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1课《春》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1课《春》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9 14:5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春》预习导学案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重点)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重点)
3.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代表作品有我们初中将要学到的《春》《背影》,以及《匆匆》《荷塘月色》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二、文体知识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述景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三、写作特点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作者描绘春天,先是粗笔勾勒背景,然后用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春天的景物。草、花、雨、人,形色态势各异,作者信手拈来,让读者倍感赏心悦目。即使是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作者也能妙笔生花,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写出其声其味,饱含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言生动,修辞多样。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为了避免抽象叙述,不说“春天来了”,而说“春天的脚步近了”,变抽象为具体。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有的突出景物的色彩,有的强化动感,都很精彩。还运用拟人、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比喻知识
概念 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分类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例:露似珍珠月似弓。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例: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判断方法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看是否有本体和喻体。
作用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四、课文内容解读
《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描写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赞美和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1.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7段):绘春。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
①春草图:着力描绘春草勃发的景象。
②春花图:着力写春花竞放的景象。按照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层层铺叙,层次井然。这段文字中,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勾连映衬,烘托渲染。
③春风图:描绘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这一段从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④春雨图:描绘了雨中特有的美景。
⑤迎春图:写人勤春早。
第三部分(8—10段):赞(颂)春。运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春天的新、美、力。三个比喻句排列有序,不能颠倒,形象的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2.结构图解
3.文本解读。

朱自清
原文 文本解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句解:两个“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人们对春的急切向往之情;“脚步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感到亲切和欣喜。]【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句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句解: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解:“偷偷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摹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态。“钻”字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句解:写人的感受。“软绵绵”从触觉的角度突出小草柔软的质地。]【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句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展现了百花竞放的繁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解: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绚丽多彩。]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句解:运用联想和想象,“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虚实结合,表现了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陶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句解:写蜜蜂、蝴蝶,侧面烘托了春花的繁盛景象。“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烘托出一派喧闹沸腾、生机盎然的景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句解:“像眼睛,像星星”,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3】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句解:运用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句解:从泥土气息、青草味儿和花香三个方面描写春风的芳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句解:从鸟鸣声、轻风流水声、牧童吹笛声三个角度描写春风的和谐悦耳。]【4】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句解: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密”。“斜织”“薄烟”形象贴切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迷蒙的特点。]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句解:“逼”字准确写出了小草青的程度之深。用树叶子的绿、小草的青,突出植物经过春雨的滋润后清新而闪亮的特点。]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句解:雨中景致。由物到人,动静结合。“静默”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平和的气氛。]【5】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句解:“赶趟儿”写出了人们争相迎春的情景,与前文百花争春相照应。]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句解: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俗语,启示人们应抓住大好春光,奋发向上。]【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句解:“刚落地的娃娃”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表现出春天的“新”,给人无限的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句解: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突出春天的“美”,令人喜爱。]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句解:用“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7】 【文段赏析】【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内容上,突出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和看到春天临近的喜悦,并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愉悦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考点:开头语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语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开篇点题,交代故事背景或起因,奠定感情基调等。
2.结构上,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等。【2】第③段对小草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描写小草的情态、动作、质地、色泽、长势,突出了小草生机勃勃、令人喜爱的特点;然后以人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烘托出小草的美好与可爱。【3】第④段作者在描写春花时,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何妙处
由高到低(树上一花下一地上)、由实到虚(花一果)的描写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既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4】第⑤段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春风的 突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从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来描写春风,多角度地展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芳香和悦耳。【考点:从感官的角度描写景物】描写景物,从感官的角度来说,一般有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其作用: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5】第⑥段文字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先从正面描写春雨,写出了春雨寻常、细密、闪亮、绵长、轻盈、迷蒙等特点;然后通过描写雨中的树叶子、小草、灯光、行人和工作的农夫及草屋等景物,侧面烘托了春雨对万物的润泽,营造了一种安静、平和、温馨的美好意境。【6】从描写人们迎春的景象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喜迎春天的景象中,可体会出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7】结尾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这三句话不仅比喻巧妙,意义深刻,而且分段排列,先后有序。三个比喻句分别是对前文几幅图画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这三句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力量上从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__________,号__________,字__________,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著有诗文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朗润(rùn) 酝酿(liàng) 风筝 舒活
B.应和(hé) 黄晕(yùn) 钻出 踢球
C.嫩叶(nèn) 清脆(cuì) 筋骨 盼望
D.卖弄(nòng) 眨眼(zhǎ) 胳膊 潦亮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是一年春花开,人们纷纷呼朋引伴,去江西婺源赏花。
B.夜色如澜,璀璨的光与建筑整体完美融合,花枝招展。
C.冬奥会上的体育健儿们,各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D.银杏树刚刚种上时,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根枝杈,没有一片叶子。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6.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鸟儿将cháo( )安在fán huā nèn yè( )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 )的光,hōng tuō( )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4)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 )着,戴着lì( )。他们的房屋,xī xī shū shū( )的,在雨里jìng mò( )着。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小草_________(偷偷 慢慢)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_________(笼着  
盖着)一层薄烟。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_(反衬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
和平的夜。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赶趟儿:
(2)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花枝招展:
9.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②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⑤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A.③④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②①⑤ D.③①②④⑤
10.综合性学习。
班级组织以“我爱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古诗赏春】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角度)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     ) ②踏花归来马蹄香(     )
(2)【妙笔绘春】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3)【广告护春】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春(节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提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呢,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①段里对“春草”的描写中,“偷偷地”一词好在哪里?
2.“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放在“小草”的前边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④段中描写树叶、小草、灯和人等景致有什么作用?
4.赏析③段中划线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二)课外阅读理解。
春的脚步
赵丽宏
①谁能阻档春天的脚步呢?该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来了。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是冰河开裂的声音,是天空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是暖风里花儿吐蕊。
②寒风还在呼啸,春天的脚步就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响起。此刻,我窗下的两棵腊梅正在开花。金黄的花朵吐出一缕又一缕幽昏,在料峭的春寒中飘荡。绽开在严寒中的腊梅,是春姑娘的莞尔一笑。春天的序幕,就在这清新的微笑中被悄悄拉开。
③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七十个春天了。人生实在太匆匆!我曾经无数次用文字描绘我看到的春天容颜,记录春天的脚步在我心里留下的回声。在我的记忆中,春天是生命的启迪、是希望和憧憬。
④关于春天的脚步,在生命的海一段旅程中,都有不同的记最。我现在还能找到五十多年前的日记。那时,我是一个“知青”,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早晨,天蒙蒙亮时,突然被窗外的声音惊醒……
⑤我当时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打开窗户,发现敲窗的竟然是窗外的桃树。风吹桃树,树枝晃动,碰到了我的窗户。枝头的桃花含苞待放,露水在花蕾上闪动,早霞照在花枝上,一片玫瑰色的嫣红……花枝敲窗,是什么美妙的预兆?……我起床、开窗,让结满蓓蕾的树枝进入我的小草屋。你好春天,谢谢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到我的身边。
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1978年春天,背着行李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报到时,那是做梦一样的情景。那时,眼里看到的、耳畔听到的、心中感受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我们在教室里听教授们讲历史谈文学,在图书馆里尽情阅读世界名著,在教室门外走,的墙壁上展示新写的诗文。晚上,在宿舍里就着手电筒的微光看书,在收音机里收听大地上的各种好消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每天都让人激动惊喜。我忍不住写诗,写散文,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次,我写了一首长诗,题为《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
⑦一天上午,有同学跑到宿舍里告诉我:“快去看,你的长诗在报上发表了!”我走到文史楼下的报栏前,只见很多人围在那里看,长诗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上,很醒目。
⑧写这首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时过四十多年,还有人在各种场合朗诵这首诗。我想,并不是这首诗写得有多好,而是人们一直心存对春天的钟情和喜爱。
⑨这两年,出门少了,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的时间多了。我书房的西窗外,有一棵大橡树,不管春夏秋冬,树冠总是绿意荡漾,不时有我不认识的小鸟飞到树上鸣唱,有时还会飞到窗台上,隔着玻璃窗,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窥视坐在书桌前的我。人类有树木花鸟作为朋友,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⑩春天的脚步,依然如期而至,在我的心里激荡起奇妙的回声。深藏在心中的很多念头,在春天的脚步中萌动了,苏醒了。那是对生命的思索和期望,如梦中之梦,是无羁的奇思,是孩童一般纯真的幻想。去年,我写成了长篇小说《树孩》。一棵生长了一百年的黄杨树,在我的小说中有了智慧和灵性。他在一场山火中死里逃生,被雕刻成一个可爱的孩童,开始了奇异的流浪和探索。树孩在世间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爱,也见识了大自然对生灵无微不至的关照。树孩的流浪,止于重返大地的春天。在春的脚步声中,树孩在解冻的泥土中生根长叶,又变成了一棵年轻的树。
小说的尾声,是一只黄鹂鸟在这棵树上歌唱。且让我也用歌声为这篇短文结尾吧: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7日,有改动)
1.文章以“春的脚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品味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
4.文章④-⑧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插叙了两件事: 和 ;插叙这两件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交代春天是我的生命希望的原因,脉络更加清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 ,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5.《春的脚步》与朱自清的《春》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
第1课《春》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__________,号__________,字__________,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著有诗文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自华 秋实 佩弦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你我
【解析】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的良好习惯。
2.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朗润(rùn) 酝酿(liàng) 风筝 舒活
B.应和(hé) 黄晕(yùn) 钻出 踢球
C.嫩叶(nèn) 清脆(cuì) 筋骨 盼望
D.卖弄(nòng) 眨眼(zhǎ) 胳膊 潦亮
【答案】C
【解析】A项,“酿”应读niàng。B项,“和”应读hè。D项,“潦亮”应写作“嘹亮”。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是一年春花开,人们纷纷呼朋引伴,去江西婺源赏花。
B.夜色如澜,璀璨的光与建筑整体完美融合,花枝招展。
C.冬奥会上的体育健儿们,各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D.银杏树刚刚种上时,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根枝杈,没有一片叶子。
【答案】B
【解析】A项,“呼朋引伴”指呼唤朋友,招引同伴。B项,“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属于使用对象误用。C项,“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D项,“稀稀疏疏”指(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答案】C
【解析】C.“吹面不寒杨柳风,”中逗号应在引号外。故选C。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答案】D
【解析】A项,引用、比喻、拟人。B项,比喻、排比。C项,拟人。
6.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鸟儿将cháo( )安在fán huā nèn yè( )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 )的光,hōng tuō( )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4)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 )着,戴着lì( )。他们的房屋,xī xī shū shū( )的,在雨里jìng mò( )着。
【答案】(1)欣欣然 (2)巢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3)黄晕 烘托 (4)蓑 笠 稀稀疏疏 静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巢,晕。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小草_________(偷偷 慢慢)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_________(笼着  
盖着)一层薄烟。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_(反衬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
和平的夜。
【答案】(1)偷偷 (2)笼着 (3)烘托
【解析】“偷偷”表示行动不使人觉察;“慢慢”指速度低。根据语境,“偷偷”运用拟人手法,更形象地写出小草的可爱情态,因此用“偷偷”更合适。
(2)“笼”指笼罩;“盖”指由上而下地遮掩,蒙上。“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情态,因此用“笼着”更合适。
(3)“反衬”指从反面来衬托;“烘托”指陪衬,使明显突出。语境中不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衬托,因此应用“烘托”。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赶趟儿:
(2)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花枝招展:
【答案】(1)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2)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3)炫耀,贬义词褒用。这里指鸟儿在美好春光中尽情地歌唱。(4)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比喻姿态优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平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9.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②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⑤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A.③④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②①⑤ D.③①②④⑤
【答案】A
【详解】首句是③,写“雨”引入话题。然后是④,具体写下雨的情景。接着是①,写雨水滋润后的树叶、小草。接下来是②,写傍晚时分夜的特点。最后是⑤,转写乡下雨中的人群特点。故选A。
10.综合性学习。
班级组织以“我爱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古诗赏春】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角度)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     ) ②踏花归来马蹄香(     )
(2)【妙笔绘春】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3)【广告护春】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答案】(1)①听觉角度 ②嗅觉角度(2)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3)示例: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解析】(1)鸣,鸣叫,是听觉角度;香,(气味)好闻,是嗅觉角度。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描写景物要符合春天的特点。示例:不知不觉中,春天来了,它就像一个刚刚苏醒的孩子,小心的张望着周围的一切。大地瞬间被点缀得万紫千红,红的,黄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花儿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
(3)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词的能力。根据要求,主题是“环保”。在内容上,要符合主题;在形式上,可采用谐音法、修辞法、矛盾法和内涵法等。比如修辞法,可采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示例:芬芳来自鲜花,美丽需要您的呵护 。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春(节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提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呢,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①段里对“春草”的描写中,“偷偷地”一词好在哪里?
2.“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放在“小草”的前边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④段中描写树叶、小草、灯和人等景致有什么作用?
4.赏析③段中划线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答案】1.“偷偷地”是贬义词用作褒义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生长得快,令人不知不觉。 2.特意调整的语序突出地强调了小草嫩绿的特点。 3.侧面表现春雨的润物无声,烘托了春雨图的宁静、优美。 4.这句话运用了引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风的和暖、轻柔的特点。
【分析】1.本题考查炼字。“偷偷”意思是形容行动避人、不欲使人觉察。贬义词,结合“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知,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动感,写出了在不经意间小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采用拟人手法,使小草也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偷偷”属于贬词褒用。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区分两个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即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属于正常语序,“嫩嫩的、绿绿的”只是简单的修饰作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是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属于定语后置,单独列出,起到强调作用,让读者感受到这春草嫩得多么可爱,绿得多么诱人,也表现了作者对小草强烈的爱意。
3.本题考查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④段的描写对象是春雨,但是作者却写了树叶、小草、灯和人等景致,属于侧面描写。“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树、草及其它植物,在春雨中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将乡间的各式人等的活动描绘出来。撑起伞,走在小路上、石桥边的人,心情放松.正慢慢地体会着初春的细雨“斜织”;而农夫则为了当年的好收成,借着大好的春光,“披着蓑,戴着笠”在地里忙着。“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将房屋人格化,将蛰伏了一冬的房屋描绘得更富有灵性,装点着烟雨初春的乡村。树叶、小草、灯和人等景致表现了春雨的润物无声,烘托了春雨图的宁静、优美。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是引用的修辞手法。“不寒”从触觉的角度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非常亲切可感。“像母亲的手”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吹面不寒”“抚摸”可知,同样写出了春风的和暖、轻柔,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意。
(二)课外阅读理解。
春的脚步
赵丽宏
①谁能阻档春天的脚步呢?该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来了。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是冰河开裂的声音,是天空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是暖风里花儿吐蕊。
②寒风还在呼啸,春天的脚步就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响起。此刻,我窗下的两棵腊梅正在开花。金黄的花朵吐出一缕又一缕幽昏,在料峭的春寒中飘荡。绽开在严寒中的腊梅,是春姑娘的莞尔一笑。春天的序幕,就在这清新的微笑中被悄悄拉开。
③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七十个春天了。人生实在太匆匆!我曾经无数次用文字描绘我看到的春天容颜,记录春天的脚步在我心里留下的回声。在我的记忆中,春天是生命的启迪、是希望和憧憬。
④关于春天的脚步,在生命的海一段旅程中,都有不同的记最。我现在还能找到五十多年前的日记。那时,我是一个“知青”,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早晨,天蒙蒙亮时,突然被窗外的声音惊醒……
⑤我当时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打开窗户,发现敲窗的竟然是窗外的桃树。风吹桃树,树枝晃动,碰到了我的窗户。枝头的桃花含苞待放,露水在花蕾上闪动,早霞照在花枝上,一片玫瑰色的嫣红……花枝敲窗,是什么美妙的预兆?……我起床、开窗,让结满蓓蕾的树枝进入我的小草屋。你好春天,谢谢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到我的身边。
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1978年春天,背着行李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报到时,那是做梦一样的情景。那时,眼里看到的、耳畔听到的、心中感受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我们在教室里听教授们讲历史谈文学,在图书馆里尽情阅读世界名著,在教室门外走,的墙壁上展示新写的诗文。晚上,在宿舍里就着手电筒的微光看书,在收音机里收听大地上的各种好消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每天都让人激动惊喜。我忍不住写诗,写散文,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次,我写了一首长诗,题为《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
⑦一天上午,有同学跑到宿舍里告诉我:“快去看,你的长诗在报上发表了!”我走到文史楼下的报栏前,只见很多人围在那里看,长诗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上,很醒目。
⑧写这首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时过四十多年,还有人在各种场合朗诵这首诗。我想,并不是这首诗写得有多好,而是人们一直心存对春天的钟情和喜爱。
⑨这两年,出门少了,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的时间多了。我书房的西窗外,有一棵大橡树,不管春夏秋冬,树冠总是绿意荡漾,不时有我不认识的小鸟飞到树上鸣唱,有时还会飞到窗台上,隔着玻璃窗,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窥视坐在书桌前的我。人类有树木花鸟作为朋友,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⑩春天的脚步,依然如期而至,在我的心里激荡起奇妙的回声。深藏在心中的很多念头,在春天的脚步中萌动了,苏醒了。那是对生命的思索和期望,如梦中之梦,是无羁的奇思,是孩童一般纯真的幻想。去年,我写成了长篇小说《树孩》。一棵生长了一百年的黄杨树,在我的小说中有了智慧和灵性。他在一场山火中死里逃生,被雕刻成一个可爱的孩童,开始了奇异的流浪和探索。树孩在世间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爱,也见识了大自然对生灵无微不至的关照。树孩的流浪,止于重返大地的春天。在春的脚步声中,树孩在解冻的泥土中生根长叶,又变成了一棵年轻的树。
小说的尾声,是一只黄鹂鸟在这棵树上歌唱。且让我也用歌声为这篇短文结尾吧: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7日,有改动)
1.文章以“春的脚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品味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
4.文章④-⑧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插叙了两件事: 和 ;插叙这两件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交代春天是我的生命希望的原因,脉络更加清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 ,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5.《春的脚步》与朱自清的《春》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春的脚步,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美丽的春天会如期而至;也指作者的有关春天人生经历,感受生命的美好;春的脚步运用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表达了作者永远要心怀希望和憧憬,热爱美好的生命的情感。 2.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春天脚步,回响在空气中、原野上、世界每个角落,三个场景由近及远意境不断扩大,表现出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 3.裹着是指紧紧地包着,我用被子紧紧地包着自己,表现了天气的寒冷,条件艰苦,环境恶劣。 4.“我”在崇明岛时桃花敲打我窗户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1978年春天“我”写了一首长诗,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 对春天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 5.《春的脚步》和朱自清的《春》一样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但《春》的语言是非常抒情的、优美的,叙述的是一幅春天的明快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春的脚步》这篇文章语言则比较平实,像老朋友谈话一样,把内心深处的思绪表达得弥漫着一种和谐和自由得气息。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就内容看,依次描写了“我”与春天的三个故事:做“知青”时桃树枝敲窗,“我”与春天邂逅;恢复高考,“我”在春天去大学报道;疫情防来临的春天,“我”写成了长篇小说《树孩》。这里的“春之脚步”,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会如约而至,又指作者在春天的经历,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文章抒发了“我”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感慨与珍爱之情。就结构看,这篇优美的散文以“春的脚步”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就表达效果看,“春的脚步”运用拟人的写作方法,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先判断修辞手法,再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特点和感情。“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句中三个“响在”句式构成排比,增强语势。根据开头“谁能阻挡春天的脚步呢?该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来了”可知,突出了春天的脚步声给空气、原野和世界带来的影响,赞美了春天势不可挡的勃勃生机,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先理解词语本义,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语境义及表达效果。“裹着”是指紧紧地包着,根据第④段中“那时,我是一个‘知青’,在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早晨,天蒙蒙亮时,突然被窗外的声音惊醒……”可知,“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描写了“我”当年在故乡“插队落户”时夜晚天冷难以入睡、用被子紧紧包着自己的情景,表现出当时天气的寒冷,突出环境恶劣。
4.本题考查插叙作用。
第⑤段“我当时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打开窗户,发现敲窗的竟然是窗外的桃树。风吹桃树,树枝晃动,碰到了我的窗户”可以概括为:“我”在崇明岛时桃花敲打我窗户的事情;
第⑦段“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每天都让人激动惊喜。我忍不住写诗,写散文,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次,我写了一首长诗,题为《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后1978年春天“我”写了一首长诗,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
根据全文内容及结尾段“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可知作者感情为:对春天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
5.本题考查开放题,对比文章异同,可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作品语言、主旨感情几个方面入手作答。
从写作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在表现春天的美好,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春》用了大量修辞,《春的脚步》修辞较少;从写作语言上来看,《春》是抒情性的语言,《春的脚步》语言较平实。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春》叙述的是一副围绕着春天的明快景象,表达的是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而《春的脚步》像是在抒发作者内心的亲切和感受,把内心深处的思绪表达得弥漫着一种和谐和自由气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