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主要人生经历,积累重要词语、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背诵并默写全文。
2.品读语句,抓住意象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3.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一约1155),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她的词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她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她前期生活安定,词作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
期金兵入侵,她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亡国之思,其作品变得凄凉悲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在诗方面,表现爱国之情,具有现实性,如《夏日绝句》。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著有文艺批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创作背景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了,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二人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了这首词。
朗读课文
1、用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
愁
整体感知
2、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诗人是如何表现她的“愁”
叠词的运用
典型的意象(雁子、淡酒、风、菊花、梧桐、细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以交换顺序吗?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文本探究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的叠词有何特点?
①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②有层次。这七组叠字,可分三层。第一层(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寻找失去的东西,表现词人空虚惆怅、迷惘失落的心态。第二层(冷冷清清),写寻找的结果,通过环境氛围,表现了词人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反映出词人的晚景凄凉。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词人内心的忧愁苦闷。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写出了特定情景下词人的思想感情。
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文本探究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表面写自然之秋有何用意。
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是暗指国家的多事之秋,以及词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淡酒”驱不走“风急”的寒意,解不了词人无边的愁闷,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想抗争又无法抗争、想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情。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识。”既然旧相识的雁为什么会感到难过?
雁的象征意义
①思乡与怀旧。大雁是候鸟,秋季南飞、春季北返的特性,使得它成为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和怀念亲人的载体。大雁的迁徙提醒着人们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激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② 忠贞与爱情。大雁通常成双成对出现,保持着严格的单配制度,一方死亡后,另一方通常不会寻找新的伴侣,这种忠诚和专一的性格特征,使大雁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③仁、义、 礼、 智、 信。大雁的行为模式,如不抛弃同伴、遵守迁徙时间等,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五种传统美德的体现。这些美德在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被视为人格完善的标准。
④传递信息。大雁的迁徙特性使其成为古代传递书信的工具,被称为“鸿雁传书”,象征着信息的传递和沟通的重要性。
⑤自然与人事的见证。大雁的迁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见证,也象征着人事的变迁和历史的流转。
头顶飞过的大雁,激起词人离群丧偶之感、思乡怀人之情。
“旧时相识”带给她的是旧时的信息,逝者
已矣,如今词人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的日子。故大雁让词人品到的是一种更加灰暗的心境。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菊花凋零,人也憔悴,物我相融,透露出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与惜花自谢的情怀。
5.赏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6、“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表现了作者此刻怎样的心境?
梧桐”“细雨”“点点滴滴”,
滴穿了词人孤苦无依的心。
词人以恼人的物境烘托深沉
的心境,笔直情切。
7、赏析主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末以“愁”字点题,画龙点睛;以感叹、反诘语气作结,说明愁情更加幽深。情到高潮,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
①“守着窗儿”感受天气“乍暖还寒”,通过触觉写出心绪不宁
②“守着窗儿”看到菊花铺地,通过视觉写出年华消逝的悲愁。
③“守着窗儿”看到孤雁,通过视觉写出孤单凄凉之感。
④“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度日如年的苦闷。
⑤“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
主旨
词人通过抒写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描绘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痛苦心情。
图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