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春秋无义战,诸侯竟交兵,中原无宁日,旌旗卷长空”
——《孟子·尽心下》
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统治时期,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的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829年
周宣王继位,励精图治,西周曾一度中兴,但宣王统治后期,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忠臣,再加常年征伐,宣王中兴昙花一现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与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
“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
郑庄公繻葛拒周—— 一箭射掉周王室的尊严
周平王死后其孙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之父曾质于郑,周桓王原本就对郑庄公心存怨恨,即位后又屡屡被郑国挑衅。郑庄公曾明目张胆的收割王畿之地成熟的小麦,甚至假天子之命伐宋,亦不按周礼规定朝贡天子。因不满郑庄公的僭越行为,周桓王亲自率领周朝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双方战于繻葛,结果郑军大败联军,并一箭射伤周桓王的肩膀。郑国大获全胜之后,派人向周桓王致歉,相当于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但是周王室的权威已遭受重创,周天子近乎神话的形象从高台跌落。此战郑庄公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首开诸侯挑战天子并战胜之的先河,相当于向天下宣告了周王室也不过如此。
一些诸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分封制于是逐渐瓦解。
分封制逐步瓦解
楚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灭国设县,和周天子分庭抗礼
楚武王即位后,便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攻打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之后,楚武王选择攻打江汉平原西部,灭掉权国(今湖北当阳县)。值得注意的是,楚武王消灭权国后,没有将该地区分封给楚国的贵族或者卿大夫,而是在该地区设立了权县,任命斗缗为权尹(相当于县令)。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权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一个县。
在楚武王之后,楚国的君主在消灭弱小的诸侯国,几乎都是灭国设县,通过建
立直属于君主的县制,有助于增强楚国王室的实力,这成为楚国称霸天下的重要
基础。至于秦国、晋国、齐国等诸侯国,也在之后效仿楚国设立县制。
特点
诸侯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职位不再世袭
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周王)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侯强王弱
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周王)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侯强王弱
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周王室派人到鲁国求财物下葬;桓公十五年,周桓王派官员到鲁国求车;桓公十八年;周王室派人求金,以埋葬周襄王。
——选译自《左传》
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这时候,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新的面貌。
侯强王弱
【材料研读】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
想一想: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
诸侯林立
桓公首霸
齐桓公最先成就春秋霸业,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是在“顺天意,行王道”, 暗地里是为齐国攫取利益;实际上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初版本。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 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
【管仲相齐】
第31页相关史事
自主完成31页【读地图】
历史典故
你都知道哪些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城濮之战)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 ”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历史典故
你都知道哪些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城濮之战)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 ”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民族关系
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的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相关史事】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族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的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多方面的利益:
①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
②边疆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
③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
④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
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合作探究
想一想:诸侯争霸对春秋时期的局势都有哪些影响?
材料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
译文:楚国是威名赫赫的大国,自大王(楚共王)即位以来,楚国对南方蛮夷诸国安抚征伐,使之归顺我华夏。——《左传·襄公》
影响:
弊:①带来了巨大灾难;
利:②促进了局部统一;
③加强了民族交融;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
铁犁牛耕
材料:春秋时期的史书《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叫牛子耕。
上海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
青铜牺尊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春秋时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32页
【相关史事】
经济发展
铁器牛耕
农业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的重要标志。
手工业
商业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统治者鼓励和保护经济活动,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细致。青铜、冶铁、纺织、煮盐、漆器制作等行业都有所发展;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
(生产力提高)
霸主:
影响:
农 业:
手工业:
商 业:
深耕细作
耕地扩大
规模扩大
行业发展
市场活跃
金属货币
诸侯争霸
王室衰微
分封制逐步瓦解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等
巨大灾难
局部统一
民族融合
社会变革
本课小结