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7-29 14:38:5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

(第3课时)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01
02
通过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04
通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化学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与实践: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新知导入
探究新知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01.提出问题
02.猜想与假设
03.设计方案
04.进行实验
06.表达与交流
07.反思与评价
08.解释与结论
05.收集证据
探究新知
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感官,在一支蜡烛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你能够观察到哪些现象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问题:
对于蜡烛的燃烧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呢?
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
它燃烧后生成什么?
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
探究新知
点燃前:
颜色:白色
状态:固体
形状:柱状
气味:有轻微气味
硬度:小(质软)
密度:比水小
溶解性:难溶于水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闻一闻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探究新知
点燃时:
火焰附近:蜡烛熔化
烛芯:变黑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部分,描述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烛芯的变化、火焰的分层情况等。
探究新知
点燃时: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描述烧杯中的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烧杯壁上石灰水变浑浊。
石蜡+氧气 → 水+二氧化碳
点燃
探究新知
熄灭后: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
问题1:蜡烛熄灭后的现象?
问题2:用火柴点白烟,观察蜡烛能否重新被点燃?
问题3:白烟是什么?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
巩固提升
母子火焰实验:
注意:
导管不能太长,太长温度降低,白烟不会在导管导出。
实验(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结论
点燃前
燃烧时 熄灭后 巩固提升
白色圆柱形固体,硬度小,略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生成无色的液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烛芯飘出白烟,用火点燃白烟,蜡烛被重新点燃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最高
二、化学学习的特点
探究新知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化学
学习特点
关注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关注
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的变化
过程及其现象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前
变化时
变化后
是否有颜色的改变、气体或沉淀的生成以及发光、放热等现象
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等;可燃性、稳定性等。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准确记录实验结果,是获得可靠实验结论的基本保证。
巩固提升
1.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被吹灭有白烟,说明蜡烛燃烧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
D.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课堂练习
C
2.通过观察蜡烛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燃烧时发光、放热;②燃烧时有水雾生成;
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③④⑤ C.④ D.①②③④
3.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课堂练习
D
B
课堂总结
1
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实验现象)
化学学习的特点:
(1) 关注物质的性质
(2) 关注物质的变化
(3)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课题2(第3课时)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分层作业
【基础培优】:
1.观察蜡烛燃烧时,小明描述下列实验现象中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将烧杯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分层作业
【能力提升】:
1.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CO2和H2O的曲线是a和c
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同步分层练习
【基础培优】
1.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则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B.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空气、氧气
2.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只剩二氧化碳
B.足量的蜡烛燃烧,完全消耗了瓶内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氧气含量最多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3. 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是无色无味的固体,质硬、难溶于水
B.蜡烛浮于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小
C.蜡烛燃烧放热,稍有黑烟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通过对观察蜡烛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①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③燃烧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 D.①②③④
5.某金属工艺品外表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用磁铁吸一下,“用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作出结论
【能力提升】
1.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这位同学的说法中“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反思与评价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2.化学课上,同学们看见老师做了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反应非常剧烈,还产生了大量气泡,于是就提出“铜片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呢”,就“铜片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呢”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设计实验 B.提出问题 C.作出猜测 D.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个人实验结论与课本上不同时,不用重新做实验,相信课本结论就行了
B.个人结论与权威结论不同时,应相信权威,不要提出自己意见
C.个人观点与别人不同时,听从别人的意见就行了
D.进行实验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
4.在“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前石蜡熔化 B.蜡烛燃烧
C.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
5.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4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6.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如图1实验,可证明蜡烛外焰温度最高
C.如图2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生成H2O和CO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即可
D.如图3实验,可证明蜡烛熄灭后的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二、填空与探究
1.《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1)如图甲,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 。
(2)如图乙,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当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 ,证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如图丙,用一个大烧杯罩在一支点燃的小蜡烛上,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 和 。
②在该实验中,蜡烛受热熔化和燃烧,这两种变化根本区别是 。
2.小文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______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 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______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 ______ 。
(4)蜡烛燃烧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够点燃。
结论:白烟是 ______ 。
同步分层练习答案
【基础培优】:
1.D 2.D 3.A 4.D 5.C
【能力提升】:
C 2.B 3.D 4.B 5.B 6.C
二、填空与探究
1.(1)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
(2)白烟燃烧 ;
(3) 水; 二氧化碳; 变化前后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2.小; 外焰; 二氧化碳和水;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化学观念:通过实验,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科学思维:通过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 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难点 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倾听思考 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授新课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1.蜡烛点燃前(眼睛看、鼻子闻、手感觉):探究内容: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柱状;气味:有轻微气味探究内容: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实验探究】用小刀切割一小块蜡烛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现象: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不溶解。分析: 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不溶解说明不溶于水。蜡烛燃烧时(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及火焰分层情况)固态石蜡变成液态; 烛芯变黑; 发出黄色火焰; 火焰分三层,内焰最亮,焰心最暗 有时会看到冒黑烟(不充分燃烧); 放出热量; 蜡烛变短且石蜡量变少。【实验探究】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然后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现象: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两端先碳化。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火柴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3.蜡烛熄灭后的产物:【实验探究】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现象。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巩固提升】母子火焰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二、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等。化学性质: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石蜡受热熔化、石蜡蒸气冷凝等。化学变化:石蜡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基于证据,经过分析和推理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结果,是获得可靠实验结论的基本保证。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通过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C.蜡烛被吹灭有白烟,说明蜡烛燃烧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D.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2.通过观察蜡烛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燃烧时发光、放热;②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③④⑤ C.④ D.①②③④3.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课堂小结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火焰分三层。发光放热。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时有白烟,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