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9 14: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秋天的怀念》预习导学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子两人的形象,领会文章的表达特色。(重点)
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一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史铁生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整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很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这篇课文写于1993年,是史铁生在瘫痪7年后怀念母亲时写下的。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方设法要带“我”去北海公园,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最终带着未了的心愿而去世;母亲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对母亲的深切关怀,作者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3.解释题目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4.人物经历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C%97%E4%BA%AC / 12898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9C%E5%9F%8E%E5%8C%BA / 2185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8%85%E5%8D%8E%E5%A4%A7%E5%AD%A6%E9%99%84%E5%B1%9E%E4%B8%AD%E5%AD%A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
1969年,上山下乡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A%E5%B1%B1%E4%B8%8B%E4%B9%A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0%BF%E6%AF%92%E7%97%8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需隔日透析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0%8F%E6%9E%90 / 147733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5%9B%BD%E4%BD%9C%E5%AE%B6%E5%8D%8F%E4%BC%9A"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C%97%E4%BA%AC%E5%AE%A3%E6%AD%A6%E5%8C%BB%E9%99%A2 / 271636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B2%E9%93%81%E7%94%9F / _blank )去世,享年59岁。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二、写作特点
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动人。
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是汹涌澎湃、痛彻肺腑的,但文章的叙述语调却平静内敛,没有任何直接抒情的句子。文章的感人力量全部来自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从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不仅疼爱孩子,无比细心地呵护孩子,想方设法为病痛与绝望中的“我”寻找宽慰,而且深深地理解孩子,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耐心地等待儿子走出心灵的阴霾,扛住命运的打击,获得生活的力量。
情感波澜一张一弛,富有节奏感。
文章第1段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第2段中情绪陡然一落;第3段是一个略微轻松的变奏;第4段作为独立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5、6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最不堪回首、最不愿提及的诀别;第7段则是在痛定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反思,意味悠长。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要铺开详述,哪些事情要点到为止,心中是有分寸的。文章营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和谐一致。
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
文章将“我”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不理解母亲,与母亲对“我”的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再如,同样是写秋,结尾处同前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第3段中通过对秋天落叶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萧条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我”内心的孤寂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三、课文主旨解读
本文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却仍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并在临终前还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愧疚、悔恨之情。
四、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第二部分(3-6):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7):妹妹带“我”去北海看花,完成母亲的夙愿,“我”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
2.结构图解
3.文本解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原文 文本解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句解:砸玻璃,摔东西,具体表现了“我”的“暴怒无常”,对生活感到绝望。]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句解:“眼边儿红红的”,神态描写,说明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无私地关爱、呵护着“我”。]【1】“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句解:“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感受,害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字表现出母亲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悲痛来安慰“我”的痛苦心情。]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句解:景物描写,烘托“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4】:“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句解:“憔悴”既显示出绝症对母亲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我”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央求”的神色,表现出母亲屡遭“我”拒绝却从未改变对“我”的关怀与渴望。]“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5】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句解:“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句解:细节描写,通过说话用词方面的敏感,表现了母亲的细心。“悄悄地”,再次强调了母亲生怕刺激到“我”。]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6】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句解:“绝”和“竟”说明“我”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句解:第一个“艰难”指呼吸困难,第二个“艰难”指生活很不容易。]【7】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句解: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8】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句解:“好好儿活”体现了“我”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1】如何理解此处母亲“悄悄”“偷偷”的一系列行为 “悄悄”“偷偷”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以暴怒发泄痛苦的行为的深深理解和宽厚容忍,以及怕“我”太过激而伤害自己的担忧。母亲“躲”出去,但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我”。这无声的动作背后,是母亲疼痛不已的揪心。
【2】母亲为什么提出去看花 母亲提出去看花是为了让“我”散散心,排遣心中的郁闷,建立起好好儿活的信心和勇气。 【3】本段交代母亲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情之重,反映了母亲为了让儿子重拾生活的信心,强忍病痛做出的超常努力,同时为下文母亲突然去世做铺垫。【4】怎样理解母亲挡在窗前的行为 这是母亲的有意之举,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伤感痛苦,对生活丧失信心。体现了母亲希望“我”正视自己,好好活下去。【5】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喜出望外、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 因为母亲觉得“我”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情绪有所好转。“我”能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得到快乐,是母亲最大的心愿,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所以她非常高兴。即使“我”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 【6】本句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突出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憾之情,同时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7】母亲“一生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子有病,脾气暴躁,很难照顾;女儿还小,也需要照顾;自己的负担很重,还有病,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8】对菊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此处景物描写,运用排比手法,描写绚丽多彩的菊花,表现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反映了“我”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心理变化,象征着“我”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 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代表作有小说《 》 《 》 《务虚笔记》,散文《 》 《 》 《病隙碎笔》等。
2.根据拼音写汉字。
pí(  )气 mǐn(   )感 jué(   )别 喜出wàng(   )外
hūn(  )迷 zá(   )碎 jiān(   )难 bào(   )怒无常
chuí(  )打 淡yǎ(   ) yāng(   )求 翻来fù(   )去
3.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侍弄(dài)
B.沉寂(jì) 整宿(sù) 鲜血(xuè) 絮叨(xù)
C.豌豆(wān) 憔悴(cuì) 央求(yāng) 踩扁(bian)
D.淡雅(yǎ) 烂漫(màn) 诀别(jué) 暴怒(bào)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 雁阵 砸碎 爆怒无常 B.憔悴 央求 漂落 喜出望外
C.昏迷 深沉 整宿 絮絮叨叨 D.可恨 决别 侍弄 泼泼洒洒
5.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
C.“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说自己的作文获得了一等奖,小明喜出望外,赶紧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
B.妈妈现在真够唠叨的,一件事情可以翻来覆去地说很多遍。
C.星期天,小外甥央求我带他去游乐场玩,看着他那可怜巴巴的模样,我真不忍心拒绝他。
D.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妈妈一心侍弄我,把自己的病都耽误了。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9.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 )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 )( )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wān( )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A.chuì 絮絮 shàn 碗 B.cuì 絮絮 shàn 豌
C.cuì 嘘嘘 sàn 豌 D.chuì 嘘嘘 sàn 碗
10.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文后,文中那种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举行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活动。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爱,请你写出两句歌颂母爱的名言吧。
(2)下面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我发现: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秋天的怀念(节选)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地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优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选文第一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2.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她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如何理解“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
(二)课外阅读理解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A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贴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原文有改动)
【链接】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阅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全文,从“她”的角度,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心理/表现
外婆去世的时候 暗暗生母亲的气
那天晚上 感受到母亲的目光,看到母亲拉窗帘,挪步出去 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高三最后几个月的一个晚上 要求与母亲一起睡,并对母亲提起外婆
初夏的时候 心如刀割
2.下列对《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采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补充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一内容。
B.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C.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3.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一文中的A处划线句和链接材料《秋天的怀念》节选中的B处划线句,在描写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请加以赏析。
第5课《秋天的怀念》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 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代表作有小说《 》 《 》 《务虚笔记》,散文《 》 《 》 《病隙碎笔》等。
【答案】 北京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合欢树
【解析】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的良好习惯。
2.根据拼音写汉字。
pí(   )气 mǐn(   )感 jué(   )别 喜出wàng(   )外
hūn(   )迷 zá(   )碎 jiān(   )难 bào(   )怒无常
chuí(   )打 淡yǎ(   ) yāng(   )求 翻来fù(   )去
【答案】脾 敏 诀 望 昏 砸 艰 暴 捶 雅 央 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脾 砸  捶 雅 覆
3.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侍弄(dài)
B.沉寂(jì) 整宿(sù) 鲜血(xuè) 絮叨(xù)
C.豌豆(wān) 憔悴(cuì) 央求(yāng) 踩扁(bian)
D.淡雅(yǎ) 烂漫(màn) 诀别(jué) 暴怒(bào)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A.侍弄(dài)——shì;B.整宿(sù)——xiǔ;C.踩扁(bian)——biǎn;故选D。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 雁阵 砸碎 爆怒无常 B.憔悴 央求 漂落 喜出望外
C.昏迷 深沉 整宿 絮絮叨叨 D.可恨 决别 侍弄 泼泼洒洒
【答案】C
【解析】A.爆—暴;B.漂—飘;D.决—诀。
5.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答案】B
【解析】B.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文章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大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故选B。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喇啦啦”地飘落。
C.“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答案】A
【解析】引号内是一句完整的话,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说自己的作文获得了一等奖,小明喜出望外,赶紧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
B.妈妈现在真够唠叨的,一件事情可以翻来覆去地说很多遍。
C.星期天,小外甥央求我带他去游乐场玩,看着他那可怜巴巴的模样,我真不忍心拒绝他。
D.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妈妈一心侍弄我,把自己的病都耽误了。
【答案】D
【解析】A项,“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B项,“翻来覆去”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C项,“央求”指恳求。D项,“侍弄”指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D项中的错误属于用错对象。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答案】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将“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改为“之一”。C项,语义重复,“大约”“左右”删去其一。D项,语序不当,将“越剧对她”改为“她对越剧”。
9.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 )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 )( )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wān( )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A.chuì 絮絮 shàn 碗 B.cuì 絮絮 shàn 豌
C.cuì 嘘嘘 sàn 豌 D.chuì 嘘嘘 sàn 碗
【答案】B
【详解】憔悴(qiáo cuì):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膳(shàn):饭食、进食。
豌豆(wān dòu):豆科豌豆属植物。
故选B。
10.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文后,文中那种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举行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活动。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爱,请你写出两句歌颂母爱的名言吧。
(2)下面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我发现:
【答案】(1)示例:①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②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兰
(2)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尽快学会品味母爱,感恩母亲。
【详解】(1)答案不唯一,注意名言,不能出现错别字,写出作者。如: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孟郊。
(2)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表格,注意分析纵向、横向项目对比。分析“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可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同学生日的学生比重增大。结合“差值”分析,对母亲生日的关注度,比不上对同学生日的关注度。结合“感恩母爱”的主题,我们应尽快学会“关爱母亲,感恩母亲”。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秋天的怀念(节选)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地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优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选文第一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2.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她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如何理解“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1.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终于有了兴趣,因此她喜出望外。2.示例: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爱与关心,还可以看出她的坚忍、乐观。3.描写北海各色的菊花,写出了菊花深沉、热烈、蓬勃的生命力。各色菊花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4.母亲牵挂的儿女已经长大,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不会再悲观失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坚强地活下去。
【解析】1.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在此之前“我”由于瘫痪而变得性格暴躁,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这一次“我”居然同意去看菊花,母亲觉得“我”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终于有了兴趣,因此她喜出望外。
2.文中写母亲,“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中“憔悴”既显示出绝症对母亲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我”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但她依然坚持带“我”看花散心,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忍、乐观。“央求”,表现出母亲屡遭“我”拒绝却从未改变对“我”爱。
3.这句话描写北海各色的菊花,“淡雅、高洁、热烈、深沉”象征着母亲对“我”的期望。这时的“我”已走出绝望,决定坚强地生活,此时的景物烘托出深沉、热烈、蓬勃的气氛,表现了“我”走出低谷后内心的坚强与乐观。
4.可结合语境和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结尾“我”重复母亲的话,意味着“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怀念。
(二)课外阅读理解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A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贴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原文有改动)
【链接】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阅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全文,从“她”的角度,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心理/表现
外婆去世的时候 暗暗生母亲的气
那天晚上 感受到母亲的目光,看到母亲拉窗帘,挪步出去 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高三最后几个月的一个晚上 要求与母亲一起睡,并对母亲提起外婆
初夏的时候 心如刀割
2.下列对《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采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补充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一内容。
B.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C.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3.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4.《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一文中的A处划线句和链接材料《秋天的怀念》节选中的B处划线句,在描写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请加以赏析。
【答案】1. 母亲对她的担心超过因外婆去世的难过。 与母亲重归于好,变得快乐明媚。 参加“心路历程”活动,在最后舍弃了母亲。 2.B 3.(1)“再也”表现内心汹涌的感情再无法自持,终于理解了母亲,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为自己少不更事而难过,自己在无形中也伤害辜负了母亲,内心百感交集都化作泪水。(意对即可)(2)“再也”表现母亲逝去的突然和猝不及防,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意对即可) 4.都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母亲质朴的语言,直接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表现母亲对子女深切的爱意,情真而意切,表现母爱的无微不至、深厚伟大。(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解答此文要读懂文意,理解主题并结合相关语段分析。由第②段“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可知,“母亲对她的担心超过因外婆去世的难过”,这是她生母亲气的原因;从第⑤段“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可知,当她要求和母亲一起睡时,她心中对母亲的隔膜已经消失了,即“与母亲重归于好”,从“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可知,她的表现是“变得快乐明媚”;从第⑥段“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等句子可知,在“心路历程”测试到最后一个目标时,她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的瞬间,她内心如刀割般难受。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理解分析。
B.由第②段“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她记得很清楚,在她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等内容可知,文章写外婆的叮咛,表达了外婆对女儿的爱,并未表现外婆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故选B。
3.本题考查结合词语体会情感。
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分析。
(1)“再也”写出了她听了妈妈说的“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之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泪流满面,表达了她读懂了母爱之后的释然和激动,以及对妈妈的深深的敬重和感激,也包含着对自己误解母亲、伤害母亲的愧疚与悔恨。
(2)“再也”指的母亲在“我”同意去看花时,非常高兴,却因不小心说了让儿子敏感的字眼而“悄悄”离开,并且没有再回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病逝的悲痛以及没有完成母亲和“我”去看花的愿望的遗憾和悔恨之情,还包含着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4.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赏析。
A处“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是动作描写,“几乎”“即刻”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听到她招呼自己时的着急,“眼神里有些慌乱”是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以为她出了什么问题时的惶恐,“怎么了?做噩梦了”是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的焦灼和忧虑,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B处写母亲“挡在窗前”是动作描写,说明母亲怕儿子看到树叶飘落而伤感,“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是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希望儿子消沉的心情能变得好起来,从而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