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 年-234 年 10 月 8 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 234 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三、文体常识
《诫子书》是一种家训,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诲与劝勉。
四、字词梳理
1. 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2.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 养德:培养品德。
6.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7.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8.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9.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0.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11. 广才:增长才干。
12. 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3.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4.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5.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6.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7.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8.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9.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0.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1.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古今异义:
1. “静”:古义指宁静专一;今义指安静。
2. “险”:古义指轻薄;今义指危险,不安全。
3. “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一词多义:
1. “行”: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2. “志”:非志无以成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词类活用:
1.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2.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五、文章结构
1. 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篇即点明修身养德的基础是“静”和“俭”,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此句强调了君子的行为规范,指出通过宁静和节俭来修养身心和品德的重要性。“静”是内心的平静,能够排除杂念,专注于自我提升;“俭”不仅指生活节俭,更意味着精神上的简约和克制,避免过度的欲望和追求。
2.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正面论述要通过宁静专一达到远大目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论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的危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静”的意义。只有在淡泊名利的心境下,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实现高远的目标。这体现了诸葛亮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儿子的期望,希望他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坚定自己的理想。
而“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则从反面指出,如果放纵懈怠、轻薄浮躁,就无法振奋精神、修养性情。这是在告诫儿子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不良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3. 强调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部分以时光的流逝和意志的消磨为切入点,警示儿子如果不珍惜时间,最终将一事无成,只能在穷困潦倒中悔恨。强调了及时努力、奋发向上的紧迫性,给人以强烈的警醒。
六、重点句段赏析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赏析:此句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突出了“淡泊”和“宁静”对于“明志”和“致远”的不可或缺性。“淡泊”使人心境纯净,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从而能够明确自己真正的志向;“宁静”让人内心沉稳,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进而能够专注地追求高远的目标。这两个词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体现了诸葛亮对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的深刻理解。同时,这句话对仗工整,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赏析:从反面阐述了不良品性对个人成长的危害。“淫慢”和“险躁”是两种极端的心态和行为,“淫慢”导致人精神涣散,无法集中精力去振奋进取;“险躁”使人性情浮躁,难以培养出沉稳和坚韧的品质。通过对这两种情况的批判,强调了保持沉稳、专注和自律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了修身养性需要克服放纵和浮躁。此句简洁明了,逻辑清晰,给人以深刻的警示。
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赏析: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时光流逝、意志消沉的后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和意志的逐渐消磨。“遂成枯落”将人比作凋零的树木,暗示了生命的衰败和价值的丧失。“多不接世”指出了因自身的懈怠而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可悲结局。最后一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和无奈,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紧迫感。整段话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旨在唤起人们对时光和生命的珍惜,激励人们及时努力,奋发有为。
七、文章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八、写作借鉴
1. 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文章篇幅短小,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2. 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淡泊宁静”与“淫慢险躁”的对比,突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情感真挚,谆谆教诲: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关爱,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九、自我检测题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夫君子之行( )
静以修身(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治性( )
年与时驰( )
意与日去( )
将复何及( )
2. 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文中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4. 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5. 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操守、品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达到)
(放纵懈怠)
(修养性情)
(疾行,指迅速逝去)
(消失)
(又怎么来得及)
2. 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 文中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是:立志、学习、惜时。以淡泊宁静来明志,通过学习增长才干,珍惜时光,避免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
4. 本文就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修身方面:作者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强调内心宁静和生活节俭对品德修养的重要性。通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进一步阐述宁静和淡泊在明确志向和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治学方面:指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学习和修养性情的危害。
惜时方面: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否则将一事无成。
5. 启示:
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为实现志向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名利所诱惑。
学习时要专心致志,摒弃浮躁和懈怠,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自己。
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不断努力,避免虚度光阴,到老来空留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