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9 12:5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一首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绝句。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牵挂,感受诗人的真挚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春天的风景图片,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讲述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故事,引出课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四)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五)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六)精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示例: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问题示例:“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过五溪”说明了什么?
4.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七)赏析诗歌,体会情感
1.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景物有什么特点 ?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杨花的漂泊无定,子规的哀啼,都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4.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总结: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牵挂。
5.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6.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六)拓展延伸
展示李白的其他送别诗,《赠汪伦》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尝试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几句话。
(七)课堂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诗歌中较难理解的情感和手法,要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