写作此文时已经深深地理解母亲。在文中找一找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情感的句子,进行品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第2段)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母亲这份厚重的爱不容忽视,作者在写作此文时已经深深地理解母亲。在文中找一找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情感的句子,进行品读。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第4段)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第5段)
“绝”和“竟”,表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任务三:研读·品析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白色的花高洁
黄色的花淡雅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些花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些花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着重写了花的颜色与品性,还写了花的姿态。黄色,白色,紫红色,这些都是非常明亮的色彩,带给人一种活泼与明朗的感觉。作者写花“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我觉得是在写母亲的淡雅、高洁,写母亲对“我”的爱热烈而深沉,写母亲对哪怕是再艰难的生活,都心怀热爱与感恩,都爱得热烈而深沉。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作者最后一次写到看花时,加了一句母亲曾经说过的话“好好儿活”,你觉得这里的“好好儿活”内涵是什么 联系下面资料解读。
资料助读一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病隙碎笔》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作者最后一次写到看花时,加了一句母亲曾经说过的话“好好儿活”,你觉得这里的“好好儿活”内涵是什么 联系下面资料解读。
资料助读二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通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做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作者最后一次写到看花时,加了一句母亲曾经说过的话“好好儿活”,你觉得这里的“好好儿活”内涵是什么 联系下面资料解读。
“我”真正理解了母亲的用心,开始明白,面对生活的不幸,人更应懂得对美好生命的珍惜与感恩,任何时候都把自己当作幸运者,顺境时笑迎春风,逆境时乐对风霜。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结合全文,说说《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史铁生在往后的日子是否践行“好好儿活”的誓言呢?我们看一则材料。
在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开始通过写作走出绝望的深渊,探索生命的意义。从开始创作至2010年去世,他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篇章,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史铁生《我与地坛》
合作探究
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韩少功对史铁生的评价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怀,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也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汲取力量
同学们,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为此,作为一个健康人,面对未来,我们在一块,必须------
“好好儿活”!
祝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乐观、勇敢地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烂漫人生。
儿子
母亲
慈爱
坚忍
细心
睿智
忧伤的回忆
深切的悔恨
活什么劲儿
绝望
希望
好好儿活
怀念
爱
板书设计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一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也有节奏的变化。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的语气;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读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一高一低,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伏变化,不能把全文读成一种语速、一个腔调。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我”脾气暴怒、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时,母亲并没有马上劝说、安慰、制止“我”,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躲出去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揪心;下文写“她又悄悄地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的细节,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当“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此时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焦急!她多么想立刻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立刻阻止他的自暴自弃!儿子的痛苦在母亲心中已经加倍,母亲却没有跟儿子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忍住哭声”,她是以怎样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悲情,怎样努力地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啊!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她那憔悴的面容,既显示着绝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托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想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蹚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课文中母亲对儿子期望的“好好儿活”,还可进一步思考:身体健康的我们,又该怎样“好好儿活”?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 ·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 ·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
·
“绝”和“竟”表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五、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第1段对话中,“我”的情绪极端痛苦、绝望、暴躁,母亲则是强忍悲痛、好语相慰;第3段对话中,母亲是喜出望外、激动难耐,以至于“絮絮叨叨”,“我”则是勉强应付。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