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海滨小城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课文的用词丰富,句式多样,很有特色。文中有很多颜色词,如“棕色”“银白色”“灰色”“银光闪闪”,构词方式多样,写出了事物的色彩美。有些词语令人有新鲜感,如“寂寞地躺在那里”“开得那么热闹”,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
关注结构: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边美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
关注描写:本文表述清晰,语言准确、用词丰富,句式多样,很有特色。
【教学目标】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3.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重难点)
4.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欣赏图片
1.导入:本单元前两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风景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我们将走近海滨小城。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海滨小城)学生齐读课题。
3.欣赏海滨城市的美景图。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
2.学习生字词。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3)读准多音字“臂”。
3.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请学生交流讨论:这篇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
(2)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梳理,明确课文写了海滨小城中海上、海滩、庭院、公园、街道的景象。(板书:海滨——海上 海滩 小城——庭院 公园 街道)
三、学习第1、2自然段,体会海上之美
1.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说说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指名学生交流第1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1)引导学生聚焦本段第1句“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了解课文开篇点题的写法。
(2)提问:海上有这么多的景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读读第1自然段,圈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预设:“浩瀚的大海”“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军舰”“白色的、灰色的海鸥”“云朵”。
(3)指导学生围绕描写颜色的词语展开交流,体会景物的美。比如:从“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我们可以想象到海天一色的美丽画面。
(4)课件播放海上美景图,学生欣赏。
(5)引导学生仿照“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写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第2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本段作者描写的景物。
(2)播放海上早晨的美景图,学生欣赏。提问:你最喜欢这两段中哪句话描绘的景象?
教师追问:海上的景色那么美,颜色那么多,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色彩绚丽)
(板书:色彩绚丽)
四、迁移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沙滩之美
1.请学生大声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描写了沙滩上的哪些景象?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运用“圈画景物,想象画面,摘抄喜欢的句子”的方法学习。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这段话描写了沙滩上寂寞的贝壳、喧闹的船队。
2.提问:你摘抄了这个段落中的哪个句子?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交流“寂寞的贝壳”部分。
引导学生围绕“遍地、各种颜色、各种花纹”体会贝壳的数量多和美丽。
引导学生关注“寂寞地躺在那里”,理解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对贝壳已经司空见惯,提不起一点儿兴趣的样子。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寂寞的贝壳,你有怎样的体会呢?
预设:体会到沙滩的安静。
出示贝壳图片,学生欣赏,感受贝壳的美和多。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速、语气,读出安静的状态。
(2)交流“喧闹的船队”部分。
引导学生读一读并圈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预设:船队、银光闪闪的鱼、还有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
教师引导:捕鱼的船队满载着各种海产品回来了,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了。教师相机播放“银光闪闪的鱼”“还有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海滩的“热闹”。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船队靠岸,你听到了、想到了什么?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速、语气,读出热闹的状态。
3.教师小结:海边有寂寞的贝壳,还有喧闹的船队,一静一动构成了一幅海边美景图。(板书:动静结合)
4.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5.梳理海滨景象。
请学生回顾第1-3自然段,梳理出结构图。(板书:远→近)
(设计意图:教学时重点指导阅读“海上”场景,教给学生方法。“海滩”部分则迁移学法,自主学习,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五、书写指导,课堂小结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靠”,教师范写。
“告”要写得扁一点儿,最后一笔横压在横中线上。“非”的两竖在竖中线两边,左右三横都是中间的横稍短,间距要均匀。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课堂小结。
六、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积累描写海滨城市的相关文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摘抄记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记得我们在第18课是如何找到关键句的吗?
教师导入:回顾了找关键句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情,再走近这座海滨小城的庭院、公园和街道,继续感受它的美。
二、借助关键句,读懂第4自然段,感受庭院之美
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段落的关键句,思考:围绕关键句,段落写了哪些内容?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教师提问: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画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
预设: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教师引导小结:这是本段的总述句,也点出了庭院的特点。
(2)引导学生从“有……还有……”“飘得满街满院都是”“一片片红云”等词句,体会庭院的美丽,再梳理出这一段写了“树木种类多”“桉树香味浓郁”“凤凰花美”三方面的内容,都是在写树,从而发现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不仅写了树很多,也写了树很美。(板书:树种类多 叶香 花热闹)
(3)播放本段中提到的一些树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庭院的美丽。
3.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5、6自然段,感受公园、街道之美
1.过渡:我们借助关键句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下面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描写公园和街道风景的两个自然段。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相机指导。
(1)借助关键句体会公园的美。
①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教师提问:小城的公园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画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
预设:小城的公园更美。
②引导学生围绕“许许多多”“一棵棵”“撑开的绿绒大伞”体会榕树的多和美。从把榕树比作绿绒大伞,感受榕树的高大浓绿和枝繁叶茂。(板书:榕树大 树叶密)
③播放小城公园的图片,学生欣赏,直观感受公园的美。
④请学生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⑤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2)借助关键句体会街道的美。
①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教师提问:小城的街道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画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
预设:小城的街道也美。
②提问: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街道也很美的?
引导学生围绕“甚至连……都……”体会走在街道上舒服的感受和街道的干净。(板书:十分干净)
③播放小城街道的图片,学生欣赏,直观感受街道的美。
④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3.梳理小城景象。
(1)回顾第4-6自然段的内容,梳理出结构图。
(2)提问:读一读第4-6自然段的中心句,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更、也”等词语中体会三句话之间的递进关系。
(3)分小组读第4-6自然段。
四、概括小城特点,摘抄句子
1.请学生自由读第4-7自然段,找出概括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一句话。预设: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板书:美丽整洁)
教师小结:小城中庭院树木繁多,公园榕树更美,街道干净整洁。这一切都是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的。我们一起来大声读最后一句,读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三题:摘抄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五、总结概括,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2.课堂演练。
3.布置作业。
化身“小导游”抓住景物特点向游客介绍海滨小城(可以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教学时,我在此方面下了一番工夫,具体表现是: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在这节课里,我做到了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我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先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5、6自然段,并做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还注重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表达与仿写上,不加引导、不讲方法而单纯让学生模仿表达,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表达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两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抓住课文留白,例如海滩上的“喧闹”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二是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在课后化身“小导游”抓住景物特点向游客介绍海滨小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